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研究综述

2014-04-17许龙成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院校制度

许龙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截至2007年底,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已经超过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也具备相应的素质。体育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策划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职业素质关系到职业体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教师评价的最终结果作为当年综合业绩考核成绩,因此,体育教师的评价研究备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本文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年来中国知网关于高职体育教师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并对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呈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的研究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从而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评价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研究现状

1.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制度的研究。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的形成和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教师评价制度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主要分为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绩效管理型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专业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两种类型。方萍、金朝跃等人提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符合管理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教师的发展需求与学校的发展需要,是最合理的体育教师评价模式。李浩等人认为,奖惩性评价的结果可以用于教师解聘、晋升奖励等组织人事决策的教师评价制度中,可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但由于这种评价制度是自上而下的,往往评价者只关注“两头”而忽略“中间”,导致优秀的教师更优秀、较差的教师更差、中间状态的教师则无所谓,因此,很难调动所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体育教师评价标准不仅是体育教师工作的方向和准则、评价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也是体育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体现高职院校决策者对体育教师的期望,是体育教师争取达到的预期目标。近年来,许多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做了大量研究,但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其中,宋狄雷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将评价标准内容分成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教学工作业绩、人际沟通、竞技训练、教学研究与创新,以及专业培训与进修等,并将每个一级指标分成3~7个不等的二级指标。林彩霞认为,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让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占主导地位,对体育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教学能力包括体育教师的运动水平和学术水平,即表达能力、运动训练指导、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等。耿海燕提出,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则侧重于创新能力、人际洞察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学艺术、运动技能。

3.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方法的研究。它主要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为评价对象,对其价值进行判断所采用的手段和步骤。目前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方法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模糊理论法、层次分析法、微格教学评价法几种方法。龚江泳提出,体育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岗位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水平、运动训练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等方面,并将模糊理论方法引入体育教师评价中。他根据评定标准,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各个变量的权重进行了计算,确定了体育教师考核的统计模型,实现了教师评价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并强调这种方法必须依靠考评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判断能力。他还撰写了《层次分析法在星级体育教师评价中的应用》一文,认为体育教师的评定应该根据评价内容(教师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等方式进行,着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研究了各个因素对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影响程度,根据打分结合相应的权重计算出体育教师的综合得分并赋予相应的星级。吴璇等人在《微格教学评价法在体育教师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谈到了自我评价、目标合同、校长—同事评价等方法,将以上方法与微格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微格教学评价具备规模小、省时、集中、直观、宽松、反馈及时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方法在体育教师评价中的实施步骤。沈钧毅、黄文仙在《体育教师教学评价新方法——价值增长评价》一文中,提出了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即价值增长评价,并着重分析了价值增长评价法的特点、实施条件以及优势。

4.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体育教师评价标准的载体和具体体现,它是一系列相关、系统的评价指标的总和。评定指标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教师评定的结果,但教师的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方萍、金朝跃等人在制定指标体系时提出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运动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教师本身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十多个指标。龚风华提出了两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刘毅提出了9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宋狄雷提出了7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张秀芝、李超等人提出了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其中都涉及的指标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运动训练。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评价体系缺乏职业特点,研究内容较为泛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与普通高校的相关研究文献极其相似,体现不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没有凸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这就必然导致体育教师重视常规教学、忽视职业体育。如果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准确、发展地对体育教师做出评价,也就无法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了教学效率。

2.评价制度较为单一,发展性评价成为主流。目前体育教师评价制度呈现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种类型。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发展性评价制度研究受到了高职院校体育学者的热捧,但对奖惩性评价制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不是无用的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也不是完美的评价制度,两者各有利弊。奖惩性评价主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绩效考核,让优秀的体育教师得到应有的奖励,不称职的体育教师得到应有的惩罚,但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考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发展性评价确实能够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提升,但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体育教师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总之,无论哪个制度,都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必要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制度,这样既加强了体育教师的绩效管理,也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评价标准缺乏时代感,标准尺度过于统一。体育教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每个时期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值都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前,学校更注重体育教师的运动训练水平。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师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运动型”教师转变成“复合型”教师,从“传授者”转变成“引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但是,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仍停留在基本素质和体育教学等方面,没有与时俱进,远远不能满足时代需求。此外,研究文献中的评价标准也是“千人一面”,未能体现青年体育教师与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差异,更没有体现地域性和学校特色。

4.评定方法理论呈现多样性,缺少实证性研究。从上述研究文献不难看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评定方法种类诸多,例如模糊理论法、层次分析法、微格教学评价法、增长价值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停留在纯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对实地调查的原始数据分析,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无从下手。实证性研究的缺乏,导致部分评定方法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广泛运用。

5.评价指标内容差异较大,过分追求量化结果。近年来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评价指标的学术论文有6篇,其中5篇论文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但每篇文章确定的指标内容大不相同,存在共性的指标仅有三项,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运动训练。此外,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内容上,当前研究都较为看重量化结果,过分注重教师的工作业绩,忽视教师的发展性指标,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教师的长远发展。

三、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应考虑到:一是高职院校评价体系要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体现出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二是评价制度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奖惩性评价制度,更要考虑到发展性评价制度;三是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确定要依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要将体育教师的素质、工作绩效和专业提升等重要因素纳入考核指标中;四是评价方法呈现多种类型,学校在选用具体方法时,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并根据实践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院校制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