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与职业在中高等职业衔接教育中的立足、延续与互动

2014-04-17刘晴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1期
关键词:变革职业院校中职

刘晴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有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破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模式,避免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重复错位,形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强调了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性,指出通过强化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水平来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贯通衔接的核心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衔接、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衔接及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等主要内容。传统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践,通常停留在中高职院校内部运作体制与机制的衔接层面,缺乏建立面向区域经济的、结合企事业用人单位提出的职业需求的教育模式探索,严重制约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运作效能,也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性,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入思考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的立足点、延续关系,并积极构建专业与职业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互动机制建设路径,以期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一、中高职衔接中专业与职业互动的立足点

(一)中高职衔接中专业与职业互动的体制变革诉求

1.传统的教育文化价值观与中高职衔接理念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体制冲突。受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社会各界推崇普通高等教育,希望子女能进入普通高校就读,导致各类职业技术学院难以被广泛认同。为迎合传统教育文化的价值观,中职院校更愿意与本科院校展开合作,建立中高职直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及其家长报考该类中职院校的意愿。中职院校的此类教育产品设计理念与职业院校的传统定位相冲突,使得中职文化体制熏陶出来的中职学生难以顺畅融入以通识性知识素养和技能教育为本的本科教育文化体制中。中职学生升学方向的本科化趋势,使得中职院校难以明确树立以职业化教育理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文化体系,从而造成中职阶段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2.教育资源衔接体制缺失是制约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效能的主要障碍。教育资源是公共社会资源和市场经济资源的混合体,是构成并维系职业教育系统稳健运行的基础。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衔接的优劣水平决定中高职衔接的质量。其一,中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衔接缺乏整体性。近年来,中高职教育衔接工程在全国迅速推广,但多数院校实行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根源在于当前中高职衔接的工作重心普遍放置于生源衔接上,没有从中高职教育全程的高度推进中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衔接。其二,中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衔接缺乏共生性。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分属不同的法人主体,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教学资源管理主体,两者间缺乏对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资源进行共同利用的体制保障。其三,中高职院校的资源衔接缺乏平衡。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因其所处办学阶段的不同而肩负不同的教育目标,所需的教育资源水平及内容亦存在较大差异。当前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投资自成一体,未能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念来确保教育资源投入在中职教育阶段与高职教育阶段的平衡,从而影响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效果。

(二)中高职衔接中专业与职业互动的机制变革诉求

1.中高职院校应当谨慎思考中职升高职过程中的人才选拔机制问题。在中高职衔接的起步阶段,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确保高职学生素质而限定中职升高职的人数比例为80%,但从2006年开始,中职升入高职的升学率被调整为100%,等于放弃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遴选机制,这使得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从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角度分析,校方对缺乏学习动力和压力的学生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挖掘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选拔机制问题的根源,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清醒认识到重点不在于中职升高职的人才选拔机制取舍问题,而在于如何确立人才选拔机制及如何设计人才选拔策略问题。

2.职业教育经费运作机制失调,诱发中高职院校的变革诉求。办学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中高职院校实行专业建设与职业教育互动的主要障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职业院校通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其筹措办学经费的能力,进而影响其在教育市场中的生存能力。中高职院校应当深刻思考办学机制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进而通过推进教育机制变革的方式来从根本上化解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为中高职衔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

(三)中高职衔接中专业与职业互动的教学模式变革诉求

1.中高职院校存在职业教育一体化衔接水平不足的问题。鉴于中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职教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它们在教学模式上亦存在显著差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和生源多样性等因素,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呈现复杂性特征。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多的重叠,同一教学模块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被重复开展教学工作,严重耗费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中高职教学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的原因在于中高职院校教学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其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设计,未考虑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与渐进式安排,最终导致其教学内容缺乏协调。

2.中高职院校的教学部门缺乏教学方法的衔接。部分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单一且较为落后,其课堂教学活动坚持以教师为核心的讲授制,缺乏与学生必要的互动,亦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提升学生从业技能素养以满足用人单位所提出的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是中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当前普遍存在的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滞后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妨碍了中高职知识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削弱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增加了学生从专业学习向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方向转变的难度。

二、专业与职业在中高等职业衔接教育中的延续关系解读

(一)人才市场的职业需求,指导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方向

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目标的统一,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任务。

1.中高职院校应当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来设置职业教育专业。这要求职业院校应当深入调研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现状和人才市场的最新需求动向,以人才市场对职业岗位技能的新要求来作为职业院校设置长期专业的基本依据,并为其短期的专业调整确定方向。中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各校办学特色,针对专业设置这一主题作出统一的制度安排。中职阶段的职业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意识为立足点,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并适当发展通识性从业技能;高职阶段的职业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明晰的职业理想,让学生学会适应特定行业岗位生存与发展的职业技术能力,并掌握影响其终身发展的核心职业技能。

2.中高职院校应当统一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中职阶段的职业指导应当以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掌握人才市场的职业岗位需求信息变动为主,促使学生及时确定未来的从业岗位方向,并据此制订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中职院校应当以学生的求学需求和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为依据,来设置宽口径专业门类,以拓宽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通道。高职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则要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根据时下紧缺的职业与岗位需求来细分专业,以有效提升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吻合度。

(二)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引领职业需求变革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当为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变革提供人才支撑,为推动区域社会转型和区域经济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1.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适当超前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受科技进步推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体内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中高职院校若简单依据当前地方企事业单位所提出的较为现实的用人需求来设置专业及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学习的技术与能力面临迅速过时的威胁,因此,学校应具有较为敏锐的长远战略眼光,在进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决策时,适当考虑按照超前于职业岗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门类,这样不仅能为地方用人单位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持,还能增强用人单位长远的市场竞争能力。

2.中高等职业院校应当瞄准新兴行业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门类。中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应当为当前主导型行业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还要为新兴行业储备大量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开拓与现有职业岗位需求方向迥异的新兴专业门类,对中高职院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中高职院校现行平稳的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为此,中高职院校应当通过职业教育衔接的方式,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诸如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有效规避其在专业设置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三、专业与职业在中高等职业衔接教育中的互动

(一)以教育体制变革促进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专业与职业互动

1.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应统一对职业教育变革的认知。中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围绕教育体制变革内涵及变革方法问题展开讨论,进而通过统筹规划中高职教育资源的方式来促进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互动。导致中高职教育各利益相关方对中高职教育体制变革认知问题出现差异的根源有二:一是我国各地的中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缺乏均衡性,各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迥异,从而使得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对教育体制变革的诉求内容存在差异;二是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基于自身利益诉求而提出的差异化职业教育体制变革要求,使得各方的利益交集非常有限,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

2.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健全职业教育市场体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破除中高职院校较为僵化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多方激活教育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中的高职教育资源功能,完善中高职教育市场体制建设。其一,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转变对中高职院校日常校务工作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转而建立以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职业教育管理新模式。当前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提出了各类促进职业教育市场发育的战略规划和制度性文件,对此,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所提供的潜在制度优势,紧抓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机遇,深化当前职业教育体制变革。其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放开对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自发性制度变革约束,激活以教育市场机制为主导力量的制度变革动力。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通过探索职业教育产业化运作的可行路径,提升中高职教育应对迅速变化的职教人才市场需求的能力。在推进职业教育市场体制建设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辩证思考职教专业建设和市场化的职业诉求之间的互补与互斥关系,在力促教育事业整体利益最优化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坚决遏制职业院校对教育产业利益的过度追求。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市场体制变革,应当在严格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既尊重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又尊重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注重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此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教育机制变革促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与职业互动

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变革需要以中高职教育机制变革为手段来确保其变革成效。基于专业与职业互动的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机制衔接,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职业院校院校应当通过建立专业与职业衔接型人才遴选机制的方式来强化中高职衔接的生源质量。中职院校应当在“3+2”学生入学之初,与其家长签署升学协议书,明确规定“3+2”学生的升学条件和高职院校的升学选拔规则及流程。通过制定升学条件公示制度,中职学生可以清楚了解其在未来三年中职学习生涯中的努力方向,从而建立清晰的学业生涯计划,避免在中职阶段被淘汰。鉴于高职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而不同性格和素质的学生适合不同的职业工作,故中职院校应当对即将升学的中职学生进行性格测试和初级职业技能测试,以便了解该类学生是否适合在该专业进一步深造。对不能顺利升入高职阶段学习的中职学生,中职院校应当根据其性格和技能特点,为其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2.中高职院校应当变革职业教育经费运作机制。为有效克服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中高职院校应当拓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筹措的新路径。这要求各类职业院校应当将用人单位所提出的职业教育诉求融入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工程中,并以此为依据来大力吸纳热心职业教育事业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中高职教育衔接工程中,从而有效解决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再者,中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大力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工程的方式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有效缓解由中高职教学规模扩张和教学质量提升导致的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中高职院校可以建设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平台,对本校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重新进行优化配置,放弃部分本校办学资源相对短缺的专业和课程项目,将由此节约出来的教育资源转而投向本校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专业课程项目上,从而进一步强化本校在特色学科和课程建设上的实力,确立本校在日益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竞争能力。

(三)以教学模式变革促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与职业互动

中高职院校应当力促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以有效提升中高职衔接体系的运作效能,提高专业建设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互动水平。

1.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推进项目工作室制度以创新课程系统,从而有效落实项目与课程串联式的教学模式。项目工作室的理念源于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先生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理念。通过在高职院校实施工作室教学法,可将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引入高职教学进程中,有效解决当前高职专业建设与学生职业建设相脱节的问题。具体而言,项目工作室制首先打破了班级授课制下以课程为轴心的教学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由教师对学生实施单向式无差别的教学法,难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得学生在被动式学习压力下难以充分张扬其个性。项目工作室制的运作要点在于项目工作室导师按照学生的差异化学习特征对其进行分组式教学,并结合现代企业制度下日常运营的实例来推进课堂教学,学生可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企业项目实际运营全程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要点,真切感受企业运营的工作情景。项目工作室制度下的分组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并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与导师的主动式引导来形成弹性的实战型教学效果。

2.中高职院校应当力推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中高职衔接中专业与职业的互动与整合。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大基础平台和具体专业方向的并行发展,秉持专业建设与岗位对接同步的理念,力促中高职院校的专业一体化建设。中职院校应当努力担负起基础教育平台的作用,在中职阶段试点取消二级学科专业分班教学,尝试仅按一级学科开班的教学模式。此举有助于减少中职教学阶段与高职教学阶段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冲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学生在高职阶段拓展学习深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职业教育体系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端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中高职院校可以实施“3+2”分段式中高职衔接模式,即在中职院校完成三年基础课程学习后,由高职院校对中职毕业生进行独立入学测试,从中选拔测试通过者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按照中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来分配其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助于中高职院校分别展现各自办学优势,以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还可促进中高职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职业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目标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解落实。

猜你喜欢

变革职业院校中职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创新IT 赋能变革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