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业为载体的高职校企合作新模式探讨

2014-04-17张燕丽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1期
关键词:课业课程标准载体

张燕丽

近年来,随着适龄人口的不断下降,我国不少地区的高职院校陆续出现招生难、生源不足的现象。生源总量的持续下降,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高职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和应用性,尤为重要。

一、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参与合作动机缺乏长效性,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足。校企双方作为两个主体,其功能与目标存在根本差异。企业往往以短期经济效益为目标,其参与合作的动机缺乏长效性,影响企业行业专家深度参与教学与管理的积极性,造成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成为短期行为。校企合作本应是一种长期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在不断磨合中谋求共同发展,所以合作动机的培养相当重要。学校与企业必须寻找并培养一种长期互赢的合作平台,兼顾双方的长期目标,同时从政府层面协调建立一些自上而下的保障激励机制,激励企业与行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监督,促进校企双方的全程深度融合。

2.合作双方主体地位的不对等,校企合作效率低、稳定性差。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企业见习、产学研合作、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双方的主体地位往往很难达到对等,许多合作要么以学校为主,企业被动参与,对学生的培养缺乏责任感;要么以企业为主,学校迁就企业,完全成为个别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还有一些如工学交替的分段式合作,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和必要的沟通,造成各阶段校企双方各自为政,学习内容无法深度融汇,校企合作的效率低、稳定性差,无法真正实现合作育人的高效与稳定。

3.校企合作缺乏恰当的载体,有序协同性差。影响校企合作无法深度融合的另一个原因是校企合作缺乏恰当的切入点,载体不明确,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往往是“两张皮”,导致企业行业专家无法参与教学的管理与监督。为此,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以证据的形式在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传递,使校企双方通过该载体,有序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保证双方共同育人的协同性和互补性。

4.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控机制与监控程序,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目前,由于校企合作仍处于不断摸索中,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控机制与监控程序,无法保障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质量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机制与监控程序,使得教学的开展有章可循,也利于校企双方对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监管。同时,通过对质量监控机制与程序的不断优化,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英国BTEC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BTEC(Business&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是英国Edexcel(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品牌教育产品。BTEC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模式,在中等和高等学历、职业和人才培训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BTEC职业教育有以下特点值得在校企合作中借鉴:

1.坚持教学标准制定的职业性与权威性。英国Edexcel(爱德思)由全国性雇主协会负责制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由行业专家及课程专家等专业团队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标准的制定,并由政府审核后将之作为教学开展和质量评价的依据,保证了BTEC教学标准制定的职业性和权威性,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与应用性。

2.以实践性课业作为学校、企业对教学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载体。BTEC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实践性课业开展教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内容选择来自企业的真实任务或模拟企业真实背景设计出的任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取得的学习成果。课业的课题(assignment brief)设计要求联系行业和雇主的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角的实践,把学生当成“准职业人”,帮助雇主解决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业即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评价的证据,成为学校、企业对教学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载体。

3.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与监控程序,实现内外结合共同监管。为确保BTEC课程在全球运行都能达到统一的标准,BTEC有一整套严格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与监控程序,采用内审和外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控管理。其监控机制由教师、内审员、内审小组、外审及学生申诉通道构成,其监控程序包括课前审核、教师课业评价、内审员审核、内审组审核、外审员审核。这种内审和外审相结合的监控管理,使得教学流程更加规范,有章可循,成为保证BTEC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为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的监督与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以课业为载体创新高职校企合作模式

借鉴英国BTEC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以课业为载体的高职校企合作新模式,就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将合作最终落实在课业上。将课业的设计、执行、指导与审核置于校企双方的共同监管下,并作为其教学开展的主要依据。课业本身要与企业需求对接,强化高职服务行业企业的职能。校企双方通过课业这一载体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并对课业进行评估与反馈。以课业为载体的高职校企合作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强调校企合作双方“主体对等”。校企合作首先要保证双方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对等,教学目标要兼顾企业目标。同时,明确校企双方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权,使双方积极参与教学与管理,共同考核教学成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互补,真正落实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

2.贯彻“以课业为载体”的校企双制。将“课业”作为双方合作的载体,从学校的角度上看,课业能够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证据的形式在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传递;从企业的角度上看,课业设计可以有一定的实战性,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或完成相关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以课业载体的合作可操作性强,要求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课业的设计、执行、指导与评价。课业的执行,实行“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对教学的管理与监督权,真正实现校企双制,达到校企的深度融合。

3.强化内外结合的质量监控机制与监控程序。借鉴英国BTEC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保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和标准化,需要围绕课业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与监控程序。一方面,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双方的利益,促进双方的互赢,从而保证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程序,将工作流程规范化,使大家能够通过一定的工作指引有条理地参与教学管理与监督,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

4.设立专门的机构,对课业建立项目管理与跟踪机制。为保障校企双方各自的利益,保证课业的执行能够真正完成企业一些实际的工作任务,达到行业规范要求,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课业进行项目管理与跟踪。具体的项目管理包括课业任务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资源配置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对课业完全按照真实的项目进行跟踪与控制,通过专门的机构保持校企双方沟通渠道的畅通,使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能够相互交流、协同进步。

四、以课业为载体的高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具体实施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3年开始引入BTEC HND项目,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进行教学模式的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与“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及“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尝试以课业为载体的高职校企合作新模式,其具体实施如下:

1.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确保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以课业为载体,在进行具体的课业设计前,明确相关的职业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企业与社会的需求,为区域经济服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参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的“局域网管理员(高级)”“锐捷认证网络工程师(RCNA)”“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CCNA)”的相关职业标准。同时,保证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行业适应性,能够服务区域经济。

2.在课程标准制定方面,组建专业团队共同制定,突出课程标准的职业性、权威性。课程标准是课业设计的主要依据,指根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的目标与范围,制定具体课程的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必须要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强调行业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制定具体课程标准时,在参照相关职业标准的前提下,聘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以及职业标准鉴定专家、课程标准制定规范专家、教学组织专家等共同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保证课程标准的职业性、权威性。

3.在实践性课业的设计方面,课业选题突出实战,课业对接企业需求。课业要根据课程标准,由任课教师参照企业真实项目设计的任务要求,开展教学与评价。课业明确指出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取得的学习成果。课业设计包括课业选题、课业目标、课业背景、课业任务、课业评价标准、课业建议。一个课程一般设计2~3个课业,课业设计覆盖所有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业选题突出实战性,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保证课业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要求负责课业设计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职业背景,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了解行业的需求动态,并且与企业一线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与企业人员协同完成课业设计。

4.在课业课前审核方面,实行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机制。

课业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需要通过校内审核和外部审核两个程序。在实际工作中,由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课业样本,首先需要通过课业审核的内审程序包括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三级内部审核,主要审核教师课业设计是否覆盖所有课程标准的知识点、课业设计是否规范、课业任务是否反映相关的岗位能力等。外部审核分为校外专家团队、教务处两级,由制定课程标准的专业团队对教师课业任务是否针对实际岗位的岗位能力、是否突出实践性,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等进行评定。

5.围绕课业开展教学,落实双导师制,开展多样化教学。课业教学的展开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课业的指导、管理与评价。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室试验、企业见习、专家讲座、项目调研、专题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围绕课业展开教学,做到将课堂开到企业去、将专家请入课堂来。同时,学校和企业联合组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中心,在课业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制度,对课业项目进行跟踪与控制。在具体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中,注意证据材料的收集,为后序的课业评价与教学评估提供依据。

6.在课业评价方面,全程性多元化评价。课业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多元化评价。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企业共同参与,多维度评价学生课业完成情况,客观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还应记录学生的进步情况,全程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专业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记录与评价。同时,要注意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帮助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明确方向。

7.在课业的评估与反馈方面,保证学生申诉渠道的畅通。

课业评价完成后,需要组织内审和外审对学生课业的完成情况及课业评价的合理性进行课业评估,并将评审结果通报给相关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课业的评估与反馈,形成一种持续改进的机制,帮助校企双方优化对课业的协同设计与实施,更好地开展教学及为企业服务。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服务对象,有权通过畅通的申诉渠道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学校要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赢。

总的来讲,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双方不断磨合,相互适应,共同发展。以课业为载体的合作模式,能够帮助校企双方找准合作的切入点,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有序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保障双方主体对等的公平与公正,使双方利益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并通过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保证合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猜你喜欢

课业课程标准载体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游乐园
《电气控制与PLC》课业探索与实践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杭州市中职德育课“1+X”课业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