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4-04-17刘旭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1期
关键词:校企设置院校

刘旭平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专业设置方向未能有效满足其技术人才的需求,技术人才大量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高职专业设置应当成为连接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高职专业建设应当秉持与区域经济共生、共建与共进的理念,支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客观分析当前技术人才市场的用工需求,深刻反思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生性问题及其根源,以有效克服当前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技术工人短缺问题,进而建立高职专业设置决策新模式,大力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专业设置相协调,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

(一)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错位

1.高职院校陷入大而全式的专业建设理念误区。我国高职院校存在追逐大而全的专业发展目标而忽视特色化专业建设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建设综合性高职院校来提升本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增强学校在招生与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而全式的专业建设理念固然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实力,但忽视了高职院校特色化专业建设在提升高职院校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多数高职院校在办学资源稀缺条件的制约下,难以将全部专业办成较具市场竞争力的强势专业,既难以维系传统强势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的优势,也使弱势专业陷入招生不足的生存困境。

2.高职院校陷入追风式的专业建设理念的误区。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战略普遍存在大规模投资建设当前就业市场急需的热门专业而忽视冷门专业建设的问题,从而导致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雷同,使得热门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扎堆,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体内热门职业及热门岗位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使得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膨胀,最终导致其就业率被冷门专业反超。导致热门专业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在工农业经济及知识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步伐不一致,使得各地经济对具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较大。各地高职院校脱离本地经济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不仅使得地方支柱性产业的做大做强战略受到应用型技术人才匮乏问题的制约,而且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所谓热门专业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遏制了高职院校特色化专业建设战略的实施。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行校企机制缺位

1.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保障。虽然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指导性文件中提出要开展校企合作,但此类要求并非法律规定,缺乏对具有独立决策权和经营权的企业的必要法律约束,且现行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缺乏对企事业单位参与高职教育活动的实际政策规范,相关政策因缺乏对校企合作建设高职专业项目过程中各方责权利的明确规范,故导致各项规章制度在指导校企合作过程中暴露出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下,企事业单位通常基于自身利益最优化目标来决定参与校企专业建设项目的合作内容及方向。再者,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教学任务相对繁重,专业建设滞后于企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岗位需求,且缺乏服务社会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使得企事业单位与专业科研院所合作的意愿强于与高职院校展开深入合作的意愿。

2.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之间缺乏在高职专业设置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的动力。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之间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互惠共赢制度体系缺失的条件下,促使行业组织参与高职专业建设项目的合作动力不足。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各区域职业教育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契合、专业点设置重复及专业特色不强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既未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削弱了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资源互补性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可以在教学设施与实训设备、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互惠合作关系,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为确保该合作组织的有效运作,合作各方需要协商,共同配置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以保证高职教育的有序展开,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并非以营利为目的,导致行业企业缺乏参与该合作项目的利益驱动力,参与效果不佳。

3.基于高职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产权纠纷风险,是制约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诱发高职校企合作建设专业产权争议的根源在于高职专业建设的资产投放额度难以被精准衡量,这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与合作方企业对产权归属的法律界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管理涉及成本控制和利益创造等问题。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项目运营能力和资本投入等方面与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且项目的有形资产主要来自企业,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建设项目的有形资产主要由企业来掌控。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贡献主要来自教师的智力劳动成果,主要体现为依托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劳动成果构成的无形资产。鉴于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投入难以被精确量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建设高职专业项目上的产权归属容易发生纠纷,容易围绕高职专业建设项目的衍生收益分配方案问题产生纷争,这进一步阻滞了高职专业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教学资源组织问题

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资源重组能力,从而削弱其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动力。

1.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功能交叉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人才市场需求的问题。区域经济体内的各高职院校在就业指标考核的压力下,通常偏好于扩大热门专业招生规模并削减冷门专业招生规模的策略。通常情况下,热门专业代表本地区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增加热门专业招生规模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地方高职院校对地方支柱性产业的技术人才供给能力,但容易造成热门专业人才供给过剩的问题。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向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导致区域经济体内有限的高职教育资源被浪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全面均衡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提升专业的办学层次而非强化专业的办学能力,热衷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放于推动高职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上,导致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紊乱,从而进一步加剧高职专业建设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地方各高职院校的专业重复设置问题,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的专业结构设置比例失衡问题,都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人才需求结构与高职院校的技术人才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2.高职院校在对各专业进行教学资源配置时存在偏好低成本投入的专业设置倾向。随着我国教育产业化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战略的推进,高职院校并未同步提升其办学经费的市场化筹措能力,导致其筹措的教育经费远不能满足实际办学需要。当前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第二、第三产业,此类高职专业设置需要大规模配套资金来建设实训设施及购置相关设备,所需办学经费较多。受办学资源有限的制约,高职院校的理性选择通常是放弃办学资源高耗费型专业的建设,转而投资办学资源低耗费型专业,以确保高职院校以较少的办学资源来维持较大的办学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术含量型专业的布点数和计划招生数,远未满足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需要,这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规避的人才短缺瓶颈。高职院校基于理性分析所做出的重点建设低成本投入型专业的策略,固然有利于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但却与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相背离。高职院校可通过与区域经济体内的企事业单位展开深度合作的方式来克服发展办学资源耗费型专业的办学资源瓶颈,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展开深度校企合作项目的经验与能力,合作方企业亦因为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无可靠的合作收益保障而缺乏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从而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变革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

区域经济发展所派生的人才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着脚点。高职院校应当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从以下方面着手制订其专业设置方案。

1.高职院校应秉持共生理念来促进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特色化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动态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按产业类型分析区域经济体内的人才需求特征,据此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特色化高职专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通常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同步变动,故高职院校应当密切跟踪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动频率,使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保持同步。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当审慎分析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人才需求特点,并据此来进行理性的专业设置决策。高职教育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企事业用人单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业界所提出的技术型人才需求,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支柱性产业的人才需求,量身定做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方案,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

2.高职院校应秉持共建理念来促进适应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体内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过将一定区域和产业范围内的离散化企业组织成产业集群的方式形成集团竞争力。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应当与区域经济体内的产业集群之间建立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产学协同合力,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需立足于区域经济资源,为区域经济体内的产业链发展提供实用技能型人才支持。高职院校应当突破专业设置相对滞后的障碍,打破专业资源分割与孤立的现状,通过将高职院校各院系的办学资源进行解构与重构的方式来形成专业建设资源的新结构体系,以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当破除以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科体系为导向来建构其专业的传统做法,确立以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为导向来设置其专业门类方案的方针。高职院校可针对区域经济体内的各产业集群组织,建设专业集群发展中心、综合实习实训中心、应用技术开发中心,建成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教育公共支持平台。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策略可以有效集聚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通过增进专业集群内部优势资源共享能力的方式,实现高职院校与合作方教学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利用,实现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目标。

(二)建构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行校企平台

高职院校应当以政行校企为平台来探索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互动式发展路径。

1.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搭建政策平台。高职专业设置决策不仅影响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落实能力,而且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主管机构应当健全高职教育相关法规制度,从制度建设层面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式发展提供保障。各级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对高职教育宏观政策的指导力度,通过建立以政策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以企业参与为支撑的政校企发展新模式来推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应当从立法层面明确和规范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并通过制度激励的方式来推动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工作。各级政府应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并创造有利条件引导高职专业建设的方向,使目前校企之间尚不稳定的协作关系显性化、联动化。地方政府还需为积极参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税收减免和产业政策优惠,积极推动企业岗位建设工作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的一体化进程。

2.高职院校应强化与行业组织在专业设置领域的合作能力。在推进市场化导向的专业设置战略的过程中,对各类岗位与职业需求信息的精准把握是高职院校制订专业设置方案时面临的首要问题。行业组织是连接高职教育与实业界的桥梁,为此,高职院校应拓展与行业组织的深度合作空间,充分利用行业组织的信息渠道来获取技术人才市场需求的准确情报并指导其专业设置。行业组织应当确立引领高职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积极参与并履行其在高职专业设置决策中的关键指导作用,通过定期发布高职人才供需信息的方式来规整高职专业建设方向,有力促进高职院校调控供给过剩的专业并大力扶植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重点的新兴专业。此外,行业组织还应当与高职院校联手建立技术人才市场供需情报网络,并通过搭建高职专业建设风险预警机制的方式来避免专业设置上的战略失误。

3.高职院校应当完善以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项目为单位产权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与合作方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化解双方在专业建设投资问题上的产权纠纷风险,从而为高职院校实施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式高职专业建设理念的落实创设良好的产权制度环境。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展开专业建设合作的初期,应当理清双方在合作项目中的校产和企业资产份额,并制订切合实际的专业建设项目收支预算方案。对于专业建设合作项目中难以厘清的共同资产或债务,校企双方应本着求真务实和互谅互让的态度来坦诚交流,通过磋商或法律途径来解决。在专业建设项目产权归属风险控制问题上,校企双方应当在充分认识教育产权整体性价值的基础上,拓展各方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优化组合该教育产权内部结构的方式来提升高职专业建设运作绩效,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等各方利益最优化的目标。

(三)增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资源重组水平

1.高职院校应当优化专业设置管理,与区域经济体内企事业单位展开深度合作,并建立开放的专业建设平台。区域经济体内的高职教育突破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转而建立开放式专业建设模式,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应当与区域经济体内的各类中高职院校建立基于资源共享的紧密合作关系,而且应当强化与区域经济体内行业企业的合作,以实现企事业单位经营资源与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等领域资源丰富,但缺乏专项科研经费;地方企业拥有充沛的研发资金,但缺乏必要的创新研发能力和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在科研工作上的互补优势,以专业建设为切入口,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这是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在科技研发创新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此外,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发挥其在企业人才培养领域的优势功能,并锻炼教师队伍,拓宽专业建设的经费来源,实现企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的对口专业建设目标的高度统一。

2.高职院校应当利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专业建设所需资源,进而提升其专业建设能力。高职院校应当摆脱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指令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路,转而确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路。基于市场机制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包括专业供求机制建设和高职专业竞争机制建设等内容。专业供求机制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将高职毕业生入职后所能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作为其专业建设的基本动力,通过深入探析人才市场需求特征的方式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机遇,充分利用人才市场来优化配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资源,从而实现高职专业建设所需资源的高效利用。高职专业竞争机制建设要求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项目应当为用人单位提供公开、透明的专业建设信息,根据近年来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品质与数量来决定是否维持原有专业招生规模,并决定新专业建设是否立项。

三、结语

高职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在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人才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现有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理念、机制与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方法,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体内由于持续技术进步所提出的人才需求标准,以确保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体内的人才市场需求相一致,从而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猜你喜欢

校企设置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