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17李亚平郑易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专业型全日制专业学位

李亚平 郑易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 211100)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不仅承担着培养教学、科研工作人才的教育功能,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丰富,同时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功能,从而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更加注重培养各种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我国目前主要存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培养体系。仅靠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亟需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的发展顺势而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培养模式尚不完善。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理论溯源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1](P61)。这里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个人概念,所以适应具体社会环境的个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延伸,其教育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以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只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其教育模式中学校教育不占主导地位,实质是在职的职业进修。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提出,主要目的就在于克服传统的单一学术研究型硕士培养模式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将侧重点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上,向社会输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且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的迅速变革,与之相适应,高等学校教育也在逐步趋向大众化,由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维和立体,所以高校人才培养不再是过去精英化时代只注重专业技能,而是和人才培养的创造性和综合性特点相关联。正如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出的全人教育理念,“明确强调高等教育要从培养社会栋梁的高度,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专业人才,而且还要为学生在知识、道德、情操、修养上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开放心灵和人文情怀的新型人才,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更好地适应知识型社会的需要。”[2](P61)也即从仅仅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到人才本身的视角转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正是与这种教育理念相适宜而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其培养模式在注重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人才的质量考核。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学位获得者进行了明确定位,指出其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可见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才受到重视。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和规模,并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应用特色,设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师资队伍以及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型研究生已成为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并驾齐驱的教育模式。在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影响下,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发展成研究型、专业型、复合型等多元化样式。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要素分析

模式这一概念是在事物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可供参考的社会化样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其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需求、高校要求和个人发展,由高校主导建立起的包含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评价三要素的培养体系。

首先,就其培养目标而言,专业型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目标导向上有明确的区分。前者旨在培养既能掌握特定领域专业技能知识,又能显著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后者旨在培养能够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在学术层面能够有所创新的研究型人才。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以往主要录取对象为在职人员,培养方式为非全日制。因此,学生采取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学校教育没有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体系及创新能力未能有一个显著的提升,不利于其培养目标的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通过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具备免试入学资格者,生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经培养单位录取后,全部精力用于所读专业的学习,不承担具体定岗式的工作,利于高校根据其专业培养体系进行培养。虽然其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和专业化双重要求在具体培养形式和内容上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双管齐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限于师资等教学资源及过去单一学术型培养体系等因素,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

其次,由培养目标主导的培养方式决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以最大限度实现与行业任职资格的无缝对接。与学术型研究生系统化、学科化的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应倾向于与职业联系紧密、专业办学条件相对成熟的学科中开展,课程设置也非具体学科的体系,而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设计,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同时,突出职业资格的相关课程。此外,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质量直接决定学生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程度。尽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普遍共识,要求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保证每位学生至少有一个学期及以上的实践经历。而实际上,高校在针对性地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方面不够完善,且教学安排不够灵活,教育教学范围基本局限于校园内,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与利用率及实践教学方面仍然薄弱。

第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而出现,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由哈佛大学等14所高校组成美国大学联盟(AAU),对美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统一标准”[3](P52),并由大学组成专门的行业组织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社会评价为主体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社会生产部门、雇主、学生、家长等均重视并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政府及社会各利益关系已经介入研究生质量评价,形成了高校内部和外部共同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我国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较晚,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尚未成熟。从学校内部评价来看,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理论研究或研究方法上的科研创新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注重实践创新,要求能通过实践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然而,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衡量体系。从政府、社会等外部评价角度,我国主要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评价主体,社会生产部门及中介组织只作为补充参与,质量评价影响较小。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进策略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应紧紧围绕其培养目标出发,以社会需求及研究生自身专业化水平与综合素养提升为切入点,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多元化的调整,通过明晰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及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益成果,来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

首先,应明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均和科技发展和生产需求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及高校的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方向应更具体化和标准化,更加重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内化、质化及过程化,特别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做更细化量化的表述。重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实现应用型硕士生在数量上占75%的格局”[4](P52),并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以实现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其次,创新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层面,与我国高校相对封闭的培养方式相比,美国研究生教育采取更开放和灵活的学分制,学分不仅可以积累、储存,还可以像货币一样在各专业领域及高校之间自由流通,以此促进各高校之间的竞争。“美国高校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5](P117),以充分提高研究生对未来职业及社会的适应性。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以走出学校参与生产实践为导向。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更重视培养其实践案例分析等独立环节和实践训练方面的能力,实行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业进行实践研究。在研究生的指导制度上,应实行导师与学科指导小组联系培养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吸取不同导师的经验,开拓其眼界和思维,开设前沿性的课程,注重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培养,提升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此外,还应注重对专业型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团队协作与独立思考能力,发掘其科研创新潜能,塑造其高尚的人格品质。

第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体应走向多元化。日本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合作科研、合作教育”[6](P27),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基础科研与尖端科研紧密联系,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工业公司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双赢,前者在为教育科研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研究生培养在企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激励下发掘了人才的巨大潜力。我国应重视高校与企业、政府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政府应为联合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利于为企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更能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第四,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机制。美国不仅由大学联盟作为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机构,建立评价标准,还有地区认证机构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也应采用内部自律与外部评价相结合、静态规范与动态评估双重监督的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督促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形成高校、政府、企业及社会等多维质量监控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王报换.通识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新人才观及其实践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刘 莉.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2,(1-2).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

[5]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李向军.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2010,(1).

猜你喜欢

专业型全日制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