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创业视角的大学课程教学创新机制研究*
2014-04-17邢安刚
邢安刚
(1.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2.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2)
基于农村创业视角的大学课程教学创新机制研究*
邢安刚1,2
(1.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2.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2)
农村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缩小城乡人力资源素质差距有重要意义,而大学课程教学对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起着重要引导作用。大学课程设置单一、涉农教育缺失、重理论轻实践、大学教育与农村创业教育严重脱节等是大学生不愿农村创业的重要原因。高校应该创新课程教学机制,拓宽课程设置内容,建立课程教育与农村创业教育的连接渠道,培养学生农村创业意识。学校、政府、企业应建立联动机制,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保障。
大学教学;大学生就业;农村创业;课程教学;创新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目前状况看,城乡差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出,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愈加缺乏。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我国自从2003年以来,连续出台了11个中央“一号文件”,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共产品供给均衡化等措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城乡差距短时期内还无法消除,吸引高素质人才服务农村的大环境还未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素质差距没有缩小,并且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反而加大了。因此,相对于其他要素的需求,人才是农村发展最稀缺的资源,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对大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其农村创业的意识。
一、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意义
(一)有效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镇,我国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弱病残妇幼居多,据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 261万人,比2011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 336万人。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外出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力和精英人才,目前农村出现的土地抛荒、种植效益下降、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与农村劳动力减少生产力低下有很大关系。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发展人才匮乏的局面,有效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城乡人力资源有效配置,拓宽大学生就业领域,缓解城市就业压力。2011年我国招收普通本专科生达6 815 009人,毕业生6 081 5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而1978年这一数据仅为1.55%。201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些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危机造成企业需求人数下降,致使大量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扎堆城市,不利于人力资源效益的发挥。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对于改变常年来农村人才、资金“净流出”的现状十分有利;同时也能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减小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的解决,人才是关键。城乡一体化战略能否实现取决于人才的一体化,大量人才积聚在东部沿海省份和内陆城市、广大乡村已成为人才洼地状况必须改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农村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但是毕业后能回农村工作和创业的较少,这不仅造成农村资金外溢,更造成了智力外溢,再加上二代农民工已很少返乡,使得农村发展愈加缺乏合格的建设者,农村发展后劲乏力。要想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战略,必须要有人才保证;否则,没有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农村发展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二、课程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能有效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学而优则仕”、重工轻农等传统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最大心理障碍。毕业生对到农村创业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创业者少之又少,一个家庭倾尽财力培养大学生的初衷是希望其毕业后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毕业后再回到农村工作不仅父母不同意,就是大学生本人也不愿意,他们宁愿在城市过着居无定所的打工生活,也不愿回农村工作和创业。通过在大学课程中适当加入农村创业的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农村创业不仅可行,而且是大有作为的,和工商企业一样,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大学生做好从心理上到农村创业的准备。课程教学对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课程教学等活动,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二)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农村创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教育与农村创业教育必须做好有效衔接才能体现课堂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作用,从而体现出大学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一本质特征。通过大学课程教学,在工业和商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农业方面的教育,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为拓宽学生未来的就业渠道做好专业上的准备。通过课程教学传授创业、经营管理、农村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知识,能够使大学生很快融入到农村创业中,减少了农村创业的风险,提高了成功的可能。
(三)有效弥补现阶段大学教育中“农村创业教育缺失”的现象。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创业,不仅是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造成的,而且与大学教育中重工轻农也有直接的关系。在大学招生中,学生扎堆报考财经类和理工类大学,而农业院校却很少能招到高分学生,不少老牌农业院校纷纷被一些新兴财经、理工、科技、外贸类大学超越,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农业大国中的年青一代不重视农业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为改变此类现象,不仅要在农业类院校中进行农村创业教育,而且在各类院校中都要有农村创业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课程教育有效弥补农村创业教育缺失的问题。
三、高校在大学生农村创业教育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通过对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除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之外,所设置的选修课基本也是专业课程的延伸,很少有跨专业的课程,课程设置“专而精”,人才培养重“专才”轻“通才”。创业教育课时较少,基本都在8学时左右,讲授内容虚而不实,学时、学分少,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短短几节课,学生根本掌握不了创业的精髓,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课程设置较少,不少实践课是通过在实验室操作模拟软件进行。即使到工商企业现场教学,实践课也成了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教学,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掌握。
(二)缺乏高校教育与农村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目前不少高校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但是很少有涉及农业的内容。大学教育和农村创业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很少有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打算,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回到农村创业。高校从自身发展和招生方面考虑,也不希望学生到农村发展,不主张、更不鼓励开设农村创业教育的课程,学生本身也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农村发展缺少关心。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经常被当做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对到农村创业产生抵触心理。每所高校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却很少有涉及农业方面的基地。高校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创业者企业管理与市场运作经验缺乏,高校毕业生涉农创业项目的立项与资本筹措相对困难[1]。
(三)涉农教育不足,缺乏对农村发展前瞻性的分析。在涉农教育方面,没有或很少有这方面的课程设置。目前,学生和农村接触的渠道是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和“三下乡”等活动,有不少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发现农村生存的艰辛和风险,更不愿到农村创业和就业。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缺乏对农业发展的前瞻性预计,认为农村发展没有前途,收益少、风险大、条件艰苦,没有看到农村发展的机遇。事实上,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除种植和养殖外,可以从事加工和服务业,而不必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各种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而言,农村创业也有很多优点,竞争压力小、生活成本低、环境污染少、创业项目多等是城市所不具备的。
(四)非经管类学生缺少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对市场经济的规律有确切的了解,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创业学等知识应熟练掌握。而事实上,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除经管类专业外,其他专业很少涉及这方面的课程。从目前就业渠道看,绝大多数毕业生不得不到企业就业,从而直接面对市场,很多学生在工作初期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就是在学校缺乏相关教育造成的。
四、创新课程教学机制,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
(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涉农教育内容。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制定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应该体现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目的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设置不能太狭窄,除专业核心课程外,可适当增加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把开设涉农课程作为硬性要求。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一门农业方面的课程。可以定期聘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开设讲座,讲授我国农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强化学生对于农业的认知,提升他们到农村就业的信心和能力。从区域发展视角,把区域建设与高校教育及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规划,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高等教育的实用性。由于农村创业面临风险大、挫折多的特点,应加强心理挫折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强化大学生村官和基层选调生制度,完善农村创业机制。实现大学生村官制度与农村创业相结合是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途径之一[2]。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我国设立的一项创新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能为农村一线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型人才,还可以为政府培育后备人才,其意义重大,基层选调生也大都走向农村最前线。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农村工作的经验,很多人对农村工作的困难缺乏预见,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低效。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也是农村创业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应该把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创业结合起来,选择具有开拓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学生作为大学生村官。高校如果加强农村工作和农村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教育,可以大大缩短他们适应农村工作的时间,并能提升他们的工作绩效。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农村创业诱导机制,使大学生自愿和乐于农村创业,为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三)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做好各项保险工作,切实解决后顾之忧。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存环境,农村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创业风险大,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投资,继续完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衡化,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农村人力资源吸纳机制,使具有高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奉献自己的才华。政府应制定政策,完善各种保险,解决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将创业项目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对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加强财政扶持的力度,给予财政补贴、信用担保、税收优惠等政策,减少限制性条件,加强理念创新、服务创新和职能创新[3]。
(四)创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立高校教育教学与农村创业教育的联结机制。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是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的桥头堡,具有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成规模反向流动至农村的重要时代价值[4]。在做好工商企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农村或涉农企业实践创业基地,政府、高校、企业建立联动机制,设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园区,优化农村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毕业见习、创业实践等锻炼的机会[5]。政府牵头创建大学生农村创业科技园区和实践基地,并提供政策支持。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或创业,从而为其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强化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基础上,其他各类学校也应该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应有的贡献。借助“三农”的政策机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机制,创新大学生就业的新理念和新视角[6]。
大学课程教学是铸就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生存观的重要一环,对于具有13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而言,不能把就业的去向紧紧盯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有创新创业的拼搏精神,到农业领域去施展自己的才智。而大学课程教学应该改变“脱农”教育的现状,适应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为培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1]周宇飞.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基于面向农村创业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2]张继梅.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途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1,(2).
[3]王永华,臧胜利.我国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财税政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2,(9).
[4]胡清华.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李爱民,赵悦平,孔炜义.大学生回乡创业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探析[J].农业经济,2011,(4).
[6]唐朝继.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新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责任编辑:李文富)
Research on University Curriculum Teaching Innovation Mechan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Xing An-gang1,2
(1.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2.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Rural entrepreneurship is a new channel for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and 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alleviat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reduc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uman resource quality.University curriculum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changing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concept.The main reasons why graduates are unwilling to work in rural area are:single university curriculum,lacking of agriculture-related education,emphasizing theory and neglecting practic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unrelated to rural entrepreneurship.University shoul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chanism,broaden the curriculum content,set up the curriculum serving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rural entrepreneurship,and train graduates awareness of starting a business.In addition,university and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linkage mechanism with enterprises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guarantee for graduates' entrepreneurship in rural area.
college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starting a business in rural area;curriculum teaching;creative teaching
2013-08-08
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A12270S);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GB-B-11-27)。
邢安刚(1970—),男,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G642
A
1674-6120(2014)01-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