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承苏区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2014-04-17李雷叶桉
李雷,叶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8)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红色武装割据中形成的苏区精神,既是一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伟大史实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对于当前在全党上下如火如荼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将苏区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这28个字精辟地浓缩了苏区精神的内涵实质。“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培育出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温故知新,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示,获得力量。”①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要总结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历史借鉴和实践方向。
一、伟大的苏区精神蕴含丰富的群众路线内容
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和其它苏区,都面临着反动势力的重重包围,革命力量相对弱小,能否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对苏区干部来说这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苏区干部坚定信仰、深入群众,努力做“第一等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保证苏区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并形成了苏区精神。当年,一首“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赣南山歌,充分表达了苏区群众对苏区干部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之情,也揭示了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②。这就是苏区干部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信念坚定、甘于奉献的思想作风。苏区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信念的力量。为不断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央苏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办列宁室、俱乐部,并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干部学校,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之在坎坷的革命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本色。甘作共产主义“铺路石”的寻乌县革命烈士古柏,坚定不移地执行毛泽东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无论是被诬为“江西罗明路线”代表而受到党内错误斗争打击,还是红军主力长征后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始终革命信念坚定不移,直至壮烈牺牲。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长江善忠,1934年12月在游击战争中被敌人包围,弹尽援绝,誓死不投降敌人,毅然咬破手指,从身上脱下白布褂用鲜血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铮铮誓言后纵身跳下悬崖。这种对党和国家的真挚情感,源于红色信念的熏陶,植根于对党的无限忠诚,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因而在红色武装割据中,苏区军民众志成城反“围剿”,不畏“茅草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的白色恐怖,在共产主义信念的召感驱使下,虽处于“衣不得暖、饥不得饱”的困苦境地,但仍“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瑞金被打造成“中国的莫斯科”和“红色的华盛顿”。
2.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学习作风的关键是向谁学、学什么、怎样学。中央苏区时期,党内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主观主义。针对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苏区党政军各级干部,立足苏区现实,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坚决同临时中央的“左”倾教条主义进行抗争。这一时期,毛泽东带头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农村的阶级阶层状况等。从“兴国调查”到“寻乌调查”,从“长冈乡调查”到“才溪乡调查”,已出版的中央苏区调查材料就有11个。特别是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所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所主张的‘反对本本主义’,所倡导的‘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③,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中央苏区既不被“本本”教条所困扰,也不被传统的清规戒律所束缚,正确解决了革命道路理论、建党、建军、作战、土改和经济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为制定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使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3.服务群众、争创第一的工作作风。“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④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首次执政中,倡导每个共产党人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关心群众,毛泽东同志曾郑重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他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来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⑤苏区干部正是在争创“四个模范”和“十个带头”的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造出“第一等的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⑥苏区的人民群众才自愿成为了拥护革命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把最后一碗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块银元、最后一枚铁钉,都奉献出来支援红军、支持革命。据不完全统计,中央苏区时期,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 240余万人,其中青壮年仅50万人左右,但前后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达33.1万多人,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以上。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的有60余万人,占当时赣南苏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正是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真心实意的支持,才会盛传出“南京北京不如瑞京(金),中国外国不如兴国”的民谣。
4.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央苏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物质极其匮乏。特别是粮食、食盐、汽油、洋油、电料、信件报纸、药品器材以及可供制造军用品之材料等,是国民党对中央苏区施行物质封锁、交通封锁和邮电封锁的重中之重,尤其短缺。在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节约每一个铜板为革命事业”。 中央土地部、劳动部等部的工作人员主动将油盐菜钱由每天4分钱减至3分,并掀起了“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米”运动。在“红都”瑞金工作的中央机关后方工作人员,成立了“节约总会”。大家每天只吃两餐饭,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据《红色中华》第139期报道,中央政府各部在“节约总会”推动之下,召开列宁室大会,并一致通过六项节省规定:“1、从即日起每日每人节省一个铜板,特别是劳动部的工作人员主动提出将每天一角钱的伙食费减为九分钱,并且还要每日每人节约一个铜板;中央国民经济部则提出每人每日节省大洋一分。2、不上馆子,不吃小食。3、节省办公费百分之三十,纸张笔墨灯子灯油有一定的规定,晚上不办公时三人共用一盏油灯看书报;起草文稿利用油印废纸,不需写小字时都用差等毛笔。4、普遍建立节省箱。5、各乡建立一个菜园,自己种植蔬菜。6、坚决开展反浪费、反贪污、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整个中央苏区,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成为普遍风尚。与此同时,统一的财政制度、民主制度、监督机制等一系列保障清正廉洁的机制建立起来,苏维埃政府也因此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5.勤政为民、率先垂范的领导作风。中央苏区时期也是党实现局部执政的时期。执政为了什么、怎样执政?苏区干部以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正是苏区干部勤政为民的生动体现,而“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的对联,又是与国统区政权性质截然不同的写照。从时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带头身体力行,提倡简朴生活,甚至将按规定可以点三根灯芯的菜油灯,始终和普通干部一样只点一根,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工作到天亮;到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打草鞋、编睡席,中央苏区的干部真正做到了勤政为民,率先垂范。陈云、博古、邓颖超等从白区到苏区来工作的23位领导同志,集体表示: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仗;不要热天的衣服。张闻天亲自带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机关干部利用礼拜六帮助红军家属耕地、种菜、上山砍柴,成为优待红军家属的模范。
二、传承苏区精神对践行党群路线的重要作用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传承苏区精神,再一次在全党范围内唱响“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再一次弘扬我党的“生命线”、“传家宝”,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集中解决党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转变党风、政风和民风。
1.传承苏区精神,有助于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弘扬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苏区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建成一道什么力量也无法打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正是因为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忠实践行着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现阶段,有的党员、干部追求物质享受,热衷灯红酒绿;还有的党员、干部拈轻怕重,安于现状,缺乏新动力。这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作风的表现。究其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目标,没有坚定信念、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不行的。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装满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从而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2.传承苏区精神,有助于在践行群众路线中传承群众至上的工作作风。群众利益无小事。“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苏区干部,正因为有广大苏区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才得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围剿”。现阶段,在有的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不愿意帮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愿同基层和普通群众打交道的不良现象;还有的党员、干部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这种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的官僚主义作风,把“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忘得一干二净,严重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用苏区精神去教育党员、干部,必将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坚持群众至上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扑下身子去倾听群众的呼声,积极宣传党的群众政策与主张,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遇事同群众商量,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通下情,真心对群众负责,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3.传承苏区精神,有助于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树立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影响和指导了苏区各级党政干部,使苏区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开创工作新局面。现阶段,有些党员、干部存在形式主义作风,主要表现在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加强督查,强化问责。完善督查制度,严厉问责,让搞形式主义的人付出代价。其次要完善群众监督制度。毛泽东指出,识别和考察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干部好还是不好,有何特点和能力,群众最有发言权。
4.继承弘扬苏区精神,有助于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坚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气节。苏区时期,为什么“南京北京不如瑞京(金),中国外国不如兴国”?为什么说苏维埃政府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就是因为无论是苏维埃政府,还是党员干部个人,都十分重视干部作风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现阶段,有些党员、干部存在奢靡之风,主要表现在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党员、干部应该认真学习苏区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之认识到: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
三、如何传承苏区精神构筑和谐的党群关系
新形势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就要结合党的历史任务新变化,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具体实践,不断赋予苏区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1.时刻把苏区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坚定理想信念。苏区时期,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形势险恶、任务艰巨,但共产党员却能够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不畏艰险,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去争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因为有着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苏区干部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还是在极端困难的生存条件下,都保持了高昂的革命斗志,始终对党充满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责任,满腔热情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之钙,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之钙,才确保了政治上不变质、精神上不懈怠、道德上不堕落、生活上不腐化。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更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坚持把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作为一面镜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以强化党性修养带动作风建设,积极为践行群众路线、净化党风政风树立标杆。在查找形式主义问题方面,要围绕一个“实”字,认真查找党员干部是否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在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在查找官僚主义问题方面,要围绕一个“融”字,认真查找党员干部是否真正融入到群众之中,建立了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有效渠道,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认认真真地为群众服务;在查找享乐主义问题方面,要围绕一个“勤”字,认真查找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做到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在查找奢靡之风问题方面,要围绕一个“俭”字,认真查找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精打细算。
2.时刻把苏区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永葆为民情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尺。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苏区干部爱民为民的优良作风,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工作树立了一面镜子。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对党内在新时期出现的偏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错误倾向进行批判和纠正。竖起苏区精神这面镜子,就是要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对比查找自身出现的问题,明确砥砺自我、改进奋进的方向;竖起苏区精神这面镜子,就是要让更多的党员干部透视思想深处和行为细节上的灰尘;竖起苏区精神这面镜子,就是要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找到行为上的典范、作风上的标准,让群众路线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扎实推行。
3.时刻把苏区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弘扬调查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键就是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我们的工作情况如何,工作条件怎样,我们的工作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在苏区建设时期,苏区干部坚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行动准则,创造了“清明清正清廉”的政治风气。虽然现在随着形势的变化,条件的改善,网络信息化的进一步提升,沟通的渠道进一步拓广,却不能说“实打实”的考察就不要了,“面对面”的沟通就“落伍”了。智慧来自民间,科学源于群众。虚拟社会盛行的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以苏区精神为镜子,就更要在实地调查中扑得下身子,沉得下心去,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去伪存真”,真正把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的方向、为民服务的依据。要在调查研究中,把紧密依靠群众和教育群众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深刻认识到党群的鱼水之情。以苏区精神为镜子,党员干部要在广泛的调查研究中了解群众真正关心的什么问题,真正明确给群众服务什么、怎样服务,避免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瞎子摸象”现象发生,减少工作失误,少走发展弯路。
4.时刻把苏区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做到清正廉洁。1934年9月11日,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做报告时说:“我们可以夸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传承苏区精神,就要密切党群关系,发挥群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把权力锁进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坚实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打老虎、抓老鼠、灭苍蝇显得尤为重要。以苏区精神为镜子,就要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切实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以苏区精神为镜子,就要坚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苏区精神为镜子,就要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倡廉有效机制,健全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以苏区精神为镜子,就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在战争年代,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考验;而在和平建设时代则主要是权力、地位与利益的考验。我们清晰地看到,越是经济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深水期,越需要唤起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心,越需要坚守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执政党拉开重申、重叙、重述党群之间鱼水之情、舟水之情、血肉之情的序幕。苏区精神所蕴含的丰富的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和启示。
注释:
①胡锦涛.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04.10.
②舒醒,叶桉.苏区干部好作风与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的营造——兼论红色文化与党的作风建设[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2):15.
③叶桉.反对本本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源[J].苏区文化新论,2006(12):32
④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⑤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⑥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