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女娲陵地望考
2014-04-17刘雁翔
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风陵渡女娲陵,又称风陵、风陵堆,位于陕西潼关县、河南灵宝县、山西芮城县三县交界的黄河中流,史籍有河南阌乡县、陕西潼关县和山西河东县或永济县三说,其实所指都是同一地方。著名的交通孔道风陵渡就是因为女娲风陵而得名①。今山西芮城有风陵渡镇,但女娲陵原址本来就不在镇上,而在河中。
一
《水经注·河水四》说:“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②按:关即潼关。戴延之即戴祚,字延之。东晋江东人,曾随刘裕西征姚秦,作《西征记》2卷。《水经注》所言为专记风陵的最早的资料,“河阳”即河之北。“隔河有层阜”是说河的北岸有层叠的山丘。又《北齐书》卷24《孙搴传》有云:“会高祖西讨,登风陵,命中外府司马李义深、相府城局李士略共作檄文,二人皆辞,请以搴自代。高祖引搴入帐,自为吹火,催促之。搴援笔立成,其文甚美。高祖大悦,即署相府主簿,专典文笔。”似也可印证风陵乃潼关直北黄河北岸的一座孤耸的山丘,可以登高望远。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河东道河中府河东县载:“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与潼关相对。”③说的也应是这座山丘。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陕西华州华阴县载:“风陵堆,在潼关卫城东三里黄河北岸,北至蒲关六十里。”说的还是这座山丘。
在唐代,风陵即女娲陵因一件奇闻而轰动天下。《旧唐书》卷41《五行志》说:
乾元二年六月,虢州阌乡县界黄河内女娲墓,天宝十三载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今年六月一日夜,河滨人家忽闻风雨声,晓见其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二,柳各长丈馀。郡守图画以闻,今号风陵堆。
又,《新唐书》卷 39《五行志》说:
天宝十一载六月,虢州阌乡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乾元二年六月乙未夜,濒河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踊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各长丈余,时号风陵堆。
河中的建筑雨多了水大了就会湮灭,水小了就又会浮现。天宝十三年(745年)至乾元二年(759年)时隔15年后湮灭的女娲陵重新浮现,浮现时夜晚有风雨声,大抵是暴雨之中黄河主水道摇摆使得女娲陵重见天日。湮灭的陵墓又出现了,而此时正当遭受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再造重建之时,似是中兴的预兆,于是“郡守图画以闻”④。
从这一件奇特事件可看出,风陵堆除了《水经注》所言岸上的那一座,还有一座是在河的中央,如同山西赵城的女娲陵是正副陵。河中的女娲陵神秘神奇,于是以作“记”而闻名的乔潭作了一篇《女娲陵记》感叹“风涛鼓作,乃能中干外御,特立万年,其凭神可知也。”⑤中唐学者陆长源作“辨里俗流传之妄”之《辨疑志》,其中一条就是《女娲墓》,兹据罗宁《陆长源及其著述考论》引如下:
潼关北大河中有滩,出水可二三尺,滩上有一树,古老相传云本女娲墓。圣人炼石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地维,故其〔墓〕在大河中,水高与高,水下与下,盖神所扶持也,于今数千年矣。立祠于岸,载在祠典。天宝十三载秋,霖雨一百日,河水泛溢,其滩遂被洪水冲没,至今无遗迹。乃[平人]明向来皆缪耳。(涵芬楼《说郛》、重编《说郛》均题“女娲墓”)罗注:“圣人”,重编《说郛》作“女娲”。 “故其”,汪本作“故其墓”,重编《说郛》作“故墓”。“祠典”,重编《说郛》作“祀典”。 “平人明向来皆缪”,汪本无“平人”,重编《说郛》作“知向说皆谬”。⑥
陆长源卒于貞元十五(799年),肯定知道女娲陵“失而复得”的奇闻,但“辨疑”并不疑也不辨,或许是出于对圣人的崇敬,也可能女娲陵的奇闻根本不存在,“里俗流傳之妄”没有辨的需要。
北宋《太平寰宇记》卷46河东道蒲州河东县说: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里,与潼关相对。有风陵城在其下。⑦
风陵故关。一名风陵津,在县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关北渡,即此处也。⑧
这是沿引《元和郡县志》。又,《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陜州阌乡县说:
女娲墓,自秦汉以来皆系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刺史王奇光奏所部阌乡界女娲墓于天宝末失其所在,今月一日夜,河上侧近忽闻风雷声,晓见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余。⑨
这是沿引“两唐书”,都没有“新情况”。
二
明清时期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省府州县各级志书涉及女娲陵所在者对其都有记载,这里每省列举两种,即可见其大同小异的内容。
雍正《陕西通志》卷71《陵墓》潼关县目说:
女娲氏风陵,在城北黄河中(县志)。‘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风塠,《御览》作风堆。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九域志》云:‘女娲墓在今潼关口河滩上,屹然介河,有木数株,虽暴涨不漂没也。’《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潼关口河渚上,有树数株,虽水暴涨,亦不漂没,人号为女娲墓。天宝十三年(754年)五月内,因大风吹失所在。乾元二年(759年)六月,虢州刺史王晋光上言,今月一日,河上侧近,忽闻风雷,晓见坟涌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各高丈馀(唐历)。关北大河中,有滩出水,可三二尺,滩上一树。古老相传云本女娲墓,女娲炼石补天缺,断鳌立地维,故墓在大河中。水高与高,水下与下,盖神之所扶持也。立祠于岸,载在祀典。天宝十三载,秋霖一百日,河水泛滥,其滩遂被冲没,至今无迹。乃知向说皆谬耳!(唐陆长源《娲皇墓辨》)。女娲氏,其神居于栗席之野,是为风陵堆。乾元中刺史奏,阌乡坟天宝十三载天雨晦冥,俄失所在,至是河房风雷夜声,黎明视之,其坟涌出,复夹两柳树。肃宗命祝史祠焉。乾德四年(966年),诏置守陵五户,春醮少牢(《路史》)。在潼关东门外,黄河北岸。或曰黄帝相风后墓。(《关中陵墓志》。按《平阳府志》赵城东有娲皇陵,《兖州府志》济宁州东南有女娲陵,而潼关之风陵则自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其事确凿可据。长源所云冲没无迹或神灵之隐见有时耶?)
康熙《潼关县志》卷上《地理志》之古迹说:
风陵堆,即娲皇陵,在关城东三里黄河中,唐天宝初风雨晦暝,忽失所在,至乾元中仍复。
又其卷上《建置志》之陵墓说:
上古风陵,即女娲氏墓,在城北黄河中。
按:嘉庆《续潼关县志》卷上《建置志》列有“风陵考”,内容和雍正《陕西通志》个别字句之外完全相同,而民国《潼关县志》卷上《地理志》之古迹列“风陵堆”,内容又是嘉庆《续潼关县志》的翻版。其考的结果认为天下女娲陵以潼关河中的最为正宗。
乾隆《蒲州府志》卷3《古迹》之陵墓说:
女娲陵,旧在蒲州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处也。《水经注》云:‘潼关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西征记》所谓风塠者也。’《九域记》:‘女娲墓在今潼关口河滩上,屹然介立,有木数株,虽瀑涨不漂没。’《元和郡县志》:‘风陵堆在河东县南五十里,与潼关对。’《寰宇记》云:‘风陵城在其下阌乡津,去其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考古要录》:‘河中风陵,或疑为古伏羲冢,以庖皇为风姓故。’然女娲亦风姓,或以为即伏羲妹为云姓,如罗泌所说者,非也。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天雨冥晦,失陵所在。至乾元二年(759年),河旁风雷夜声,明旦视之,坟复涌出,夹以两柳。陕州刺史奏之肃宗,使祝史祀焉。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诏置守陵五户,至熙宁中,陵复失不见。旧有唐乔潭碑,亦亡。考《城冢记》云:女娲墓有五,此其一矣!
光绪《永济县志》卷24《余录》之掌故说:
天宝十一载(752年),黄河中女娲坟因雨晦暝,忽失所在。至乾元二年(759年)六月乙未夜,濒河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涌出,冠以巨石,上有双柳,肃宗命祝史祀焉。《水经注》:潼关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西征记》所谓风塠者也;乐史《寰宇记》云:河东县风陵是女娲之墓;《九域志》云:在今潼关口河滩上,屹然介河,有木数株,虽暴涨不漂没。按:女娲移陵,唐段成式亦记其事,《唐书》谓在虢州阌乡县,以《元和郡国志》考之,则云在河东县南五十里,与潼关对,且《水经注》明云潼关直北,隔河则定属蒲阪,不得言阌乡矣。唐乔潭《女娲陵记》:登黄龙古塞,望浑河中流。所谓黄龙古塞,在诸冯村西北,即今黄龙镇是也。《酉阳杂俎》又言,唐文武皇帝江都之役,夜经其处,风雨中有妇首鳞身,驺唱而前,馈生鱼一篚,则娲皇神也。
按:女娲陵清代属永济县,光绪《永济县志》卷12《陵墓》“女娲陵”文字和乾隆《蒲州府志》完全相同,而卷24《余录》之掌故考订女娲陵和虢州阌乡县没有关系,应定位在蒲阪即永济才对。风陵渡清属永济,现属芮城县。
乾隆《阌乡县志》卷2《陵墓》说:
女娲氏陵,在县西四十里黄河滨(墓在县西北黄河中。后,风姓,因名风陵堆。天宝十一年六月因大雨晦冥失所,乾元二年六月,濒河闻有雷声,晓见其墓涌出。上有巨石,石有双柳,时号风陵堆云。(出《旧唐书》。)
光绪《阌乡县志》卷1《疆域》之陵墓说:
女娲氏陵,在城西四十里(墓在县西黄河中。后,风姓,因名风陵堆。天宝十一年六月因大雨晦冥失所,乾元二年六月,濒河闻有雷声,晓见其墓涌出。上有巨石,石有双柳,时号风陵堆云。)
按:这两条记载内容基本相同,指出了“县”距陵的方向和距离“西四十里”。1954年6月21日阌乡县撤销并入灵宝县。比起潼关和永济两县,现在的灵宝县、民国以前的阌乡距女娲陵较远些。
三
风陵渡和风陵即女娲陵处三省交界,属于雄鸡一唱三省闻的地域,历史上行政区划错综复杂,女娲陵墓所在三地都管过。比如明代风陵渡设置的风陵渡巡检司地在永济县今芮城县境内,但属黄河对过的潼关县领辖,在清代也是潼关县领辖的时间超过永济县领辖的时间。所以,三地在地方志中设立女娲陵词条都有充足的理由,是完全应该的。又由于风陵渡处交通要津,相关各地的“十景”或“八景”都有和风陵渡有关的“景”,如潼关县的景“风陵晓渡”,阌乡县的景“风陵波浪”,永济县的景“风陵暮雨”或“风陵晚渡”等。至于三地明清地方志对女娲陵的记述,除指明女娲陵距县城的方位外,基本上是对清代以前相关史籍的引述,加上些许表明“我最正宗”的考证。而对陵清代的现状及唐宋以来的至于清代的历史也全然不记,让人不知者陵究竟是在还是不在,的确需要考述补充。
今芮城县风陵渡镇赵村东一里多有一座荒山,瓦砾遍地,草木无生,当地人俗称“圪塔庙”,民国以前建有女娲庙(习惯称娘娘庙),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拆毁修了炮楼。未毁之前的女娲庙,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庙会日,届时黄河两岸民众纷纷上香祈福,求生子女,物资交流,很是繁华。“据当地人传说,女娲氏的墓就在圪塔庙偏西的河床上,与史籍所载基本相符。虽然墓旁的树木已不复存在,但至今墓的遗迹尚存。”⑩从这些记载来看,女娲庙所在的有“圪塔庙”之称的石质山岗极有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言的“风陵”,亦即黄河北岸的“陵”,也正是《元和郡县图志》所言的“风陵堆山”。
另,潼关旧城西南偶的凤凰山西北的象山清代以前山上上下都建有娘娘庙即女娲庙。嘉庆《续潼关县志》卷上《禋祀志》之寺庙说:“娘娘庙,在象山下,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又,“娘娘、圣公、药王庙,在象山上,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张雪骞重修。又建山门洞子,修治石砌,并砖砌上下东坡。”潼关古城外的黄河南岸,有一座高约百余米,阔约数千亩的土山,人称女娲山(又称东山),传说为女娲在黄河边抟土造人的宿居地。至于原潼关附近黄河中的女娲风陵现在已杳无痕迹了。
注释:
①清代的永济县今之芮城县有风后庙,光绪《永济县志》卷12《祠庙》说:“风后庙,在县南西王村,庙内有冢,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州张羽翔拓庙基重建祠宇,春秋致祭。”于是有言“风陵”因风后而得名,风陵所葬乃黄帝相风后。明山西提学副使王三才《创建风陵享殿记》说:“昔黄帝轩辕氏,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风后其一也……今蒲之焦庐里,相传有风后冢,睢乡坡渡,皆以风陵名,其来久矣。”《陕西省潼关县地名志》继承这一说法:“风陵渡位于山西省的最南端,是晋、秦、豫三省的交界处,有‘鸡州一声听三省’之称。因地处咽喉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我省西南重要门户。风陵渡镇(赵村)东南约一里处,有“风陵”,相传是黄帝贤相风后之陵墓,风陵渡由此得名。”(潼关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潼关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7年,第133页)另,还有风陵是伏羲陵的说法。《元丰九域志》之《新定九域志》卷河中府说:“庖王陵,戴延之《西征记》云‘潼关直北隔河有层阜,苍然独秀,谓之风陵;伏羲,风姓也。”这两种说法相较女娲风陵说要微弱得多,且“两唐书”《五行志》早就有女娲陵、风陵堆的记载,故不取。
②郦道元撰,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9页。
③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325页。
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载有一段与此事相关的女娲显灵传说。“肃宗将至灵武一驿,黄昏,有妇人长大,携双鲤咤于营门曰:‘皇帝何在?’众谓风狂。遽白上,潜视举止。妇人言已,止大树下。军人有逼视,见其臂上有鳞,俄天黑,失所在。及上即位,归京阙,虢州刺史王奇光奏女娲坟云:‘天宝十三载,大雨晦冥忽沉。今月一日夜,河上有人觉风雷声,晓见其坟涌出,上生双柳树,高丈余,下有巨石。’兼画图进。上初克复,使祝史就其所祭之。至是而见,众疑向妇人其神也。”(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分析:‘灵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曾改为灵州。天宝、至德时又改为灵武郡。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逃奔蜀中,朔方留后杜鸿渐等迎太子亨(即肃宗)即位于灵武郡城,以此为根据地,恢复唐朝的统治。这一段女娲显圣以及女娲墓沉而复现的传说,应着当时的政治背景,以显示大唐的江山,乃是天意所授,所以才会有至德之女娲神降而佑顺之。女娲携双鲤,‘鲤’谐音‘李’,象征李唐王朝。女娲墓的沉而复出,也是大唐衰而复兴的灵异祥瑞之兆。类似的女娲显灵传闻,在罗泌的记载中又有发生在‘唐文武皇帝江都之役’的说法,可能是同一类显灵传说的变异。可见唐宋之际,女娲的神异还是为一些人(包括一些封建文人)所相信不疑的。”(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⑤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5308页。
⑥罗宁:《陆长源及其著述考论》,房锐主编:《唐五代文化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⑦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954页。
⑧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955页。
⑨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107页。
⑩王万旭主编;《西侯圣火芮城人》第六部分《神话传说》,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294—2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