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语篇翻译分析与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4-04-17

关键词:语言学语篇译者

蒋 华

(广州大学 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动态交际过程,也是一种认知和心理体验活动。翻译过程涉及多重认知过程,原文是体验认知的结果,译者翻译所涉及的理解、阐释和表达以及翻译结果即译文也都是体验认知的结果。从原文到译文,译者面临众多的翻译对等物,需要进行接收、认知、体验、决策和处理。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翻译的结果,主要通过分析原语与目的语来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并运用翻译理论对译文做出评价,总结翻译技巧,重视对文本的分析和比较,而对翻译的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与解析,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缺乏系统的说明。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相互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支持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翻译,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解读文本,审视翻译,突出译者的主体性。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读者与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的语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相比传统语言学翻译观的以文本为中心,认知语言学突出认知活动主体在翻译中的表现。同时,与解构主义、阐释学等翻译观强调译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相比,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制约作用,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作者、原文和解读之间在体验认知基础上的互动与相互制约,是克服译者无限制的自由而转向三者之间的和谐,从解读的无限转向解读的相对客观和正确的基本原则。

二、语篇翻译的原文理解与译文构建

语篇翻译指个人或多人基于体验认知、多重互动和概念整合运作机制,理解一种语言文化语境中文本的语篇意义(内容、结构和风格等)和功能,并将其理解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用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对文本信息的认知和理解,对源语语篇的结构、信息排列、意义层次和语篇连贯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

(一)语篇翻译的原文理解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在语篇翻译中对语篇的理解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译者对语篇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译者在认知世界中语篇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体验认知为基础,在语言世界、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这三个世界中互动实现,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编码——解码”过程。因此,对语言理解的分析离不开对涉及语篇的三个因素、尤其是认知世界的分析。

翻译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某种理论为基础的。从语篇的本质属性来看,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假设其存在语篇连贯性而寻找、建构语篇连贯性的过程。译者将原文文本置于自己的认知世界之中,运用推理和概念整合机制,才能理解原文和原作的意图和功能。原文表达仅具有某种语篇意义的潜势,而只有当原文文本与译者和读者的百科知识、认知结构、情境、语境和文化进行动态互动、整合加工后,才能产生完整的语篇意义,译者才能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要求,把这种理解尽可能全部或者有选择地用目的语文本表达出来。

语篇的建构和翻译是以对文本的理解为前提的,译者通过动态地解读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和含义以及文本中句子结构与上下文衔接之间的关系理解文本和语篇。语篇处理所需的知识有句法知识、语义知识和语用知识,这些知识基于译者和读者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世界知识,结合语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以文本语言形式为线索,给文本的语言表达添加新内容,补充相关信息,通过关联找出上下文句子成分和含义之间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中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使目标读者能够获得译者所期待的译文认知解读,建构宏观认知世界统一的译文文本。

(二)语篇翻译的译文构建

译者建构的语篇连贯性表征,即认知世界中的语篇表征,是进行语篇翻译的主要认知基础。译文语篇产生的过程,也是在体验认知的基础上,融合原文和译文、译者和原语文化内的原语文本读者之间认知世界的差异。译者作为读者的特殊性体现在译者是双语和双文化的,他的阅读是有着一定背景、语境和目的的。人们把翻译过程简单描述为:原文→原文思想→译文,这一简单描述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篇解构与重构的特征。语篇的解构与重构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通过体验认知分析原文的语言形式获得语篇的语义表现,二是通过译者的经验体验有效地把语篇建构出来,转换成目的语的文字表现形式。因此,在构建语篇、生成译文中要构建翻译中语篇解构与重构的思维模式,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获得原文的语义表现,然后根据它生成译文。

译者在获得原文语篇句子中的基本含义后,需要对其进行缩减、概括,获得语篇的第一层宏观结构,然后以同样的方法获得语篇更高层次的宏观结构。在获得更高层次的宏观结构之后,译者根据自身的宏观认知世界和对原语文化的理解,构建语篇翻译的译文。译者会从原语语言和文化的某些视角解读原文语篇,同时也会受到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译者的认知世界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语篇语义的理解,毫无疑问会影响到译文语篇的重构和译文的生成。

三、译者主体性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其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是以原语为中心,都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而忽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并从认知语言学的高度去审视翻译,强调认知活动和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作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指导下的译者主体性认为,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的目的,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从认知角度而言,不同译者的认知水平和体验经验各异,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就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和客观环境与条件的制约。译者主体性既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规定了译者受到客观制约的受动性,这意味着译者的主体性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能动,而非不受限制的创造。译者主体性的观点使得翻译活动不再拘泥于文字转化,而是以译者的体验为主线,将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如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审美创造等融合为一体。

(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翻译是译者基于对原文语篇各种意义的理解,而理解必定来自译者的体验和认知。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的翻译认为,语篇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和句子,而是源语语篇。认知语言学为语篇翻译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译者可以不再逐字逐句地将原文文本进行翻译,而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而,译者可以通过接受主体的不同,对译文进行适度的创造。

在翻译实践中,绝对忠实于原文也是不可取的,这种表面上的“绝对忠实”非但无法达到将原文的意义与神韵客观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原作的貌离神散,造成对原文本质的不忠实。同时,由于机械而盲目地追求语言层面的忠实,翻译的文本难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心理,因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译者在对原文语篇进行翻译时,通常会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对原文语篇进行解读,从而重构译文。在解读和重构过程中,如果译者对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具有深刻的体会,则重构的译文理论上应更接近于原文;如果译者对原文内容没有体会,译者则进行能动性的再创造。

(二)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具有体验互动性。无论是原文作者还是译者、创作过程还是理解过程,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基于对客观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多重互动的过程,包括原文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也包括原文作者与译者、读者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体验基础上的认知活动。

翻译的体验互动性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会受到相应的制约。无论是原文作者的创作过程还是译者理解原文、解构与重构语篇以及译文生成,都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因为原文而使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制约。忠于原文的原则限定性使译者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地理解和重构译文,译者必须将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看法及感情原原本本地传达给读者,若是仅依照译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对原文的理解而随意改动原文内容,那就达不到翻译的本意。此外,由于重构的译文是基于译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及译者对原文的自我理解,因此重构的译文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开放性,这两点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并影响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四、结语

语篇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交际双方不同的信息要素。信息发出者表达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要求不同文化的信息接收者做出理解和解释,因此,译者对原文语篇的翻译过程,是一个认知、理解、解构、建构和阐释的过程。语篇翻译的理解,实际上是译者对自身语境和文化的认知过程,译文文本的构建是基于读者认知语境预测的一种选择,受到原作者认知水平和宏观理解能力的约束。在语篇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和效果,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源语表达的意境,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译者还需要根据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及理解和表达方式,发挥主体能动性,构建译文语篇,使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

[1] 蒋华,郑建军.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篇重构与译者主体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30-132.

[2] 束定芳.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外语研究,2012(1):36-44.

[3] 王晓农,张福勇,刘世贵.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 萧立明.认知语言学与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572-575.

[6] 郑小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索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J].外国语文,2011(1):97-102.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