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文化资源视野下的“傅抱石”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
2014-04-17黄戈
黄 戈
(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 江苏南京 210024)
江苏地域文化资源视野下的“傅抱石”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
黄 戈
(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 江苏南京 210024)
“傅抱石”可资后人研究、保护、利用的内容可归纳为三个层面:精神遗产、作品遗存、历史遗迹。“傅抱石”作为江苏地域文化资源品牌,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相互结合、互为支援。
江苏地域文化资源; 傅抱石; 品牌意识
众所周知,江苏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古往今来在江苏地域产生的历史文化名人不计其数,傅抱石则是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傅抱石作为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在美术史上的学术地位早已被海内外所公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傅抱石作为江苏地域文化的重要资源与宝贵遗产的研究意义愈来愈凸显出来。从美术史学领域拓展到文化资源保护领域应是“傅抱石”研究的发展方向,它具有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傅抱石”首先作为美术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已有成果不在少数。从目前国内外研究傅抱石的文章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回忆类。此类文章大多是经历过、接触过的人追忆、缅怀大师风采的杂文,虽然缺少学理化的分析,但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宝贵的史料。2.作品类。这类文章立足作品,从各个方面阐发傅抱石艺术价值,尤其在傅抱石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活跃,作品鉴赏及市场评估类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3.学术类。这一类文章深度挖掘傅抱石学术价值,从艺术本体的分析逐步扩展到人文内涵的高度去审视,结合社会背景、文化情景及个人际遇等历史环境中探究傅抱石的艺术心理、审美观念、画学思想等。
但我们仅把对傅抱石的研究停留在美术史学的层面,显然还未看到作为江苏地域文化资源的“傅抱石”潜在的研究空间和实践价值。笔者自2004年以来一直从事傅抱石研究,在此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对傅抱石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个人生平的考证、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更应该从对江苏文化建设的高度去挖掘“傅抱石”的文化内涵,进而从历史遗迹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的角度重新梳理、探寻“傅抱石”的研究思路。应该看到,仅从美术史学的角度不能完全涵盖从江苏地域文化资源的视野下考察傅抱石研究的意义,也不能在研究方法上完全满足需要。因为地域文化概念的形成需要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诸多交叉学科的支撑,运用历史文献、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学术研究的基础,使之形成具有可比性、独特性的自然、人文的研究体系,实现广泛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现代传承。具体到傅抱石研究来说,不仅我们要深入研究“傅抱石”的本体、内质,并且把傅抱石的研究上升为别具面貌的江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层面来对待。换句话说,不能把傅抱石研究仅仅停留资料整理、历史描述和作品展示这一传统思路上,而是要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民族文化继承与地域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得傅抱石研究为江苏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源泉,由此实现新的地域文化研究理念,突破传统的研究格局。我想这也是把傅抱石研究真正走向深入,提升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傅学”层面的重要突破口和创新点。
鉴于此,笔者将“傅抱石”可资后人研究、保护、利用的丰富内容归纳为三个层面:精神遗产、作品遗存、历史遗迹。
一、精神遗产。我们若要理解傅抱石的艺术精髓首先要理解其艺术思想,而傅抱石为后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非常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比如傅抱石的爱国精神贯穿他的一生,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本身就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例。早在1926年傅抱石著述《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时,已然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尊与自强的心态。日本留学期间,傅抱石批驳日本学者的学术文章潜藏着一种学术抗战的情绪。今天有谁能想到蒋介石亲自署名的抗战公告《告全国国民书》的起草者竟是傅抱石呢?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男女老幼,一致团结起来抗战……”[1]正是秉承一贯的爱国热忱,建国后,傅抱石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对中国画的排斥,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事实上,中国画传统作为一种历史持久、由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它的生存根植于后代画家不断理解和解释中。由此傅抱石提出了“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的时代豪言,同时身体力行,勇于实践,强调传统但不拒绝外来文化的有益因素,发展民族艺术的现代合理性与有效性,形成兼具民族精神与时代风格的新中国画风,开创世人瞩目的新金陵画派。类似实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傅抱石的传奇经历本身就具有大量正面的、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内容,非常适合作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思想、民族气节、珍视传统文化等宣教素材。尽管目前有《傅抱石传》《傅抱石青少年时代》等读物,但在撰写、编辑等技术手段上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的读者。另外,傅抱石理论与实践并行,相得益彰,互为补益,客观上已形成傅抱石画学体系,对今天的美术史论家和画家都有巨大的参鉴价值,因此傅抱石艺术思想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但相比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近现代中国画大师的研究,傅抱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尚显不足,有待涌现更多成果。
上述表明傅抱石作为历史文化名人有非常丰富的研究内容,但遗憾的是在南京尚没有真正形成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全国影响力的“傅抱石研究会”(2007年12月安徽阜阳成立“傅抱石研究会”)。尽管有不少江苏学者研究傅抱石,但多为个人学术兴趣,缺乏集体攻关和整体研究的合作机制,研究领域主要围绕美术史学,没有注意到傅抱石的精神遗产对江苏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傅抱石作为在江苏地域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为后人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这些理应成为在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的实践过程中无法复制的独特的优势资源,它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应当充分的加以保护和利用。否则,会造成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的流失,冲淡傅抱石在江苏已然存在的大量的“历史记忆”,进而削弱、丧失进一步开发“傅抱石”归属江苏地域文化资源的话语权和号召力,这是需要我们特别警惕的问题。
二、作品遗存。目前学者们对傅抱石作品(包括绘画、书法、篆刻)取得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特别是有关傅抱石技法上“抱石皴”的提出、“新金陵画派”的提出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傅抱石存世画作有几个特点:数量大(约3000余幅),价格高(傅抱石始终是各大拍卖会的焦点,近年拍卖价总成交量稳居三甲),流通广(除了大陆,傅抱石作品也深受港澳台、欧美藏家的追捧。)同时,傅抱石留下的速写、论文手稿、印章、书法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国画院等都有收藏,并且在日本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金原文库保留了一批傅抱石早期的绘画作品,这些都是傅抱石研究的绝佳素材,同时这些都可以整体的看作以“傅抱石”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它们成为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的佐证,具有很高的艺术、经济和文化价值,所以对傅抱石作品的研究不仅要把注意力投射在艺术本体上,同时还不能忽视其作品背后非艺术因素隐藏的诸多“历史记忆”,这样的傅抱石研究才显得更加全面、丰富而具有可读性。
就保护而言,目前无论是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在展陈条件上得到很大的改善,傅抱石作品的存放都得到妥善保管,但从更高层面上要求还有亟待完善之处。强调保护与利用并举是当下文化保护主要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考察“傅抱石”保护的主要问题是:对傅抱石作品、遗物的保护仅限于收藏管理,展示手段单一、陈旧;而傅抱石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尚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和创新,比如书籍、画册的出版、复制品的销售、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等。以一种产业化的机制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从而促进其潜在影响力转变为现实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影响程度,取决于其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傅抱石的作品进入艺术市场较早、艺术价值较高,它们成为艺术市场的焦点已经为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实现通过保护与利用“傅抱石”对江苏整体文化建设布局产生积极影响因素,如何实现综合保护(公益性)与合理利用(商业性)的平衡并掌握两者发展尺度却是需要江苏文化人深入思考的课题。应该承认,伴随着“傅抱石”的高市场热度,在区域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会发生某些变异,甚至有消极因素产生(制售傅抱石假画、出版低质量的傅抱石书籍),但同时,树立“傅抱石”的品牌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应也会以文化产业这种载体、媒介成为保护、弘扬傅抱石艺术成就的现实助推力。
三、历史遗迹。有关傅抱石生前活动的历史考证文章已有不少,概括起来可以以傅抱石四个主要活动区域来划分:南昌(新余)、东京、重庆和南京。其中南京为傅抱石最重要的艺术活动场域之一:他艺术上的起点与建国后享受到巨大的社会声誉都是在南京、在江苏取得的,所以说傅抱石属于江苏地域重要的文化资源一点不为过。如今不仅在汉口路有傅抱石故居(现为傅抱石纪念馆),还有傅厚岗也有其故居(搬入汉口路之前的故居)。另外在中央大学旧址(现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梅庵曾是傅抱石撰写《中国美术年表》之处,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国画院等处均与傅抱石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些都为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研究傅抱石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史料,并且它们自然成为保护和利用“傅抱石”文化资源的对象和载体。而目前对“傅抱石”相关历史遗迹的保护尚处于消极静态的方式,没有在总体上充分考量作为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的“傅抱石”对江苏整体文化建设将会产生怎样的积极效应,因而缺乏系统的保护规划:究竟需要保护“傅抱石”哪些内容(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使其所有内容都能纳入真正有效的保护范围内。同时如何通过文化创意和产业运营发挥“傅抱石”潜在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傅抱石”作为江苏文化品牌的长远发展也值得我们深思。归根结底,江苏有关人士尚未真正确立起“傅抱石”作为江苏地域文化资源的品牌意识是问题的关键。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简要归纳,我们清晰的看出在“傅抱石”研究、保护及利用方面的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确立“傅抱石”的江苏地域文化资源保护观念,树立江苏文化资源的品牌意识,在这个基点上拓展思路,走学术与产业相结合,保护与利用同步进行的路子,使“傅抱石”成为鲜活的“资源”,而不是陈置的“遗产”。在具体措施上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对傅抱石及新金陵画派的研究力度,提高研究水平,扩大研究范围
目前傅抱石以及新金陵画派研究的专著已有不少,学者从各自立场阐述自己的见解,呈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但傅抱石如何组建江苏省国画院,形成新金陵画派这段史实还缺少系统、深入研究。由于相关史料零散,特别是受到文革影响,很多第一手资料散佚,许多当事人年事已高,应尽快抢救性收集整理资料,尽快建立新金陵画派史料档案并公开学界,组织学者编修《江苏省国画院院史》。目前有关全国各地重要的画院修史工作已由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作为重大课题实施展开,但遗憾的是江苏自己尚没有对这段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权威性的规划设计,这就容易导致未来学术话语权的旁落和我省在此领域的学术发声处于弱势的局面。2012年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主编《江苏省国画院名家系列》的启动和实施是对“新金陵画派”研究的积极推动和重大举措。同时,应当应时而建由江苏省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的“傅抱石基金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支持学者们进行与之相关的研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特别应该鼓励除美术史学之外知识背景的学者对傅抱石进行交叉学科研究,鼓励高校高层次、高学历的青年学者以“傅抱石”“新金陵画派”为选题作硕博论文,鼓励海外学人、留学生撰写相关论文、考察报告,形成真正意义的“傅学”。譬如2012年笔者在傅抱石纪念馆接待了英国曼特斯特大学李姬定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傅抱石对民族性的认识问题,从非艺术本体切入傅抱石研究并且从外国人的眼光去审视,是非常值得我们鼓励的。
2.加强在高校甚至中小学普及、宣传“傅抱石”
傅抱石的人生经历富有创奇色彩,很有故事性,并且对青少年励志成长会起到绝佳的宣教作用,很适合作为讲座、报告的素材。同时,把傅抱石的图片资料整理,制成展牌,策划完整的“傅抱石图片展”是现实可行的。这种讲座配合图片展的形式非常适合在全国各地的高校甚至中小学进行巡展、巡讲,这样能使更多青少年了解、熟悉、喜爱傅抱石,无形中起到了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宣传江苏历史文化的多重功效,加上策展运作成本相对低廉,便于推广和操作,相信也会得到接待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3.运用馆藏数字化技术提升“傅抱石”的展陈方式和宣传效果
当代社会无论图书馆还是博物馆都已建立或进一步完善馆藏数字化机制,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美术馆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在此方面,作为傅抱石宣传的重要窗口——傅抱石纪念馆总体来说由于体量较小、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管理水平的相对滞后,在此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随着计算机时代对于人类生活日益紧密和深入,馆藏文物资料的电脑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博物馆、美术馆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傅抱石纪念馆的书画藏品在信息意义上的对外开放成为可能,馆藏数字化是实现文物藏品信息对外开放的最好选择。
馆藏数字化最大特色在于通过将馆藏文物资料数字化、信息化,通过网络展示给观众,数字化博物馆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等等优越性,进而开辟了傅抱石纪念馆对外宣传的新途径,扩大了“傅抱石”的宣传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馆藏的利用率,又能确保馆藏作品的安全,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受参观时间的限制,不受展览场地的限制,为信息反馈提供了条件。馆藏数字化建设可以将馆藏作品以及傅抱石的遗存文物组建成各种主题的虚拟纪念馆、艺术馆,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使边远地区、甚至国外的观众欣赏到傅抱石纪念馆的馆藏精品。在数字化傅抱石纪念馆里,展示的傅抱石作品可以任意缩放、旋转、比对,极为精微的欣赏画面的精妙笔墨、材质等,并配上文字资料和场景音乐,使观众在得到感官享受的同时获得专业知识和提高对书画鉴赏研究的兴趣,这将极大地提高傅抱石纪念馆的感召力和社会教育能力。所以说,馆藏数字化是宣传“傅抱石”的一个极好机遇和重要平台。
4.结合新媒体技术与“傅抱石”元素,提升“傅抱石”合理利用水平
目前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国方兴未艾的动漫业领域,而傅抱石属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能否与当下江苏动漫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产业新路呢?完全可能。例如:早在1961年享誉世界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是运用的齐白石的画意,1963年上美厂出品的《牧笛》运用李可染的画意,它们以优美的画面和诗的意境把典雅的中国水墨与动画电影相结合,成就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盛名,成为世界动画史上的瑰宝。事实上,傅抱石的山水气势磅礴浑朴、人物造型高古潇洒,极适合水墨动画的表现效果,而傅抱石作品中也多描绘中国历史典故,很有故事情节性,如果加以合理利用是非常适宜制作水墨动画的。相信在21世纪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以江苏的人才储备和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投拍出具有民族风味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优秀动漫作品,而“傅抱石”元素应该得到业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5.强化艺术授权意识,开发“傅抱石”文化创意产品
2009年秋在798艺术区白石茶馆举办了第四届文博会“艺术授权交易论坛与设计展览”,与会专家在论坛上认为,金融危机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机遇期,“文化”、“创意”元素对制造业商品的植入,无疑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解决方案。而艺术授权正是使文化艺术和制造业同时“赚大钱”的中间产业。[2]由此我联想到“傅抱石”资源的合理利用,特别是2007年江西“抱石公园”的开园,这些都给我重要启示:傅抱石的研究一定要结合文化资源的保护展开,而文化保护的持久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江苏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如何把这些资源合理利用并且做大做强,是值得关注我们江苏文化建设的每一位学人思考的课题。尽快建立“傅抱石”艺术授权制度,在法律法规上健全“傅抱石”版权保护,将有利于江苏企业投入对“傅抱石”等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热情,让企业家看到新的机遇,在各类产品里体现创意、植入“傅抱石”等江苏历史文化因素,让产品绿色升级、智慧增值,由“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意”。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可持续性保护 “傅抱石”的有效方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上述种种建议只是我对傅抱石研究、保护以及合理利用的初步设想,有关实施还有赖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由此我得出的二个基本理念:一是“傅抱石”是江苏地域文化的重要资源与宝贵遗产,需要我们好好珍惜。二是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走文化产业之路是打造江苏地域文化品牌“傅抱石”的正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警惕在江苏地域文化视野下研究和利用“傅抱石” 文化品牌有可能出现的与它省的文化资源竞争,做好“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傅抱石研究、保护以及合理利用重在经世致用原则和服务现实的目的,强调研究、保护与地域经济建设的互动支援,力图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推动产生由学者、政府以及民众共同参与、促进认同的具有江苏地域特点的文化经济。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生产社会化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会使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汇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傅抱石”理应具备与世界接轨的研究水平、保护手段和开发能力,所以只有在多视角、多维度的基础上考察、研究“傅抱石”才有可能做到优化保护与合理利用,才有可能对中华文化产生切实有效的影响和贡献,才有可能把江苏文化品牌“傅抱石”持久的、精彩的、创造性的呈现给世界。我想这也是每一个江苏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1]郭欣据.傅抱石替蒋介石起草文告[J].傅抱石纪念馆《傅抱石研究》,1997(1).
[2]艺术授权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帮制造业赚大钱[Z].北京日报,2009(11).
(责任编辑 南 山)
] 江苏省应用研究立项课题“江苏省书画名家纪念馆运行机制研究——以傅抱石纪念馆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SB-095)。
2014-05-25
黄 戈,男,天津人,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助理,副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论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J20-05
A
1671-1696(2014)07-0107-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