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望社形成及其成员与浙江籍流寓文人交游议考

2014-04-17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淮安

郎 晓 斌 陈 亮 亮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涟水 223400)

淮安望社形成及其成员与浙江籍流寓文人交游议考

郎 晓 斌 陈 亮 亮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涟水 223400)

望社是清代初年出现在淮安的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大型文学社团。望社的崛起,以明清易代的政治变革为契机。淮安一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政治、经济、人文背景,吸引了一批文人来此避难或流寓此地,他们与望社成员唱和往来,双向互动,促进了淮安当地的诗歌繁荣。其中浙江籍居多。

望社; 淮安; 流寓诗人; 浙江

明末清初,是中国自晚周以来又一次高岸为谷般的社会变革,中华大地到处烽火狼烟,满目疮痍。但苏北淮安(府治在山阳)却是另一番景象,此时并无多大兵革之灾。原因是各次战役在这里都没有留下太多的伤痕。李自成义军攻下宿迁后没有越过淮(黄)河;亦兵亦匪的高杰曾进攻淮安,亦被淮安守将击败,吴玉搢《山阳志遗》卷二云:“明季自甲申三月以后,天下土崩瓦解,吾淮当南北要冲,其能扼河而守,不使有一人一骑渡河者,则漕抚路振飞、巡按王公燮之功居多,而淮安义勇之名实有以夺其魄”。[1](卷二)清兵南下时明守将刘泽清出逃,地方官献城降顺,未经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烈。加上当时淮安为南北交通咽喉,士人南下北上,多会于此。又为漕运之都,淮盐集散地,商业发达,多有士人至此谋求生计。故明清易代,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经济重创,而古城淮安仍一片繁华景象。名扬一时的望社即此时兴起。望社兴起除上述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外,淮安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诗社的文化基础。丁晏《淮阴说》云:“淮土跨徐、扬之境,居南北之冲。江南诸郡,文物华丽,而或失之浮,河北诸郡,气质颛固,而或失之野。惟淮阴交错其间,兼擅其美,有南人之文采,而去其浮,有北人之气节,而去其野”。[2](P.670)

汉族士人在满清逐渐定鼎华夏,明朝复盘渺茫的状况下,心灵创伤急需抚慰,痛楚之音迫待倾吐,“诗为心之声”,望社作为砥砺心志的块垒,无疑是一块难得的净土。关于其时社会境况,邱象随在《淮安诗城凡例》中写道:“自茶坡诸君子当干戈抢攘之际,肇兴望社。及曙戒余弟兄在跋涉流离之余,唱和西轩,其初盛也。嗣与伯玉、阶六、友龙诸公会猎,则吾社凡出处二十有四人。风雨晦明,刻期毋失,以是远迩同声,其再盛也。今社仍以望名,亦从始云”。[3](凡例)“茶坡”为靳应升号,“曙戒”为邱象升字,“伯玉”、“阶六”、“友龙”则分别为张玙若、陈台孙、卞为鲸字。这里,邱象随指出望社兴起于“干戈抢攘之际”,即是明清替易之时。关于望社具体成立时间,原始文献没有准确记载。严迪昌认为成立于顺治四年(1647)[4](P.107),学界异议不多。

望社为何取名“望社”,据字面意思讲,有两种可能:一、农历十五又称望日,是中国传统的月圆团圆之日,而其时异族侵占宇内,山河破碎,家人离散,取名“望社”正有盼望有朝一日山河重新一统,家人重新团聚之意。二、当时和南宋的情况相似,皆处于异族入侵的状态。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有大量诗作表达自己希望南宋能收复北方失地的愿望,“望”是其诗作的重要意象,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含有“望“字,其云:“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成立望社,亦盼望明朝余部能收复中原,救遗民于异族铁蹄之下。

晚清山阳人李元庚根据家中所存《诗苑天声集》及其它文献择辑成《望社姓氏考》,为迄今发现的研究望社的最早著述,所列望社成员计三十人,分别是:李挺秀、黄申、靳应升、郭为珙、张玙若、沃起龙、卞为鲸、胡从中、稽宗孟、陈台孙、张镇世、沃起凤、潘取临、程涞、张养重、阎修龄、张新标、杨方、陆求可、徐转迅、陈谷骏、程淞、马骏、赵朗、李孙伟、张新栋、倪之煌、邱象升、邱象随、阎若璩。[5]

望社周围聚集一批外地流寓或避难于此的文人,毛奇龄《自为墓志铭》云:“吏部张公偕今检讨鸿烈父子辟名园于东湖之滨,八月十五夜,水亭堤榭,张灯布幔,杂设妓乐及色艺,爨弄而集寓淮诸名士凡数十人,赋诗游饮于其中。酒再巡,清歌间作,丝竹幼眇。”[6](卷一百一)中秋月圆之夜流寓人士集会张氏园林者达数十人,可见淮安流寓规模颇大,他们为清初淮安诗坛的繁荣增色良多。至于文人聚集淮安原因,除上文提及的淮安在明清之际所受战争破坏较少、商贸发达、城市繁荣之外,淮人好义也是重要原因,外籍文人容易在此找到庇护及知音。《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云:“士风在昔,尚廉耻,重然诺,强者侠烈负气有西楚之遗。”[7](P.854)清初遗民南昌人王猷定,曾流寓淮安,为阎修龄、阎若璩父子座上宾,后定居邗上,客死他乡,阎若璩为之料理后事,可见淮人心肠之热。钱塘人胡介曾流寓淮安,“先生殁后二十年,遗文散落,赖其友山阳丘洗马季贞父录而存之,属予论次其文章,将版行而并序”[8](P.396),淮人为去世客籍文人整理文集、料理后事不遗余力。

流寓文人之中属浙江籍的居多,原因主要有:一、浙江自南宋以来经济在全国的比重日趋增大,文化教育昌隆,由此孕育了一批文人才子;二、大运河的最南端深入到浙江腹地,两地交通较为便利;三、1645年5月24日,清兵攻占南京,江南臣民大多呈观望状态,但同年6月15日清廷发布了“薙发令”,本来一些已经表示归顺和即将归顺的地方,“不忍视上国之衣冠,沦于夷狄”,又被迫起来反抗,抗清风暴旋起,以苏松常、杭嘉湖、徽宁七府为烈。清太仓人陈瑚说:“岁乙酉,江南民死兵燹者百万户。其前则旱暵数年,其后则水潦者数年。”[9](P.359)葛芝说:“申酉之间,中原云扰,国步遂改。大江以南,大家巨室,播荡无极者众矣!”[10](P.404)这些地区在清兵镇压下,流血漂橹,尸骸相枕,社会动荡,经济残破,促使一批文人往北逃难,有的就暂栖淮安。

毛奇龄(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明末诸生,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明亡,加入其族叔保定伯毛有伦军中抗清。因言得罪南明权臣方国安,方国安欲杀他,他随即逃亡。又被仇家屡次陷害,便改名为王士方,亡命浪游。顺治十七年(1660)毛奇龄始入淮,而后至康熙三年(1664)皆在淮上。毛奇龄在淮安结交的友人中,最为重要的首推刘汉中(字勃安)、倪之煌(字天章)。《山阳志遗》记载:“萧山毛检讨奇龄微时,避难来淮阴,改姓名为王彦字士方,匿迹天宁寺。刘勃安先生闲过寺中,与语,奇之,因与订交。渐引所知相往还,遂遍与淮安诸名宿相友善。”其时毛奇龄遭人追索悬捕,倪之煌和刘汉中将其藏在车中运载回家,并藏在自己家中。毛奇龄在《山阳刘勃安先生墓志铭》说:“先生亟藏予,而家无簃房,设苇榻而张之屏牖之间,家人厮养声相闻,顾日夕备酒脯,洁旨恭敬,如是者一月,且为缝绽衣乃去。”[6](卷一百五)在《寄刘勃安、蔡子搆、黄剡知诸子》云:“韩王孙一漂母耳,犹千古慕之。吾淮阴满城皆进食处也。昨去家园时,潜行芦中,天星晓倾,自谓恻怆已过,然尚不若别离此地之惨。则此地踰家园远也。庐陵乍还,不能复道淮,他日天涯海角,愿闻踪迹,仝好皆知我情。”[6](卷二十二)毛奇龄《西河集》卷三十二《东昌倪天章遗集序》云:他与倪之煌好像是“惊翔之鸟同集于濑,其意气相得岂顾问哉?”又云:“淮安刘勃安者,君子也,其交天章先于予,而意气相得即与予同。”[6](卷三十二)康熙元年(1662)中秋夜,毛奇龄在望社成员张新标招集的曲江楼大会上赋《明河篇》。淮人有知其身份,毛奇龄曰:“虽然,予毛甡也。”又曰:“予濒死屡矣,幸而生。甡者,生又生也。”又曰:“吾生十年,疡五年,兵戈者十年,奔走道路二十年,能再生乎?所谓甡者,亦翼夫生之者也。”

毛奇龄与望社成员阎修龄阎若璩父子交往亦颇深。全祖望《萧山毛检讨别传》:“西河(奇龄)平日亦素不持十节,多仇家,乃相与共发其杀人事于官,当抵死。愈益亡命良久,其事不解。始为僧,渡江而西,乃妄自谓选诗,得罪王自超……乃其游淮上,得交阎徵君百诗,始闻考索经史之说,多手记之”。[11](卷十二)“百诗”,是阎若璩的字。另毛奇龄有《集阎修龄若璩父子即席诗》《题眷西堂诗并序》等记载与阎氏父子交往的诗作。康熙十年(1671),毛奇龄再游淮安,造访望阎若璩,与之论学,二人同游淮安城东程将军(咬金)冢,毛奇龄作《九月十九日登程将军冢》诗以记之,其中有“阎君父子好探奇,邀我登高共饮酒”句。至康熙十二年(1673)冬,避人东归还萧山。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特开博学鸿儒科,毛奇龄自浙江进京赴考,经过淮安,作《少年游·过淮城口占》二首,其序曰:“予去淮久矣。康熙十七年,徵车入京,从淮城下过,遂驻马流涕,占此词。”词一:“马蹄才发,阳平门外,望里是淮安。可怜此地,曾经流浪,一十五年前。曲江高会知何处,秋水晚生烟。惟有垂杨,千条万缕,还挂酒楼边。”词中的“曲江高会知何处”指康熙元年在山阳曲江楼赋闻名一时的《明河篇》。

结束流寓淮安几十年后,毛奇龄写有一首名为《杜陵蒋楛游淮曽读予旧诗有感,枉过不值留句见寄,予适滞海滨率赋酬意》的七言古诗回忆了在淮安度过的峥嵘岁月:“忆昔避地淮阴城,吹箫乞食更姓名。山阳县令争认得,呼我车载还都亭。而时秋风度淮水,高会名园在河嘴。入夜钟镛动地來,当筵词赋惊人起。从兹日饮淮市傍,酒徒到处争相藏。元王庙后杏花阁,驸马巷边薜荔墙。人生聚散等朝露,二十年来弹指过。醉里难忘皷瑟时,花开不记留题处。杜陵高士有蒋生,先后曾同淮浦行。见予旧事毎兴感,贻来新句何多情……他时若溯长淮路,何处还攀桂树生”。[6](卷一百六十二)

胡介(?—1664),字彦远,号旅堂,钱塘人。胡介所识望社成员,当以程淞为先,其与程淞相识当在杭州,但程淞彼时匿名“王潜也”行世,而胡介并不知晓。程淞,字娄东,号寓菴,“少赴浙,补浙江秀水县增生,隐居不仕”。[5]胡介有《赠程娄东序》一文,对程淞在吴情形记载颇详。胡介又有《留别程潍东娄东》诗,诗中有语:“程二落拓能自奇,纵横滑稽尤堪羡”,对其匿名行世有调侃之意。胡介于顺治五年(1648)至淮安,与朱乌程、万寿祺交游。其《张胎簪先生六十寿序》云:“介犹记戊子(1648)之役矣,秋冬之交,渡江涉淮访桐轩于山阳,年少于公路,与(张屿若)神交目击,论世征心,恨相见晚也。”[12](P.753)是时,胡介与“望社”成员张屿若定交,并为其父张着文祝寿。胡又与望社丘象升、丘象随友谊颇深,丘象随《与慕鹤鸣大令书》云:“余兄弟落落寡交,唯与西陵胡彦远称异姓兄弟。”[13](P.146)丘象随《西轩纪年集》与胡介《旅堂诗文集》记载了二人多首唱和之作。胡介于康熙三年(1664)卒,陆嘉淑《胡彦远传》云:“彦远且易若,招余属定其诗文,且曰:‘删定后为我录一本,寄山阳丘季贞。’季贞名丘象随,一名随,与三山高云客兆,皆彦远金石交也。”[12](P.693)后丘象随为胡介刊行《旅堂诗文集》,可见二人关系之深厚。胡介在淮时间较长,与望社成员唱和颇多,如《旅堂诗集》有名为《至日范眉生招同李叔则、徐大拙、沈仲连、方尔止、顾庶其、靳茶坡、陈阶六、嵇淑子、阎再彭、张虞山、程潍东、娄东、丘季贞、赵天醉、家师虞分韵》一诗。[12](P.719)

冯景(1652—1715),字山公,一字少渠,钱塘人。性嗜读书,善属文,著有《解舂集》,清朝校勘大师卢文弨是其外孙,《解舂集》即为卢文弨根据其遗稿整理而成。冯景未来淮安前,游学就馆于京师,颇有声誉,因丘象随的邀请就馆其家有10年之久,并与淮安官绅交往,富有才气,有宗师风范。“居桐园中与淮人士多唱和,往来无闲……督徐旭龄素重景,因进开涧河议创为七便五利之说,凡千八百余言。”[2](P.386)冯景经学功底深厚,曾助望社成员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在这部煌煌大作中共提到冯景9次,主要探讨左和右孰为尊以及《尚书》中夏朝太康弟所作《五子之歌》真伪。在卷五上论左右孰为尊:“钱塘冯景山公以何休《公羊传注》来问: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注》云:礼,适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娣,嫡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右媵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是固尚右之说也。至成公二年鞍之战,《传》,逢丑父者,顷公之车右也,面目衣服与顷公相似,代公当左。《注》曰:阳道尚左,故人君居左,臣居右。信是说不又贵左而贱右邪。何前后参错乃尔。余曰:前说是,后说不,岂惟何休,并《传》文亦谬矣”。[14](卷五上)

“又按尝语冯山公,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亦仅谓其纲耳,其细目颇不尽然。如用兵凶事,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固是。以丧礼处之,若行伍则又军尚左,卒尚右”。[14](卷五上)

在卷七讨论太康弟所作《五子之歌》真伪:

“冯景山公以书来,曰:近读《五子之歌》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插此冗句,殊不可晓,且即如太康出畋于其母何与。妇人无外事,迎送不出门,礼也。岂合从子盘游耶。又岂厥弟五人逆知后羿将距于河,遂蚤御其母以从耶。果尔,则当垂涕泣而道谏,止其兄以笃亲亲之谊可也。既知而不言,坐待其败,虽作歌以叙怨,亦何及哉。余答之曰:此辨诚善,解同孔安国”。[14](卷七)“按冯山公又云:篇名《五子》,子者,有亲之称。是时父启已逝,妄意其母尚存,特插入此句,只要关合子字耳。不意遇阎徵君发此,一篇虚空粉碎矣。援据辨驳,亦从十三经注疏来,但有胜古人处”。[14](卷七)

阎、冯二人桴鼓相应,互质疑难,分丝析缕。

冯景所著的《解舂集》记载了冯、阎二人对《大学》文本的争论。在写给冯景的信中,阎若璩表达了他对《大学》文本的怀疑。朱熹分《大学》为经与传,并认为传文成于曾氏门人之手,阎若璩认为没有根据。阎若璩统计了《礼记》中“曾子”出现的次数,认为“曾子”为记礼者的通称,朱子以“诚意章”有“曾子曰”三字认定《大学》为曾子所作,并无多少证据。冯景认为阎若璩的论述看似“既辨既博,亦经亦史”,却也是不可理喻,“愚以为即通十传,并无‘曾子曰’字,亦决其为曾子之传,匪异人任矣,称子诸证不必论也,”[8](P.482)“吾决其为曾子传之,而子思述之,以尊其统,犹恐后之为僭为伪者阑入于其中,奈何先生为无端之疑,而启天下后世不尊不信之渐哉?,”[8](P.482-483)从维护道统的角度,冯景担心阎若璩会开后世不尊经典的风气而予以反驳。冯景的担心不为多余,有先见之明。

冯景流寓淮安期间,利用自己的经学优势和阎若璩切磋技艺,砥砺学问,留下了一段佳话。

潘问奇,字云程,又字云客,号雪帆,钱塘人。“亦侨淮,与石华峙、岱峙、刘琯、阮晋为忘形交。诗多凄怨,《明十三陵》尤哀,盖遗民也。着《拜鹃堂集》,后客死扬州,扬州守傅泽葬之平山堂侧。”[2](P.386)石岱峙字霞举,石华峙字紫岚,淮安大河卫人,皆诸生,受业于望社成员靳茶坡先生之门,文章皆名重一时。刘琯,字昭华,是淮安土著居民梅花刘氏老人的十世孙,与刘汉中是同时代人。阮晋,字鹤缑,据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所言,阮晋亦是望社成员,“晋少于阎若璩共学,又学诗于靳应升,与李挺秀、黄申及应升诸人结望社。”[15](P.566)阮晋之曾孙阮葵生著有《茶余客话》,其卷二一亦云:“先征君鹤缑后先生手录《同社倡和诗》,内潘雪帆七律最多杰作。雪帆名问奇,钱塘人,客居淮上,隐沦终身,与石霞举紫岚、刘昭华及征君为忘形之交,后客死天宁寺,扬州守傅泽洪葬之平山堂侧,为文志其墓。”[16](P.657)

[1]吴玉搢.山阳志遗[M].淮安:淮安志局刊本,1922.

[2]邱元、王元章修,段朝端纂.民国续纂山阳县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5册)[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丘象随.淮安诗城[M].扬州:扬州古旧书店本,1980.

[4]严迪昌.清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李元庚.望社姓氏考[J].国粹学报(71).

[6]毛奇龄.西河集[A].北京: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7]胡裕燕修,吴昆田、鲁蕡纂,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卷二[A].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5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8]冯景.解舂集文钞[A].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陈瑚.确庵文稿[A].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0]葛芝.卧龙山人集[A].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1]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A].续修四库全书(第1429册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胡介.旅堂诗文集[A].四库末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0册卷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3]周亮工.尺牍新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4]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C].北京: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

[15]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台北:明文书局,1985.

[16]阮葵生.茶余客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 南 山)

2014-06-10

郎晓斌,男,安徽南陵人,炎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I207.209

A

1671-1696(2014)07-0085-04

猜你喜欢

淮安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淮安的惠济祠与妈祖文化
天下水工看淮安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