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路径
——基于桥头堡背景下的思考

2014-04-17徐娟

教育与考试 2014年2期
关键词:桥头堡云南省国际化

徐娟

●高等教育研究

云南省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路径
——基于桥头堡背景下的思考

徐娟

云南省高等教育在观念、布局、结构、管理、课程及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危机。为此,应从培育和树立国际化的大学办学理念;“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管齐下;合理规划高校布局,引导高校正确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政府引导下,实现大学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构建科学的国际化大学课程体系;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从积极探索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寻找云南省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路径。

高水平大学;高等教育;危机;路径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提出,要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其中虽没有对高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但从《意见》提出的五项战略定位,我们可以看出,桥头堡建设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本靠高等教育。探索云南省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将高校建设成为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的教育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追问:何谓“高水平大学”

古今中外,关于大学的界定无数。英国教育家、红衣主教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指出,“大学是传授全面知识的地方。”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构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也说到,“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就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重申,“大学的存在形式不是大楼,而恰恰是不同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人聚集在一起,自由求知所建构起来的精神空间,这就是大学的本质。”〔1〕“大学不是营业性公司,不是国家安全的工具,不是急于在世界上用强力推行自己的社会公正观点的军事机关,”大学不是商业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不是军事机构,大学就是大学自己。〔2〕秉持实用主义的美国人以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实践,发展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新功能。根据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对大学本质的有关论述和美国大学发展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起点的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应用为本质,这就是大学的原点。〔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学得以批量生产。“由于众多大学并存的现象,造成了毁灭真正学术的趋势,”“学术被限制在可了解、可学习的客体范围内,本来应是生存在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大学,这时也变成了普通的学校。”〔4〕全国目前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培养的人才质量普遍下降,大学热衷于求大、求全、急功近利地追逐国内外排名,学术的泡沫越吹越大;与大学争创国际一流的豪情壮志相比,鲜见大师级人物的产生。〔5〕我国现存的大学无一不喊着建设高水平大学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目标可谓宏伟,而行为又可谓平庸。那么何谓高水平大学?如何衡量?由谁来承认?这是我们必须厘清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质量一般根据数量指标判断,被贴上“高水平”标签的大学往往是资源博弈中的获胜方。评估中只见外显的数量,不见内隐的精神和文化。大学本质在评估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大学的建设发展应以质量带动数量,以品位刺激规模,以灵魂的包容实现体态的包容,继而才有可能成为一流。〔6〕评判一所大学的水平应更侧重精神层面的判断标准。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大学,一言以蔽之,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环顾世界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它们无不拥有一流的学科体系,特别是一批特色专业和学科,无不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师级学者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和成本效益,无不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知名人士,并进行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推动了本国乃至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们国际化程度都很高,是国际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等。我想,所有这些品质应该就是“高水平大学”包含的应有之义吧。

二、反思:云南省高校发展的危机

在国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云南省高等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教学条件有所改善、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完善、教学科研进一步重视、教育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得以发展。但是,云南教育落后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实现教育的大腾飞,适应桥头堡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院校首先需要自我反思,少一点等待与观望,多一些思考与行动,找出问题所在。只有对症下药,方能化解危机。

(一)观念上,教育思想保守,盆地意识强烈

思想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桥头堡背景下,教育活动必须要有创新和借鉴,才能得到发展。要树立适应全球化的教育观念,注重观念更新和制度借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新事物。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了我省教育观念保守、教育思想贫乏、盆地意识强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和政策的制定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云南教育基础差,不仅差在有形的物质层面,更差在无形的意识层面——怨天尤人、故步自封、畏俱创新、缺少突破。〔7〕观念的落后是云南教育落后的思想根源。

(二)布局上,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明显

从高校布局结构上看,云南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省会昆明,部分地州仅设有师范院校或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地州还没有一所高等学校。从办学层次来看,主要以本科院校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不足,这种办学层次无法适应我省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导致了本土培养的高尖端人才的严重缺乏。从办学体制来看,云南省目前挂牌成立的民办高校较少,远没有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不利于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在办学特色方面,更是存在无特色或是特色不鲜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定位不明确,普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大而全,高校的体征不断庞大,而大学的特有精神却日渐萎缩,同质化态势明显。很多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和优势学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投入不足,专业设置重复多,从而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低水平无效竞争。

(三)管理上,行政权力泛化,运行模式死板

行政化是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的一种态势,而且有不断加剧之势。高校普遍采取的“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更是强化了大学的行政权力,导致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竞争力与活力悦减,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不断异化。就云南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依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行政职能及程序与WTO法律框架要求不相接轨,出现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8〕桥头堡战略背景下,国际通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方向,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这给仍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行为带来根本性冲击,要求尽快转变管理体制和方式,形成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

(四)人力资源上,师资队伍建设不力,人才引进落后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云南高等教育师资总量不足,发展速度过慢,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扩张速度远低于在校学生的增长数,高校师资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省各院校近年来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的力度,但和省外高校相比显得逊色很多。高校在政策上、待遇上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上高校学术环境的薄情,缺乏学术自由的土壤,引进的人才不仅没有施展才能的空间,甚至遭到学校各种旧势力的排挤。客观的、人为的、无意的、有意的各方面因素夹杂在一起,导致高校不仅从外招不来人才,而且使云南本土的优秀师资不断外流,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五)课程上,国际化程度不高,得不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云南省培养的人才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与国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教育内容陈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充斥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学生选择性不大;课程管理上没有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学制学分与学位没有国际化,得不到其它国家的认可;课程评价方法简单机械,不能在比较中鉴别,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估。课程的低效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低效,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六)资源上,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供需不平衡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发展,而云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却在低水平徘徊。即使在高校全面扩招的形势下,云南也仅靠几所独立学院来提高办学规模,供求极不平衡。云南有近4600万人口,而高校仅66所,规模、层次、质量在中国高教界能占据一席之地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在经费方面,云南省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由于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入不高。尽管近几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投入已初步形成政府全包的一元投入结构过渡到以政府为主,社会、集体、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融资、投资结构体系,但是与国内及国际一般水平及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教育投入总量水平仍明显不足。〔9〕教育资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已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否则云南省的教育事业将停滞不前。

三、出路:桥头堡背景下云南省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路径

桥头堡背景下云南省要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必须有改革的勇气,以科学的理念、开放的胸怀、全新的行为方式把握好每个机会,积极寻求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全方位努力形成良好的整体社会环境,逐渐彰显我省教育优势,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才有可能在桥头堡背景下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前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培育和树立国际化的大学办学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要扩大开放,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其实质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走国际化道路。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体现在以开放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国际社会中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创造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知识。对云南来说,要冲破陈旧、保守、僵化的保守思想对人们的束缚,树立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从而为云南省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奠定思想基础。教育国际化一方面可以给云南省带来丰富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外开放云南省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推动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2006年7月)中,也提出要进一步促进云南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高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水平。桥头堡战略的提出,更是凸显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与紧迫性。因此,云南省各高等院校要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进行比较和检验,顺应对外开放的形势要求,摒弃封闭保守的盆地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合作意识,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构建互利共赢的格局,最终在桥头堡建设中站稳脚跟,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二)“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管齐下

国际化是持续进行的、双向的互动过程。桥头堡背景下,云南省必须双管齐下,利用区位优势,努力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实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的同时,实现办学和汉语教学推广“走出去”。首先,要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吸引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学生到云南留学。云南省政府于2004年正式设立“云南省政府周边国家留学生奖学金”,每年180万元人民币,招生60人,提供给予我友好、成绩优秀、愿意来滇学习的周边国家留学生。〔10〕2008年增至720万元人民币,以进一步吸引周边国家留学生来滇留学。为吸引更多周边国家学生到滇留学,除了省政府继续加大奖学金的投入外,还应争取更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支持;第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做好教师国外进修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改进和加强外籍教师的聘用工作;第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积极做好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第五,积极开拓联合培养、学生交流项目,推动学生全球观念的形成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云南省各高校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发挥学校特色,采取“2+2”等模式为东南亚国家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并联合授予学位,也可采用到对方学校开设分校、分院或专业课程的方法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与交流;最后,高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自身的宣传力度。云南省高校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同时,应充分利用不同方式和渠道扩大和加强宣传。通过宣传扩大影响,让东南亚国家了解、认可云南的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领域的交流往来,保证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规划高校布局,引导高校正确定位,形成办学特色

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在桥头堡背景下,要把高等院校建成实施桥头堡战略的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合理规划高校布局,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应着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才。对于本科教育,则要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切忌盲目的追求大而全。政府部门要注重引导和支持,鼓励高校在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定位,根据“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进行错位差异分类,在农、林、医、师、财、民族学院等类型中调整高校布局与结构,并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学特色就好似餐馆里的王牌菜,各高校要以学位点建设为龙头,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为重点调整学科结构,突出重点学科,扶持优势学科,培植特色学科,把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培养出一大批体现民族性、地区性、适用性的专业人才,使人才规格与云南省实际需要相一致,充分发挥对地区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体系中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聚集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学者教授。一支业务强、素质好的师资队伍是一所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对于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人才数量不足,流失严重,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桥头堡背景下,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成为每所高校的当务之急。首先,要改革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吸引具有高级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对于引进的人才在福利待遇、住房、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等问题上要给予政策倾斜。人才引进之后,要千方百计留住人才,攻心为上,做到政策留人,真情留人;其次,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切实做好教师的培养、选拔与使用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加大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进修、访学、攻博读硕等方式,提升现有教学科研队伍的整体质量,并想方设法改善其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外,云南省可利用区位优势,与东南亚各国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互派和流动机制,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和开展各类科研合作,促进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同时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和相应语言能力。

对于云南省来说,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之后,如何扭转“孔雀东南飞”之倾向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否则,永远只是为别人作嫁衣裳。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以创设舞台为根本,物质待遇作配套,外引内留不偏颇,往来自由不制约。就高级人才而言,物质待遇仅仅是前提,研究环境是必备的条件,而事业本身及其所付予的精神价值才是追求的根本。“孔雀东南飞”、“西部淘金热”的意义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都远远超出了淘金范畴,其间包含了千千万万有识之士搏击人生,开创事业的梦想。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随人才层次的增高而递增。〔11〕因此,我们在改革人才引进政策与提高师资培训的同时,作为校方,还必须创设良好的软环境,人尽其长,物适其位,让教师们各尽所能。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事业的执著才是对教师真正有用的东西。惟此,方能激活整个教师队伍,方能留住人才,形成“孔雀向西飞”的良好态势,为桥头堡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力保证。

(五)政府引导下,实现大学自主办学、民主管理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政府主要是从制定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拨款资助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支持和引导。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学必须实现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几乎所有闻名于世的国际性大学都具有民主管理的传统与机制。如,美国高等教育的高度分权的领导体制使得大学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前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曾说过,美国大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享有显著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高校有权制定发展目标,聘任教师,安排课程,甚至在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方面也享有独立自主的支配权”。〔12〕这种自主权使得大学能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迅速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所有制形式也要多元化,官民结合、公私互补,高等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是管不出来的,学术团体,知识性组织的管理方法与军队或政府机构乃至一般企业组织完全不同。因此,需要多理而少管。管的最好结果就是管住,疏而理之,才有可能激活。〔13〕

作为云南和中国教育历史上一朵奇葩的西南联大,创造了在穷乡僻壤办高层次教育的神话,其办学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行民主管理,专家治校无疑是使联大茅屋生辉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组织结构之简洁明了,教授专家介入决策的环节和程度之深,是今天的大学无法比拟的。〔14〕桥头堡背景下,云南省要建设一批区域性高水平大学,从政府的角度看,必须归还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教学自主权和学术研究自主权,由此确立学校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从学校的角度看,则必须加强内部民主管理,实行专家治校,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由此使学校办学按教育规律进行。

(六)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构建科学的国际化大学课程体系

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是大学培养人才最直接的载体。在桥头堡背景下,高校要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依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云南省的国际化课程,必须根据省情参照世界大学课程的国际化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行。在课程理念上,树立大学课程国际化理念,将课程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桥头堡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和考察,突出目标的多样性、机制的选择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灵活性,使课程既有全球视野,又体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在课程设置上,将课程置于全球知识体系之中,实现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融合,尤其要注重体现云南省特有的历史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科目应不断更新,体现当今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要压缩课时,精简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在课程实施上,与国际通行课程的形式、方式和手段接轨。如更新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并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可选择性地开设泰语、缅甸语等小语种教学,增聘外籍教师,增加用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开设具有国际性的公共选修课,增长学生的国际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加强对中西差异的理解;在课程管理上,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学分互换、学位相互承认制度等方面加大与东南亚地区大学的交流合作力度,从而为云南省高等教育走出国门,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搭建好的制度平台;在课程评价上,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将日益增多,课程评价也将跨越国界。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课程评价和质量认证机制势在必行。运用国际上通行的高等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来评估云南省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可以明确自己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不断向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学习任务、树立远大目标,实现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七)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办学经费是高等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桥头堡战略的提出,更需要我们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经费不足”这个发展的拦路虎必须齐众人之力加以清除。首先,要继续发挥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走在国际化前沿的大学所取得良好的国际化效果,都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高校应该紧扣这一主题,设计出符合桥头堡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国际化推进项目,以赢得云南省政府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此外,要努力构建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高校在努力争取政府投入的同时,应该主动拓宽教育投入渠道,进一步争取境外合作伙伴、国内外企业界,特别是杰出校友的支持。近年来,云南的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成为投资热土。“我们不应对那些想挤进教育市场的人或企业投以警觉的目光。有更多的人,企业或组织愿投资于教育行业,不论其进入的初衷是什么,在统一质效的标准下,其目标走向将是利大于弊的。热衷于教育投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我们不能成为守着聚宝盆讨饭吃的人。在桥头堡背景下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实现教育兴省的理想,必须借助外力。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云南高等教育在相当高度上的二次起步,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1〕刘铁.什么是大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 (11):95-96.

〔2〕张楚廷.大学的忧虑,忧虑的大学—有感于重温博克讲话之时〔J〕.大学教育科学,2011(2):108-111.

〔3〕吕继臣.大学的本质与我国大学的功利化倾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6(7):28-30.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140.

〔5〕沈加君.大学的本质精神:对大学精神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0-142.

〔6〕〔7〕〔11〕〔13〕〔14〕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76,175,170,173,97,65,174-175.

〔8〕冯皓.国际化趋势下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4):12-14.

〔9〕曾秋海.云南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云南大学,2010.

〔10〕朱耀顺,丁红卫等.云南省与缅甸高等教育合作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106-109.

〔12〕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57.

(责任编辑:郑芳)

徐娟,女,湖南汉寿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博士研究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昆明650214)

猜你喜欢

桥头堡云南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刘沛:深中牵手!东西岸融合桥头堡——马鞍岛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打造转型升级“桥头堡” 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