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品诗,尽赏景语诗情
2014-04-17戴招英
戴招英
(广东省茂名市第八小学,广东茂名,525000)
《内经》曰,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闭目可养神,可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古代和尚坐禅或现代我们做瑜伽时,常常是微闭双眼,收敛心意,返照自心,意守丹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中国的古诗词,很多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学习古诗,闭目凝思,想象诗景,诗中的一个词会化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一句话会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首诗会变成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乐”中闭目,以声促情,
贝多芬说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人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在古诗教学中,如能适当渗入音乐的元素,必能促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播放着幽怨的古筝曲,让学生闭目,大胆想象诗人和友人分别时“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画面。在抒情的乐声中,在学生的想象里,那“朝雨”如毛、如针、如丝,如离愁一般,挥之不去,砍之不断;那柳枝在风中久久地缠在一起,像挚友一般,不能分开……闭目心静,凝神遐想,情景交融,学生想到的画面比诗中讲到的更阔达、更真切、更有韵味,更能走进诗人的内心。诗悲则乐哀,诗欢则乐乐,诗柔则乐缓,诗激昂则乐铿锵……为诗所配之乐需要谨慎选择,务求词曲、感情与所学的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方可引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共鸣。例如《山行》配《秋日私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友谊地久天长》,《别董大》配《朋友珍重》等。
二、“画”前闭目,以图促赏
“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教学古诗时,让学生在闭目中静心搜索、组建诗中的物象,努力想象各物象的特征,让诗中虚渺的意象在脑海里慢慢清晰。学生从遐思中睁开眼后,脑中意象历历可见。此时,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诗旁的空白处,快速作一幅简笔画,把刚才闭目想到的物象画出来,让浮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物象,从抽象变具体,从模糊变清晰,从杂乱变有序,从单调变多彩。没有闭目想象就直接给诗配画,减少了学生联想、思考、品味的时间。如果没有闭目中的静心遐想,没有遐想中的情感参与,学生笔下的画在短时间内也不会那么灵动、多彩、有情。可见,闭目想象就是连接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一座彩桥,是把学生情感融进诗中意境的黏合剂。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人寄托在“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中的“离情”,笔者让学生轻闭双眼,大胆想象朝阳下莲叶与荷花的样子,大胆想象诗人望着荷塘美景对友人说的话。学生在闭目中忘记了自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无边的莲叶与荷花当中。约三分钟后,笔者叫学生睁眼并马上在这首诗旁的空白处,用简笔画把脑海里联想到的画面快速勾勒出来,还可以给画中的景物涂上相应的颜色。于是,学生脑海里的抽象物象一下子就变得形象起来,不同学生所画的莲叶荷花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有些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创意联想,在画中合理增加了一些在诗中没有讲到的景物,如小鱼、小虾、青蛙、蜻蜓、蝴蝶、蜜蜂等,甚至还有学生在画中设计了一句诗人送别好友的话——“朋友,别走了,留下来陪我赏荷吧”……图画是学生闭目想象的真实体现。学生在这一闭一睁之间,在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画面中,走进诗文,理解了莲叶、荷花与离情的联系,实现了对诗文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迁移和创造。
三、“说”中闭目,以想促写
中国的诗歌“言已尽而意无穷”,简短的几句话就能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描述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教学诗歌,应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闭目展开想象,通过拓展补白,甚至在脑海中放大一两个特写镜头,再现诗中故事的细节场景,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可以无限延伸的动态画面,把跳跃的短语连接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笔者指名几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后上讲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就闭着眼睛,边听边想象诗中的故事。随着学生的叙述,诗中“残月落、乌鸦啼、浓霜漫、渔火闪、钟声传、客船静”等意象,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跳跃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连接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紧跟着笔者让学生马上把听到的、想到的小故事写在此诗的插图边。学生在叙述中闭目想象,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来到那个凄清的静夜,来到枫桥下的客船上,走近诗人,感同身受地体会了诗人的孤寂与落寞。于是,在学生的笔端,笔者看到了诗人张继一会儿辗转反侧,望月思乡;一会儿徘徊船头,摇头叹息;一会儿凝神蹙眉,泪流满面……通过拓编故事,利用这种语言媒介,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把短短的一首古诗,变成了一个个“张继对愁眠”的特写镜头,延伸成了一个个动态的画面。这样把“说、听、想、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说中闭目,想后写作”,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诗中的字词间游走、赏析,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四、“唱”中闭目,以唱促诵
诗歌诗歌,一首诗本身就是一首歌。中国的古诗讲究韵律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因此,不少作曲家把一首首古诗谱成了一首首歌曲,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愿人长久》《月满西楼》《满江红》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积累大量的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如果单纯地要求学生机械地反复背诵,必然会导致学生厌烦的心理。《人体心理学》说“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如果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唱诗”的形式来代替机械的背诗,引导学生从“记”到“忆”,从“忆”到“悟”,从“悟”到“用”,其背诵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闭目唱诗使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象干扰,比睁眼唱诗更能够促使大脑细胞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能引导学生在浮想联翩中,一次次走进诗境,体会诗情。闭目唱诗,最好更多地运用在课前。课前“闭目唱诗”既可以促使学生杜绝干扰,尽快安静下来,也可以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诗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唱诵中去,巩固对诗歌的识记和保持。有的古诗前人已经谱好曲调,学生可以直接学唱,如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游子吟》《渔歌子》《送元二使安西》等。有的古诗还没有被谱好曲子,学生可以选择大家熟悉的、适合本诗意境的曲子,给新诗谱旧曲,以便于集体唱诵。如韩愈写的《早春》和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节奏、情感基调相似,因此,学生可以把《一闪一闪亮晶晶》这首儿歌的曲调“张冠李戴”地套在古诗《早春》上,把背《早春》变成了唱“山寨版”的《一闪一闪亮晶晶》。这种“异词同曲”“新诗谱旧曲”的唱诗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事情,学生唱诵的兴味自然就浓烈起来了。课后或放学回家,学生诗兴来了,也可以独自闭目,摇头晃脑,怡然自得唱诵古诗。长此以往,学生的遗忘的速度就会减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学生就几乎不会再遗忘这首诗了。坚持唱诵,日积月累,写作需运用诗句时,即可随手拈来。可见,闭目唱诗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诗歌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沃土。在闭目想象诗境的诱发下,学生的思维会四面八方地投射出去,产生无数的遐想,联想到相应的景物,领悟到超越诗句本身的意蕴和诗情。
[1] 郑青.以读带讲的诗歌教学方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3).
[2] 刘伯伟.小学古诗教学要“三读”[J].江西教育,2013(8).
[3] 梁美芳.如何让诗歌教学更富有诗味[J].广西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