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2014-04-17段丽君
段丽君
(酒泉市肃州区泉湖学区春光小学,甘肃酒泉,735000)
一、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基本数量关系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的相差关系,二年级学习的分总关系、倍数关系等基本数量关系都要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语言描述感悟理解三个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数量关系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对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要训练他们从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从而学习分析数量。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感知问题,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进而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如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淘气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5页,看了一星期后,还剩下18页,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从问题分析,这本故事书可分为两部分,“看完的”和“还剩的”,“还剩的”已知,那么“看完的”就是每天看5页,一个星期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让学生从问题开始理清思路,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解决中逐步养成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二、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
新教材对于解决问题这类知识,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景素材和充足的自主交流、探索的空间,但同时也对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就有一道图文结合题,图中画了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旁边用文字注明“每层放20本书”,问题是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许多学生直接6×20=120(本),而忽视了这是2个书架。
(一)读题,读懂题意
读题时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并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总体的了解。如小红有15支彩笔,是小刚的彩笔数量的3倍,问小刚有多少支彩笔?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了,15×3=45(支)。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平时“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画重点字句,如题目中的“是”,明白“谁是谁的3倍”“谁多谁少”,并动笔写下来,帮助学生审题分析,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二)画图,帮助审题
线段图,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效审题,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知识化难为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画图,看图分析,并讲图意,还可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坚持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例如:李明每分钟走50米,王刚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经过5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已知李明家和王刚家在一条直线上,问他两家相距多少米?先确定两点表示李明和王刚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王刚家稍近一些,这条线就表示问题,两家间的距离;把李明家到学校的线段及王刚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分成5段,每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5段表示行走的时间。通过画图,学生的审题、分析、解题能力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重视分析能力的养成
小学数学分析能力的养成会为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语言表述对分析能力的重要作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问题解决理解如何,都要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才能及时地反馈情况。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通过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解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分析了题目,比起单纯的教师分析要好得多。
四、重视与生活经验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在四年级周长的教学中,奶奶给小鸡“围篱笆墙”这一生活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鸡圈有几堵墙,还需要再围几条边,就不能完全靠周长公式来解决,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显得很重要。又如:三年级一班42名同学去春游,怎样租车合算?租大客车每辆60元,限乘25人,租小汽车每辆40元,限乘4人。租车、租船问题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一直是教学难点,要考虑到人数、限载的问题,多种条件同时约束问题的解决,学生凭空分析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创设租车情境,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理解、分析。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妇女节快到了,红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2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红红就找爷爷来帮忙想办法。爷爷收了红红的20个硬币,又给了红红2张1元钱纸币。红红有点纳闷,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红红拿20个1角硬币换2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笔者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2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20个1角就是2元,所以20个1角和2元是相等的。最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这样开展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的知识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用于现实的工具性特点。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具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工具化、生活化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吴正宪.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林良富.基于超越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于文华.基于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