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利用工作表,让科学活动事半功倍

2014-04-16郑瑜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辅助材料科学

郑瑜

摘 要:在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复杂的问题,而工作表就是行之有效的材料之一。通过一些实例,从工作表的形式、作用及设计使用要求等几方面阐述了工作表在幼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工作表;科学;辅助材料

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師要做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孩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工作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发挥着半个老师的作用,为幼儿知识的习得创造了条件,而教师科学、巧妙地设计运用工作表,可以使科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工作表的形式

根据在活动中的运用需要,工作表大致可以分为“记录表”和“任务单”两大类;从运用范围来分,工作表可以分为单人式、小组式和集体式三种;在外观方面,幼儿园的工作表可以不拘一格——表格式、图案式、列表式都可以,而到底选用什么形式,还是要由具体情况而定。

1.根据活动内容选择

不同的活动内容是确定工作表形式的主要依据。操作方法简单而操作结果多样的活动会使用记录表,如“纸的吸水性”记录表;操作方法多样或复杂的活动需要任务单,如,制作“瓶中美景”任务单,就在任务单上规定了“工艺品”所要呈现的最后状态要求。

操作材料和结果丰富多样的活动或操作结果需要归纳整理的活动一般都需要一张集体式工作表来帮助幼儿梳理。而在此之前,幼儿的操作可能都需要一张单人式工作表,这样才能让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印象更深刻。如,大班科学活动《球和杯子》,就是在幼儿记录自己操作结果的基础上统计汇总成集体式记录表,从而进行推理、分析、归纳、总结。

2.根据年龄特点确定

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具体形象的图案来帮助他们理解事物。因此,在设计工作表的时候,小班阶段可以用照片或实物图,而中大班则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图标等,既能一目了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水果沉浮》中,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特点,教师设计的记录表就是一个装有水的容器的剖面图,而幼儿在记录的时候,只要把与自己实验时所用的水果一致的图片贴在记录表中“水位”相应的位置上就可以了。这样的设计幼儿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操作结果在视觉上更直观,与实际情况十分相符,归纳总结时也很清晰,很容易让幼儿理解。

至于三种不同运用范围的工作表,在设计时,也要因幼儿的年龄而异。一般来说,小班阶段的孩子单人式和集体式的用得较多,而小组式的工作表更适用于中大班,特别是大班阶段。如,在一些科学活动,教师常常会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较式操作,这时就需要小组式工作表,让幼儿进行分工合作的操作和记录,从而汇总操作结果。这样的活动显然是不符合小中班幼儿的能力特点的。同样是单人式,小班阶段以单维度的为主,让幼儿记录一种结果或布置一项任务;中大班就要提高难度,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在运用集体式工作表的时候,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在进行多项操作后,相互交流介绍,再由教师归纳汇总在表上;而小班的孩子则可以每人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操作,并直接把操作结果记录在集体表上,最后观察总结。

二、工作表的作用

科学往往是严谨的、抽象的、概念的,而幼儿的思维却是跳跃的、直观的、具体的,这让他们在理解科学现象时变得困难。这时,为科学活动而设计的工作表就成为幼儿通向科学之门的桥梁,也能让科学活动的开展更顺利。工作表通常有以下四方面的用途:

1.用于统计

在一些操作结果与数量有关的活动中,通过记录可以帮助幼儿记住多次操作的结果,并进比较。如,大班科学活动《漂浮的硬币》中,记录表的作用就是记录不同质地的纸张能在水面上承托的硬币的不同数量。还有一些是记录操作活动的最终状态,如,《镜中画》中用于记录两面镜子因摆放角度不同所呈现出的不同影像的记录表和《麦比乌丝圈》中用于记录不同剪法变出的圈的样子的记录表等。

2.用于判断

在很多科学活动中,不同的实验材料在结果上往往会出现正反两方面,而这些情况在操作前是无法根据材料的外观来判断的。设计用于判断的记录表,可以让幼儿观察记录表来进行总结。这些判断包括“是与否”“成功与失败”“有与无”等。如,《有趣的三脚架》中,记录用几根棒能把彩泥稳稳地架起来,从一根试到六根,最后发现最少用三根就可以做到。

3.用于提示

这类工作表一般都属于任务单,在表上已经说明了操作的方法和要求,幼儿根据工作表的要求进行操作,再记录结果,避免幼儿因无目的的活动而使结果混乱。如《装果果》活动中,幼儿在操作时就是根据任务单上的提示,按照相应的顺序将不同大小的果果装入瓶中以观察结果的。

4.用于梳理

大部分情况下,教师都会在幼儿操作后安排一个交流、讨论的环节,并且将幼儿交流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一张集体式表上。当一些原本是幼儿个人的、零散的经验被记录到了同一张记录表上的时候,这些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呈现出来,这时也是工作表发挥梳理功能的时候。如,《流动的水》活动中,每个幼儿自己操作时观察的牛奶盒上的洞的位置只有一个,而当他们在交流时,记录表上的情况就有了“左、中、右”三种,并且这三种位置中流出的水也让牛奶盒的状态有了不同的变化。幼儿可以通过对比观察记录表,与教师一同总结出洞的位置与牛奶盒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工作表的要求

1.工作表要让幼儿看得懂

生动活泼的形式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但是不管哪种形式,都要让幼儿能看得懂。多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示,尽量不要使用文字,如用“?”表示猜测;画一个眼睛表示观察到的结果;用一只小手的图案表示操作的方法或过程;用“笑脸”和“哭脸”来分别代表成功与失败等。

2.工作表要让幼儿会使用

在使用记录表时,幼儿的记录方法要简便,适合幼儿的能力特点。能用选择的方式记录的,就不要让幼儿自己画图示,能用图示的就不要画具体的图案。如,大班科学活动《小侦探》要让幼儿记录在哪些蔬菜水果中找到了淀粉,教师一开始准备让幼儿根据“有”与“没有”两个图示来填画自己实验的结果。为了节省操作时间,方便幼儿记录,最后教师把记录表进行了修改,将所有提供的材料都用图示列在表中,幼儿只要根据实验结果用“√”或“×”来表示就可以了,并且一目了然。同样的,教师提供的任务单也要让幼儿一看就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大班科学活动《瓶中美景》中,教师要求每位幼儿完成一份特定式样的工艺品,而这规定的式样就在任务单中进行了呈现:分别将不同的颜色图标和数字标注在一个瓶子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表示要求幼儿在瓶子里投放的材料必須符合这样的要求——“漂浮在上面的、悬浮在中间的以及沉在底下的材料的颜色和数量与任务单上的一致”。虽然每个人的任务都不相同,但因为有了任务单的帮助,教师就不必对幼儿进行一一布置了。

3.工作表要让幼儿有思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自由探索后的发现常常是零散的、单独的经验,而工作表可以帮助幼儿将这些散乱的经验串联起来,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如,大班科学活动《球和杯子》中,教师通过两张记录表,将幼儿的六次操作记录下来,并通过对记录表的观察和分析,梳理总结出“在同样大小的杯子中装不同大小的玻璃球,球越大,装的数量越少,球越小,装的数量越多”和“同样大小的球装在不同大小的杯子里,杯子越大,装得越多,杯子越小,装得越少”的规律来。这样复杂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记录表的帮助,光靠幼儿的操作和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孩子理清的。又如,大班科学活动《麦比乌丝圈》,教师在大记录表上设置了“猜测”一栏,不仅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还让幼儿发现:在这次活动中,经验几乎全无用处,麦比乌丝圈完全不按常理变化,更给了幼儿一个暗示:科学是需要实践验证的。

由于工作表在科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是隐性的,所以更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也能让教师更好地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原则。科学有效地利用工作表,对促进幼儿的科学素养,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西湾幼儿园富华分园)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辅助材料科学
“巧师”有好“材”教学更出彩
沙水探究游戏中辅助材料有效利用的案例研究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辅助材料定额精细化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幼儿园球类游戏辅助材料的运用
科学
让适合幼儿的区域活动绽现光彩
英语教学中辅助材料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