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2014-04-16钱进金
钱进金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面对当下史上最强的减负令,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应该怎样去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高效课堂;以行为基;以精为本;以趣为引;以疑为核;以新为魂
接水启示:参加厦门市骨干教师培训的一个早上,我赶着去听课,急拿水杯去接水。不一会儿水已溢出杯子,我急忙关掉开关,却发现杯里只有半杯水。常言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面对如今科学技术发达,信息大的社会环境,学生所要拥有的已远多于一滴水,教师怎么样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如何授之以渔?无论水有多少,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细水长流呢?如何构建数学的高效课堂,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我反思,学习,研究,再反思,再学习,再研
究……现在谈谈我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习惯为基石
习惯,顾名思义是指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条件反射。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养成规范的学习习惯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保障。我是这么做的,在开学初强化班规,严格执行,做到先紧后松,加大力度,让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课总是要求张口回答,回答错误不责备,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首先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情。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们足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从不准许打断。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没有把握好,课后得花成倍的时间来补救,而且往往事倍功半。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基本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以精要为立本
精要即精练扼要。在数学课堂上是指教学内容优化即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可行,明确。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掌握知识系统,能清楚地知道某个数学知识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教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处在一个无限值内,而是处在一个有限值内。如果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不注意知识点的地位,不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则会导致知识的接受效率偏下,一堂课下来,事倍功半,同时也使知识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再者,在短短的40分钟内学生当然很难达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主旨,准确性高,使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际,保障学生学有所获。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必须读懂教材,读透教材,进而有明确的目标,有实现的可能(良方、良策),最终达到最佳的效果(高效课堂)。具体做法如下:(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目标,能体现课标的要求;(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3)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找出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三、以兴趣为引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影响学习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如何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探索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激趣的方式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导入、谈话引入、游戏激趣导入等等。但导入不能只停留在激趣这一点上,要不仅仅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让
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心理暗示肯定他们一定有能力可以学好知识),还要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通过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领着问题进入课堂,去寻找答案。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的引导,让学生从趣中学,学中乐,做到“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从而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以思疑为核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来源于质疑。中国传统教育把爱问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有问题的学生:小学生问题很多,中学生问题不多,大学生没问题。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发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反驳,敢于否定别人的理论。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树立课堂小主人意识,多提问,多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积极思考、深究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三方面:1.激疑。(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3)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2.辨疑、析疑。(1)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2)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3.重点突破。(1)在难易适度上做文章;(2)变换训练的方式;(3)注意加温。
五、以创新为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着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素质。如何在教给学生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辟解题的新思维,是数学课堂高效关键所在。如,当学生发问、质疑时,即使学生的思路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或提不到要害之处,教师也要鼓励,并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抓住“创新”这个魂,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3)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董风梅.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J].学周刊,2011(15).
[2]马忠朋.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0).
[3]董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05).
[4]杨惠.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5]杨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吉林教育,2010(28).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