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着手,提升人文素养
2014-04-16李清泉
李清泉
摘 要:针对小学阶段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文素养;举止;品质;文化
如今,学生普遍存在自私狭隘、缺乏爱心、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问题。究其原因,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养的低下的现状,都在呼唤一种有情有爱的教育,一种能唤起人的内心的自省,能让人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人文教育。
那么,作为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教育,该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落实人文教育?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人文教育应该姓“小”——小事做起,培养习惯;小处着手,塑造品质;立足课程,传承文化。
一、举止文明习惯的培养
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它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势和表情等。
文明的举止应该包括良好的集会集队习惯,如,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彩等。还包括良好的说话、倾听的习惯,如:主动问好,自觉使用文明用语,及时致谢,不起哄、不嘲笑、不喧哗吵闹等。当然还包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丢垃
圾等。
这些习惯的养成既需要规则的约束,更需要平日的培养。因此,首先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建立规则的基础上,留心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通过班队课、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加以强化和培养。比如,告诉学生倾听时眼睛要平视对方,并根据所听内容作出相应的回应:听懂了,点点头;会心处,来个微笑;有疑问,皱个眉毛也无妨……总之,惊讶处还它个惊讶,欣喜时还它个欣喜,切不可东张西望,也不宜面无表情。
只要孩子从小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自然就不会再出现外国指示牌上特意用中文写明——不可随地丢纸屑这样的尴尬;也不会再出现一场集会之后满地垃圾的情形,那时的我們应该也就不用再以羡慕的口吻描述别国车站上那人手一本书、安静有序的情景了……
二、小处着手,塑造品质
1.善良
卢梭有句名言:“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在笔者看来,一个善良者,能理解和体贴父母抚育的辛劳,对自己期望的心情,他会由此产生感恩之情和报恩之行。那么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善良品质的培养呢?
对学生进行善良品质的培养靠空洞的说教是万万行不通的,应该注重环境的熏陶、情理的引导、情感的体验,还有真诚的赏识。只有在健康向上的环境熏陶下,善良、友好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熟悉、自然、得体;只有让学生在意识上认同它,在方法上引导它,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变得善良;学生是一朵花,需要赏识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在一次次的肯定和赏识中,才能引起学生善的热情。
2.诚信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劝诫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道德的基石,是立人的根本。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呢?我想作为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担负起诚信教育的责任,并通过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教育者不必刻意要求学生做到什么,而应该清楚学生在诚信品质形成中需要什么。诚信教育应该摒弃过去常用的单纯说教方式,而应该结合日常生活并适当创设活动情景进行教育,坚持以活动提高认知,以活动激发情感,在活动中提升诚信品质。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七彩的光辉,举手投足中显示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下优劣。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见微知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不说谎、不作弊、不抄袭作业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做起,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三、立足课程,传承文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提倡“三维”目标,提倡让学生在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的基础上,获得情感的熏陶,态度的端正,价值观的启蒙与确立。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里面了,因此应该重视基础课程中第三维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在完成“工具性”目标的同时,达成“人文性”目标。语文课要重视祖国文化的传承,艺术课要重视艺术素养的提高,思想品德课要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科学课要重视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培植,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乡土部分)课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承袭。泉州是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地方,源远流长的闽南语文化,独特精美的皇宫起建筑风格,石雕、锡雕、纸织画精美绝伦,木偶戏、梨园戏典雅风流,清源山、九日山、洛阳桥何处不生情?粽子、蚝煎、面线糊哪样不叫人怀想?在学生心中种下这些独特的家乡符号,就是在学生心中植下一棵根深叶茂的文化常青树。
中华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作为一名教育者,认真地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是一种无可厚非的义务和使命。我们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上逐步融入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力争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在审美中陶冶、在体验中感悟,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总之,只有让我们的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替他们留住文化的根,十年、二十年后,当他忘掉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这些习惯、品质、文化素养才能在他们的人生当中起作用,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能在天生有限的条件上增加些什么的伟大的人。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心小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