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研究综述

2014-04-16罗智霞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定价交易价格

罗智霞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研究综述

罗智霞1,2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京都议定书》的问世使碳排放权在低碳经济时代成为一种稀缺商品,而该“商品”的定价问题就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核心关注点。文章对排放权定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定义、碳排放权定价理论以及国外和国内对碳排放权定价的研究现状。其中,国外对碳排放权定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和定价模型两方面;国内的研究除影响因素和定价模型外,还对碳排放权的定价基础—碳货币和中国碳排放权的定价策略展开过讨论。文章拟通过较为系统的介绍,以期为未来碳交易定价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碳排放权;碳交易;低碳经济;碳货币

2013年下半年,随着全国七个试点省市的碳交易相继启动,中国碳排放交易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倡导低碳经济的时代备受关注。众所周知,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源于《京都议定书》,它采用三种灵活机制来促进相关国家履行约定,即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这三种机制分别产生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核证减排量(CERs)、减排单位(ERUs)以及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下的EUAs均被视为碳排放权商品进行交易。由于是一种商品,碳排放权定价就成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核心问题。就碳排放权而言,每一种碳排放权的本质相同,都表示为排放1吨二氧化碳的权利,因此1个排放许可额度(EUA)=1吨二氧化碳当量=1核准减排量(CER)。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欧洲碳价还是国内碳价都是呈现出波动状态,基于此,文章对碳排放权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研究:碳交易价格的波动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如何决定当前市场碳价?如何对CO2这一特殊的商品定价?文章将针对碳排放权交易的核心,即碳排放权定价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国外及国内研究现状。

一、基本概念

碳排放权(2013)是指能源消费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包括可供的碳排放权和所需的碳排放权两类。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1997)是指《京都议定书》建立的三种旨在成功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减排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IET,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联合履行机制(JI,JointlyImplemented)和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该机制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给另一方来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或是用于尽到面对全球变暖时的“企业性公民义务”。支付的形式可以为现金、股权、债权、实物赠与及技术和设备的转让。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分成两类: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前者是指在“总量控制与排放贸易”(Cap-and-Trade)的体制下,排放主体获得由管理者制定、无偿分配或拍卖的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配额不能够满足需求的买家可以向卖家购买多余的配额,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后者是指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如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JI)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RUs)。

不难看出,无论是基于配额的交易还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交易的内容都是二氧化碳排放权。由于每一种碳排放权的本质都表示为排放1吨二氧化碳的权利(1个排放许可额度(EUA)=1吨二氧化碳当量=1核准减排量(CER)),因此碳排放权的定价就是排放1吨二氧化碳的定价。

二、相关理论

科斯定理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奠定了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早在1960年Coase就通过《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利用市场和产权界定的方法来解决外部性问题。Croker(1966)是最早提出碳排污权交易理论的学者,他研究了产权手段在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运用,从而为排污权的交易奠定了基础。Dales (1968)通过《污染、财产与价格:一篇有关政策制定和经济学的论文》在科斯定理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排放权交易(Emissions-Trading Program),并且界定了排放权的定义,即: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权利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经允许这种权利就可以成为可交易的排放权(Tradable Permits)。

碳排放权价格理论的研究源于边际成本。Hahn(1984)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均衡变化做出研究分析后发现: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成本等于均衡价格,而一旦出现垄断,边际成本与均衡价格将不再一致。此外,由于垄断企业获得的初始排放权配额与实际用量不匹配,市场将最终失灵。Stavins(1995)通过研究交易成本的影响后指出:交易成本会直接导致边际成本偏离市场价格,并间接促成了新的市场出清价格。当交易成本上涨时,市场的交易量会随之下降,交易成本影响了整个碳金融交易市场体系。

三、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碳排放权定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定价模型两方面。

1.影响因素

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最早由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开始。Montgomery(1972)根据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后认为:碳排放权配额市场价格由边际减排成本决定。Seifert&Marliese(2008)建立了反应欧盟排放体系交易特点的一般随机均衡模型,通过动态分析欧盟交易体系下二氧化碳的现货价格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二氧化碳的交易价格与季节因素无关,贴现价格有边际效应,二氧化碳价格过程应该是一个时间依赖价格的波动结构。

除分析一般均衡模型与碳排放权定价的关系外,一些学者还研究了边际成本与碳排放权价格的关系:Patrick Criqui、Silwana Mima and Laurent Viguier(1999)指出:在一般均衡前提下,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全球减排水平将会影响能源价格且影响国家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水平,并使用一般均衡模型对其进行了定量模拟。Chao-ningLiao,Hayriönal,Ming-HsiangChen(2009)认为:影子价格与供求平衡约束代表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边际成本,因此它们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只有当成本结构和排放水平相关的某些条件成立时,排污权交易的平均影子价格才可以解释为均衡价格。Daan P.van Soest,John A.List,Tim Jeppesend(2006)通过实证研究两个分布在九个欧洲经合组织国家的行业后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环境战略是可以被度量的。可以利用污染投入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别分析碳价格,也可以将碳定价更加直观的引入到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中得到对碳价格的影响。Onno Kuik,Luke Brander&Richard S.J.Tol (2009)通过分析温室气体排放边际成本发现:气候政策是有成本的,而减排成本的变化和稳定标准的严格尺度、假定的排放底线、模型中设定好排放时间轴的方式以及变量的选择有很大的相关性。

与之前的学者不同,MBurger&MTillmann(2008)等人从供需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并认为:碳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包含政治风险、燃油价格、天气、GDP和技术进步在内的五种因素是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作者在文中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分析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估值问题。

其他学者还分析过碳排放权价格与能源、气候等因素的关系。一方面,碳排放权价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理想市场假设下Wing(2000)等人基于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能源、财税等政策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Considine(2000)研究了气候波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借助能源需求模型分析后认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受非常炎热和寒冷的天气影响较大,因而碳排放权价格也受此影响。同时还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是影响EU ETS碳排放权价格最重要的因素,且他们都与排放权价格正相关。此后,Emilie Alberola.Julien,Chevallier&Benolt Cheze (2008)通过研究2005-2007年欧洲碳排放权价格发现:EUA现货价格随着能源价格波动而变化且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寒冷的时节也受到了不可预期的温度改变的影响。随后,他们又通过研究EU ETS下的排放许可和碳价格的经济数据指出包含德国、西班牙、波兰和英国在内的四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变量对EUA价格变化的影响作用,并暗示了德国能源产业对EU ETS所发挥的中心作用。Convery,Ellerman&Perthuis(2007)分析欧洲碳交易市场数据后认为:2005-2007年间欧洲市场的碳价格反映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且碳排放价格会对减排有影响。Wilfried等学者(2007)指出:只要市场认为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输入变量,那么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受能源和气候变化的影响。Marius-Cristian Frunza等人(2010)[1]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碳价格的主要因素后认为:石油价格、天然气、煤炭和股票指数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碳价格的波动。Surender Kumar,Shunsuke Managi&Akimi Matsuda(2011)[2]通过分析三个清洁能源指数数据发现:原油价格和技术的股票价格分别影响清洁能源公司的股票价格。但数据未能证明碳价格和公司的股票价格之间有显著关系。NingWua,John E.Parsons& Karen R.Polenske(2012)[3]研究了资本成本和燃料成本对碳价格的敏感性分析,揭示了碳价格波动对投资回报率的风险。另一方面,碳排放权价格会反之对能源价格产生影响。Bunn& Fezzi(2007)利用VAR模型分析了英国碳排放权现货价格与天然气、电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碳排放权和天然气的价格能影响电的均衡价格,同时发现碳排放权的价格能冲击天然气价格和电价,并验证了碳排放权价格与能源价格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相关的。Piia Aatola,Markku Ollikainen and Anne Toppinen(2013)[4]认为:碳排放权价格对电力价格有正面但不均衡的影响。

无论是基于一般均衡模型、边际成本、供需平衡角度还是分析能源、气候等因素,国外对碳排放权定价的影响因素均以当前最成熟的欧洲碳交易市场案例为背景,从西方经济学和气候经济学两个维度开始探索。基于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时发现:边际成本、时间因素、能源价格、气候变化和政治风险都会对碳排放权价格产生影响;而后者从气候经济学角度研究后得出:不仅能源政策、财税政策和气候因素能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碳排放权价格也能反过来影响能源价格。作为一种商品,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和价值决定了碳价格是最有效的市场信号,借助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研究碳排放权价格规律对碳排放市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定价模型

早期典型的定价模型主要有PT模型和IS模型。Gronzalo &Granger(1995)提出PT(Permanent Transitory)模型,该模型的主要内容是:在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上把价格的变化划分为永久冲击和短暂冲击,通过永久冲击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每个市场对公共因子的贡献。Hasbrouck(1995)提出的IS(Information Share)模型则按照公共因子的信息对信息方差进行定义,测量了每个市场的信息对公共因子方差的贡献,并把这种贡献的大小定义为价格发现的大小。G.Geoffrey Booth等(1999)在PT模型和IS模型的基础上采用DAX指数证券的每日交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德国的股票指数、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之间的价格关系。Frank de Jong(2002)分析了PT模型和IS模型对价格发现的贡献,研究结论表明:信息共享和公因子权重这两种方法联系密切相关,尤其信息共享模型考虑了每个市场价格中信息的波动性。Eva Benz&Jordis Klar(2008)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向量模型研究了碳金融定价的问题,他结合PT模型和IS模型对欧洲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05年到2007年欧洲CO2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有明显的增加且有组织的交易已迅速扩大。

GARCH模型与马尔科夫转换模型:Eva Benz&StefanTruck (2009)分析了EU ETS中的短期碳现货价格,通过对比使用几种不同的模型分析碳价格收益后建议使用马尔科夫转换和AR-GARCH模型建模来分析碳价格波动的一些特点,如偏度和峰度等。Julien Chevallier(2009)利用GARCH模型分析2005-2008年间EU ETS在引入碳期权之后的碳期货收益的波动性后发现:碳期货的收益波动性在碳期权引入之前和之后是不同的。类似的GARCH模型Philipp Isenegger&Ricovon Wyss(2009)也曾使用过。

其余主要定价模型研究如下:Kainuma等(1999),Manne& Richels(1999)以及Stevens&Rose(2002)学者分别利用不同的模型(如FAIR模型)对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碳市场中的排放权价格进行了研究和预测,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不同模型下每一个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权价格存在明显的差别。Daskalakis等(2009)研究了EUETS体系下三大交易所(Powernext,Nord Pool&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ECX)),后发现:禁止不同阶段之间碳排放权配额对碳排放权定价有较大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阶段内及阶段间套利框架和定价模型。Springer(2003)认为: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如GDP和人口的增长速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供给和需求弹性等)的存在,不同模型对排放权价格的预测出现了显著的差异。Chesney& Taschini(2008)通过构造碳排放权配额现货价格的动态内生模型发现:碳排放市场潜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Carmona等学者(2009)认为可以利用竞争性随机模型推导碳配额价格的形成机制,且模型的解服从于最优随机控制理论。他们还进一步通过数学方法确定碳配额价格的驱动机制。T.Bole(2009)通过分析减排成本、各国GDP以及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运用WICCH模型提出了碳排放权减排成本及其价格的预测方法。Paul(2010)[5]等人研究欧洲碳期权定价后发现:正态非高斯分布过程是分析EUAs价格变动的一个有效模型。实证分析发现:跳跃性与非平稳性是碳信用的现货价格的特征,且可以用扩展的带有跳跃性的几何布朗运动模型来估量。

期权定价模型理论的研究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外学者正是利用各类现有的期权定价模型对碳排放权定价展开了研究。他们使用PT模型、IS模型、GARCH模型、马尔科夫转换等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并论证了碳排放权市场的特点、价格特征、价格预测方法等,这些研究结果将对未来的研究奠定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

四、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碳排放权定价研究主要从定价基础、影响因素、定价模型和相关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1.定价基础-碳货币

由于排放权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作为商品参与交易时企业就需要将其作为生产要素在会计系统中予以反映,因此,国内的一些学者就对它的定价基础—碳货币展开了研究。王艳、李亚培(2008)指出: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为在会计系统中完整反映碳排放权价值的变动,应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并进行会计处理。郭雪(2008)则又提出一种将“碳本位”和“金本位”相结合的国际货币体系(简称“碳金”本位),用于代替单一的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王颖、管清友(2009)研究了历史上碳信用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绑定权,认为影响碳排放权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因素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份额、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和碳信用额差异性,碳交易的兴起将是助推货币多元化格局的绝好契机。张茉楠(2009)指出一国货币若想成为国际性的关键货币,通常应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张鹏(2010)认为碳排放权应该作为一项流动资产核算符合存货的定义,应该作为存货核算,并分别指出了碳排放权的确认条件、初始计量、期末计量和出售等问题。蔡博峰、刘兰翠(2010)结合中国目前的实践情况,探讨了建立碳本位体系后我国采取的对策。研究认为:我国作为CDM项目的主要卖方大国应抓住此次机遇,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积极建立碳金融体系,提高低碳技术,因为这有利于我国在未来新体系中灵活应变和调整。王瑶(2010)[6]分析指出: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试图将本国货币作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想通过低碳热潮提升本币国际地位,碳金融或将成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刘颖等(2010)认为一国货币能否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是以能源计价的大宗商品交易和结算是否使用该货币,因此,碳资产将成为影响一国货币的价值和地位的重要因素。

可见,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达成共识:碳货币是碳排放权定价的基础。他们多方分析了碳货币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开始探索未来发展碳金融的应对措施,这为碳金融在中国的起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但关于如何使人民币成为碳货币的途径和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2.影响因素

一方面,学者立足国际和国内视野展开了分析。李晨洋、李晓丹、吕福财(2010)研究认为节能减排技术落后、国际碳价格波动和话语权缺乏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受阻的原因。黄明皓(2010)和洪涓(2010)分别在各自的文章中使用Granger检验方法研究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对CER交易市场及EUA交易市场期现货价格的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两个市场的运行状态,得出以下结论:CER市场和EUA市场均存在比较弱的单向影响,价格发现功能并不显著。金龙(2010)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碳排放权现货价格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排放权的价格波动率随着时间和价格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市场角度分析了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洪涓、陈静(2010)从国际需求、国内供给、国内限价政策以及国际市场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函数Pc=F(D,S,G,I),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陈晓红、王陟昀(2010)[7]以自愿减排市场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从供给、需求和市场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实证对象,采用面板回归和AR(1) -GARCH(1,1)模型分析方法分析该交易所2003-2010年碳金融工具的交易价格和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样本后发现:配额供需和能源价格是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付彦琪(2011)也对我国碳价格形成提出政策建议,但她认为影响碳价格的因素为:碳需求因素、碳供给因素、政治因素、其他因素(如天气因素、交易环境、议价能力等)。江璐琳(2011)则认为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由全球碳经济和政治博弈、全球经济形势和碳供需关系、金融市场投机资本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熟程度等因素决定。并提出在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碳减排量和碳排放权的需求还会增加,碳交易价格具有向上的经济和政治基础。莫大喜、常凯(2011)却强调碳排放的稀缺性容易受到政府气候管制政策变化、碳减排技术进步与扩散、能源价格及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这种稀缺性决定了碳排放价格的波动。

无论是放眼于国际和国内视野还是从市场角度出发,国内学者从定性和定量方面分析了碳排放权定价的影响因素。他们或者强调了国内起步晚的现状,或者分析了各类影响因素,或者借用欧洲和美国市场相对成熟的案例补充,无不深化和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球政治与经济、国际碳价、国内节能减排现状、时间因素和市场供需平衡等在内的各类因素是影响当前碳排放权价格的主要因素。

3.定价模型

黄桐城和武邦涛(2004)分别从治理成本和排污收益角度构造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定价模型,从排污治理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两个方面对排污权定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微观市场定价模型。施圣炜、黄桐城(2005)通过对国内外排污权交易和初始分配充分考察,构建了初始排放权分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认为这种方法克服了拍卖和标价出售条件下厂商付费的抗拒心理以及对资金时间价值损失的担忧心理。戚婷婷、鲁炜(2007)使用VEC模型和公共因子模型对CERs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CERs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Granger原因,并且数据表明CERs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弱,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强,即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起主导作用。胡民(2007)和林云华(2009)分别用影子价格模型对排污权的定价进行了分析。胡民指出:通过影子价格可以为政府在初次分配排污权时寻求定价依据,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和社会目标相一致;交易时利用影子价格可以为二级市场提供定价依据,促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林云华则用排污权影子价格模型深入剖析了排污权影子价格的形成机制和相关命题,并论述了排污权影子价格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启示。朱帮助、魏一鸣(2011)创建了基于数据分组处理方法(GMDH)-粒子群算法(PSO)-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国际碳市场价格预测模型,该模型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两个不同到期时间的碳期货价格进行实证分析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朱跃钊、陈红喜、赵智敏(2012)运用B-S定价模型对欧盟的碳排放权定价进行了案例分析,为我国碳排放权定价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屠新曙、郭琳琳、刘纪显(2012)提出以两个电力企业为例基于排放成本的碳排放权交易定价进行了分析,简化了谈判程序,降低了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可在微观交易中广泛应用。张建清、周丽丽、郭荣鑫(2012)通过对我国碳排放权弱的原因进行分析,运用B-S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我国碳排放权的场外期权交易方式和合约。检验发现:该定价方式确实可以提高我国碳排放权的定价权,在谈判式交易中掌握更多主动。马艳艳、王诗苑、孙玉涛(2013)通过对中国碳交易市场需求与供给、国际配额市场价格以及政府限价等因素的分析,建立中国碳交易价格决定机制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权价格与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联合国对中国CDM项目的CER签发率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与欧洲气候交易所的EUA期货价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受国内碳金融起步较晚的影响,中国学者大都以定量的方法并以EU ETS为实证对定价模型进行了研究。无论是微观定价模型、B-S期权定价模型还是影子价格模型等,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模型相似,大都基于期权定价模型展开并从微观角度对当前碳排放权定价进行了深入分析。当前,以欧盟为代表的海外碳排放权市场相对成熟,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却刚刚起步,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均相对割裂,哪种定价模型更加合理和科学还有待考证。

4.定价策略

仇胜萍和李寿德(2002)[8]从环境价值的多元性等角度探讨了初始排污权定价问题的复杂性,分析了排污权的定价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解决对策。马万柯(2009)分析了我国谋求碳交易定价权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指出中国掌握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权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快碳金融建设、国家的积极扶持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杨帆(2011)通过分析总量管制及贸易体系(C&T)、碳税、基准与排放额度(B&C)等定价机制对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碳定价提出了建议。周伟军、孙景德、张超群(2010)在《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权与中国的政策选择》中分析了中国当前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地位,认为中国当前处于碳排放权交易的末端且没有定价话语权,并提出要改善中国碳交易定价地位,中国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制定碳减排战略,提升碳资源认识;②搭建碳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体系;③培育碳交易中介,构建碳金融体系。张苗苗(2010)等探讨了碳金融市场定价权的问题后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参加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的制定、大力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提高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话语权等以获取碳金融市场定价权。鄢德春(2010)的研究提出应重视从搭建卖方价格机制的角度建设我国碳排放权市场,把发展自愿减排机制和建设CERs市场共同作为发展我国碳市场定价权的策略。

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内学者自2002年起就对国内碳排放权定价展开研究并众说纷纭。从人民币国际化、国家政策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建设到交易平台体系的构建等,学者们认为:只有解决一系列的基础问题才能保证国内碳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地发展,并能逐步缩小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但这些策略大都停留在框架性建议阶段,具体的、可行的方案还有待继续研究和落实。

五、结论

碳排放权交易已被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减排制度,也必将是今后中国低碳经济的首选模式。如何使中国真正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与此密不可分。加强对排放权市场体系和定价机制的研究,对我国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长远看,排放权交易在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中可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定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由于当前国内并无统一的交易平台致使国内7个试点单位对碳排放权的定价相对割裂,但2011年起各方对此就呼声不断,相信碳交易定价相对分散的局面最终会被打破。因为这一现状不仅不利于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碳金融事业在国际上一直处于相对落后和被动的状态。

关于碳交易定价研究文献并不多且很零散。国外研究大都集中在对相对成熟的交易体系EU ETS的实证研究。国内则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刚刚起步,对定价的研究很少。这些有限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利用期权定价方法建立碳排放期权定价模型进而确定期权的价格上,虽然也有少数学者使用影子价格法等来研究碳排放权定价,但定价研究还是相对单薄。文章对排放权定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的理论综述。其中涉及到了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定义、碳排放权定价理论及国内外碳排放权定价研究现状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排放权定价的研究现状做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以期为碳交易定价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随着2013年6月18日中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深圳的开启,我国碳交易市场已进入全新的时代,碳排放权价格将成为该市场运营的核心关注点。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碳排放权定价领域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将对现实产生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只有不断摸索并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研究出更加合理和接近现实的结论。

[1]Marius-Cristian Frunza,Dominique Guegan,AntoninLassoudiere.Dynamic factor analysis of carbon allowances prices:From Classic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toSwitchingRegimes[R].WorkingPapers,2010(6).

[2]Surender Kumar,Shunsuke Managi,Akimi Matsuda.Stock prices of clean energy firms,oil and carbon markets:A vector autoregressive analysis[J]. 2011(3):215-226.

[3]NingWua,John E.Parsons,Karen R.Polenske.The impact of future carbonprices on CCSinvestment for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J].2012(12).

[4]Piia Aatola,Markku Ollikainen,Anne Toppinen.Impact of the carbon price on the integrating European electricity market[J].Energy Policy,2013 (6):1236-1251.

[5]Eric Paul.Derivative Pricingand Hedgingon Carbon Market[R].CESWor -kingPaper,2010.

[6]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陈晓红,胡维,王陟昀.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为例 [J].中国管理科学2013(08).

[8]李寿德,仇胜萍.排污权交易思想及其初始分配与定价问题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69-71.

(责任编辑:FZF)

Literature Review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Price

LUO Zhi-xia1,2
(1.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olicy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Since the advent of Kyoto Protocol,carbon emissions has become a scarce commodity in the lower carbon era,and the pricing issue of this"commodity"is the core concern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The research status of carbon emissions pricing was review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it includes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carbon emissions pricing theory and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carbon emissions pricing.In general,scholars abroad focused on both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rice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pricing model,in addition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icing models,domestic scholars discussed the basis of carbon emissions price-carbon currency and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pricing strategy.This article intends to pass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tudy in carbon trading pricing area.

Carbon emissions;Carbon emissions trading;Low carbon economy;Carbon currency

F205

A

1004-292X(2014)10-0077-05

2014-05-14

罗智霞(1980-),女,陕西汉中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

猜你喜欢

定价交易价格
本刊2020年36卷第12期版权页定价勘误
基于分层Copula的CDS定价研究
价格
价格
价格
交易流转应有新规
帮爸爸定价
大宗交易
《吃饭的交易》
惊人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