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
2014-04-11苏永照
苏永照
(南通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53.42%下降至2010年的45.01%。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对收入分配公平、消费投资平衡和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很大。初次分配中要素报酬的比重虽然会经过二次分配的调节,但是这种调节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微调,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公平问题,更无法改变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基本格局。劳动收入比重偏低会导致资本所有者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些收益最终会大部分流向投资领域,增加国民经济中投资的份额,减少消费的份额,使消费投资比例失衡。消费投资比例失衡又会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赖投资推动而不是更为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拉动,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又面临着发展模式变革的大环境下,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现阶段要提高劳动报酬的问题,并特别提出要提高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的份额,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因此,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趋势,剖析劳动收入比重偏低背后的市场和体制推动力量,从而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现有研究文献
对国内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产品市场垄断程度、要素市场间流动、体制、产业结构等视角对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趋势进行研究。
首先,产品市场垄断程度的变化。白重恩等(2008)认为,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产品市场垄断程度的加剧侵占了劳动者应得的份额。经测算,产品市场垄断加剧对工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贡献度达到30%[1]。
其次,要素市场间流动的变化。龚刚和杨光(2010)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2]。李稻葵等(2009)研究发现,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市场流动速度不一致。劳动力部门之间转移的阻力较大,收益较低。但是随着劳动力转移过程逐渐结束,劳动收入比重会逐渐上升,劳动收入比重变动呈U型规律。目前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是经济发展的暂时现象[3]。
再次,体制的变化。罗长远和张军(2009)认为,我国各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竞相招商,忽视劳动者的利益诉求,是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4]。白重恩等(2008)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劳动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导致劳动收入比重偏低。
最后,产业结构的变动。罗长远和张军(2009)认为,受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动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下降阶段[4]。石涛和张磊(2012)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劳动边际产出效率降低,较低的劳动边际产出效率导致劳动收入比重偏低[5]。
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是文章研究的重要基础。但还有进一步发展之处,首先,学者们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收入比重会先下降后上升,呈U型趋势。现阶段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处于U型趋势的下降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现象会逐渐改善。但是,劳动收入比重U型变化趋势得有一个重要前提:要素在市场上的流动是自由的,无人为限制的。目前,我国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制约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市场分割现象比较明显。如果劳动力要素的市场自由转移受到限制,那么劳动收入比重U型变化趋势就很难实现,设想劳动力收入比重偏低现象会自动改善也就很不现实。其次,劳动力要素市场之外的因素对劳动收入比重产生影响一定要通过要素市场这个中间介质,学者们缺乏对其传导机制的深入分析。
劳动收入就是劳动力的要素价格,它是由要素的市场价格机制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劳动收入比重。由于二元经济转型,我国有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要到第二、三产业就业。整体上供大于求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另外,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受到各种人为地制约,农民工可以进城却难以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问题较为突出。外部劳动者进入行政垄断行业困难重重,劳动力市场上的行政垄断行业分割也较为明显。因此,文章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劳动力要素的数量特征和体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趋势,可以形成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
三、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成因的理论分析
1.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影响机制研究
我国二元经济特征较为明显,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流向城市劳动力市场。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的劳动力产业间流动会如何影响劳动收入比重呢?借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我们对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进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在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初期,农业隐性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很低,甚至为负。农业劳动力产业间的流动,几乎不会影响农业的总产出。这一时期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期,工业的边际生产率较高,劳动力的城乡转移导致工业总产出的快速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和农业总产出的减少要远远慢于工业总产出的增加,因此,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社会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劳动收入比重逐渐下降。在劳动力转移中期,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农业就业数量快速下降,边际劳动生产率开始上升,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总产出的下降速度加快,以农业收入为保留工资的转移劳动者的收入也开始快速增长;随着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者急剧增加,工业的边际生产率开始下降,工业总产出的增速开始放缓。这一阶段,劳动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社会总产出的缓慢增长同时出现,劳动收入比重在两者的变化速度相同时到达谷底。在劳动力转移的后期,随着劳动力城乡转移,工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继续下降,工业总产出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同时,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继续上升,转移劳动者的收入继续增长,社会总产出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劳动收入比重呈上升态势。总之,二元经济转型导致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趋势先下降再上升,呈U型规律。这一结果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实证检验。
由上文推理可知,如果我们处在劳动力转移的初期和中期,那么二元经济转型将会导致劳动收入比重下降;如果我们处在劳动力转移的后期,那么二元经济转型将会导致劳动收入比重上升。如何判断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二元经济转型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产业间的流动改变产业劳动边际产出来实现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劳动收入和社会总产出,进而影响到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农业和工业边际产出的变化来判断目前所处的阶段。
首先,分析我国农业劳动边际产出的变化。高铁梅(2011)的研究估算了我国的农业边际产出[6],但忽略了农业主要生产资料的消耗情况,估算结果偏高。苏永照(2014)对此进行改进,估算了我国1994-2011年农业劳动边际产出[7]。由表1可以看出,1994-2011年我国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呈现出增长态势,但是均为负值。表明这一时期,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很小。因此,从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的变化初步判断,目前处在劳动力转移的初期。
其次,分析我国工业劳动边际产出的变化。曲玥(2010)研究了我国工业劳动边际产出的的变化,但是估算时间区间太窄[8]。苏永照(2014)对此做了进一步拓展,增加了估算的时间区间和估算的准确度[7]。由表2可以看出,1994-2011年我国工业劳动边际产出虽然有波折,但是总体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时期,工业的边际生产率较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流动,会导致工业总产出的快速增长。因此,从工业劳动边际产出的变化也可以判断,目前处在劳动力转移的初期。
由上述分析可知,从二元经济转型的角度看,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主要由于处在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初期。这一时期工业的边际产出要远远高于农业,二元经济转型引致的劳动力转移导致工业总产出的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出的增加速度快于农业总产出和劳动者收入的增加速度,整体劳动所得的缓慢增长和社会总产出的快速增长共同作用,导致了劳动收入比重偏低。
劳动收入比重的U型变化过程存在一个前提:我国要素市场发育是完善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在存在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和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的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摩擦力增加,会延长劳动收入比重下降阶段的时间,如果摩擦力足够大,甚至会使劳动收入比重下降阶段的时间无限延长。因此,研究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除了分析二元经济转型的阶段特征以外,还应该考虑我国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的问题。
表1 1994-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边际产出
表2 1994-2011年中国工业劳动边际产出
2.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影响机制研究
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增加了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阻力。这种阻力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身份约束。虽然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改革,不同户籍的关联收益也越来越小,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与城市户籍劳动者做同样的工作,却很难得到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国家统计局关于农民工的专项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雇主或单位为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保的比例非常低。另外,现在各地的户籍制度变革从某种程度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身份的转变提供了便利,但是却没有根除户籍制度的影响,准确的说,各地的户籍变革应该是增加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身份收益,他们要想真正融入城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次,就业歧视。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受到各种制约,他们的工作不但条件差,稳定性也不强。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在城市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中,36.0%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17.7%的劳动力从事建筑业。截止2012年,农民工从事现职的平均时间为2.7年。
最后,子女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工从农业流向第二、三产业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流动。劳动者家庭的整体流动就意味着劳动者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进城农民工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教育上享有和城市户籍劳动者子女同等的待遇。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权益受到很多体制的限制。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增加了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阻力,减缓了劳动力流动的速度,更多的劳动力留在了农业,农业的隐性失业人口数量要大于劳动力自由流动状态。盖美(2010)研究了农业隐性失业人口数量的估算方法[9]。苏永照(2013)在此基础上,采用准确度和稳定性更优秀的固定时期测算法分析我国的隐性失业人口数量[10]。
表3 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数量 (单位:万人)
由表3可知,1994以来,我国农业的隐性失业人口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量还很庞大,表明在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速度很低。我们可以把我国农业的隐性失业人口转移速度和日本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隐性失业人口产业间转移速度进行对比。在1955年至1975年,日本完成了农业隐性失业人口的产业间转移,所占人口比重与我国大致相当。日本农业隐性失业人口从农业转移出去后,14天内就可以到转移地所在政府登记,成为真正的当地人,子女享受和当地户籍子女同等的教育。而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人为制造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农业隐性失业人口在产业间“候鸟式”转移,却无法真正融入转移地,减缓了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速度。
从理论上讲,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制约劳动者的产业间转移,产生大量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数量庞大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使农业的劳动力要素供大于求,短期内,在农业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水平必然会被压低。事实是否如此呢?由表1可知,受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我国农业劳动边际产出从1994年以来开始快速增长,但是水平一直都很低。这说明有大量农业隐性失业人口滞留在农业,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确实压低了我国的农业边际产出。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的保留工资就是其从事农业的边际产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被压低会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接受较低的收入水平。
由表4可知,2004年以前,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较少且增长缓慢,2004年以后,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但是这很难说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很快。因为,农村劳动者的消费模式与城市劳动者不同,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较大。2004年以后我国城市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较大,尤其是房租、食品等。在我们把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扣除这些支出之后,剩余部分的增长速度是很低的。另外,虽然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得到的待遇远低于城市户籍的劳动者,可是,二者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会影响城市劳动者。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低工资导致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增加了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阻力,减缓了劳动力流动的速度,使更多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滞留在农业,导致农业的劳动边际产出水平很低,而较低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又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愿意接受较低的收入。另外,城市户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具有相关性,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导致城市户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被压低。因此,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劳动收入水平偏低的原因。
表4 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单位:元)
3.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影响机制研究
首先对基础概念进行界定。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是指政府为了某种需要,通过行政的方式对特定行业进行保护,使其部分或者全部免于市场竞争,行业内的企业利用这种特权获得超额利润,而超额利润使企业有能力和动机实施独特的人事政策,限制外部劳动者的进入,从而使行政垄断行业形成一个独特的封闭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这个独特的劳动力市场内部和外部劳动者的待遇差别很大,尤其体现在就业、收入、社保等方面[11]。
其次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导致劳动力在竞争行业和垄断行业之间流动的阻力增加,减缓了劳动力行业间流动的速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限制外来劳动力流入行政垄断行业劳动力市场。国家统计局关于农民的专项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领域主要局限于典型的竞争性行业。如果不存在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农民工的就业应大致平均分布于大部分行业,而不是仅仅分布于少数竞争性行业。即使考虑到农民工人力资本整体偏低的实际情况,就业的聚集分布也充分说明了行政垄断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封闭性。第二,招聘门槛抬高,以此限制本地劳动者进入。在行政垄断行业,除去一小部分相当优秀的求职者能通过正规的招聘方式进入行政垄断行业之外,相当大一部分的求职者是无法通过正规的招聘方式进入的。通过打通关系或支付入门费进入成为常态而非个案。根据南方日报的相关报道,广东省某高校大约占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通过找关系来获取工作的,而获取的这些工作大部分属于交通、能源等行政垄断行业[12]。
总之,由于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的存在,使劳动者行业间的转移变得困难,减缓了劳动力行业间流动的速度,外部劳动力进入行政垄断行业的难度越来越大,行政垄断行业劳动力市场总体吸纳就业的能力会被削弱。分析研究近些年我国行政垄断行业在就业方面的绩效表现。由于行政垄断企业一般是以行政权力为依托,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中,因此,文章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总体的就业表现来分析行政垄断行业的情况。
由表5可知,由于分割因素的存在,我国行政垄断行业就业人数基本保持恒定的状态,在劳动力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行政垄断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得越来越弱,与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极不匹配。这说明,在行政垄断行业,存在一个封闭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它自成一体,排斥外来者进入。
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对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为的拉大了行业间收入差距。行政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利润是国家权力的产物,但是并不完全上缴国家,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在了企业,转化为职工的各种待遇,人为地拉大了与竞争行业企业职工的收入差距。如果不存在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这种收入差距会随着劳动力行业间的自由流动而逐渐缩小。但是劳动力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受制于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意味着这种不正常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将长期存在。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苏永照(2013)分析了我国行政垄断行业和其他非行政垄断行业的人均收入情况。研究中把规模以上企业中的国有企业作为行政垄断企业,把其他类型企业作为非行政垄断企业。
表5 国有单位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由表6可知,2001年至2011年,行政垄断企业人均收入与私营企业人均收入的比值和行政垄断企业人均收入与非行政垄断企业人均收入的比值不断增加,表明劳动者收入的行业间差距不但没有随着劳动力行业间转移缩小,反而不断扩大了。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人为地拉大了行业间收入差距。
由上述分析可知,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使劳动力行业间的转移阻力大大增加,减缓了劳动力行业间流动的速度,使我国行政垄断行业就业人数基本保持恒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得越来越弱,另外,市场分割还人为地拉大了与竞争行业企业职工的收入差距。如果假设其他相关变量恒定,简单推理可知,市场分割程度与劳动者收入份额负相关。
4.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二元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及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协同作用,共同导致了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态势。
首先,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由于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劳动收入比重先降后升,呈现正U型变化。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力转移的初期,U型规律的下降阶段。农业边际产出为负,工业边际产出为正且快速增长,二元经济转型引致的劳动力转移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劳动收入比重呈下降态势。
表6 不同类型企业人均收入比较
其次,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延长了劳动收入比重下降阶段的时间: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阻力,减缓了劳动力流动的速度。更多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滞留在农业,农业实际从业人员大大超过农业真正需要的人口数量,导致其较低的边际产出水平。另一方面,农业较低的边际产出会导致农民工愿意接受很低的收入水平,并制约城市户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降低了劳动力收入增长速度。
最后,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致使U型曲线下降阶段的时间增加:市场分割使劳动者流向行政垄断企业变得非常困难,行政垄断行业形成相对独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吸纳外部劳动者的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行业间收入差距被人为地拉大,其实压低了整体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另外,由于市场分割的存在,行政垄断企业会有更大比例的超额利润转变为资本,增加了行政垄断行业的总资本。当工业部门总资本增加时,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在此过程中,劳动收入比重所达到的U型最低点也会更低,劳动收入比重下降也更明显。
四、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成因的实证分析
1.被解释变量
文章采用的基础数据为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2000-2011年全国各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用统计数据中劳动报酬除以收入法G D P来估算劳动收入比重。另外,借鉴周明海等(2010)的方法调整了2004年以后的劳动报酬数据,以消除2004年我国对劳动者报酬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
2.解释变量
由于二元经济转型就是农业隐性失业人口向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用农业隐性失业人口占乡村就业人数的比例来代表二元经济转型的程度。农业隐性失业人口占乡村就业人数的比例越小说明二元经济转型程度越高。乡村就业人数来源于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农业隐性失业人口是借鉴盖美(2010)的研究,采用固定时期测算法估算得出[9]。
由于劳动者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是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征。因此,我们用现有就业人员中低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来代表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程度,低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越大说明城乡分割程度越高。数据来源于各期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的程度与行政力量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的程度可以用一个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力量来表示。一个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力量越强表明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程度越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力量用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额占行业总投资额的比例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各期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3.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根据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成因的理论分析,以LS代表我国劳动收入比重,ET代表二元经济转型程度,MS代表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程度,AS代表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的程度,我们可以用如下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
其中,i代表地区,t代表年份,εit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用E views软件对方程(1)进行估计。对于方程(1)有多种估计方法,为提高准确性,文章选用固定效应(Fixed Effect)和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模型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到,两个模型的R2和调整R2都很高,F统计量整体显著性也很高,说明二元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和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可以解释我国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由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分析哪一种分析方法更合适。在固定效应模型中,ET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AS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但是,其他系数没有通过10%显著性水平。在随机效应模型中,所有系数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另外,随机效应模型的R2和调整R2也比固定效应模型高。从显著性水平等方面分析,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效果比固定效应模型要优良,因此,我们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进行研究。
从估计结果看,二元经济转型程度对劳动者收入份额的作用为负,二元经济转型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者收入份额会下降0.7个单位。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对对劳动者收入份额的作用也为负,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收入比重会下降0.3个单位;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收入比重将下降0.4个单位。实证分析与文章的理论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是我国二元经济转型特定发展阶段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约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收入比重呈U型变化。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延缓了二元经济转型进程,增加了劳动收入比重在下降阶段的停留时间。稳定我国劳动收入比重的关键是削弱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约力量,加快二元经济转型。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及其关联制度。要尽快实施城乡无差别的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制度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此相应的是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当前逐步缩小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待遇差别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城乡间自由流动提供支撑。
其次,扩大非行政垄断企业经营范围打破行政垄断。对各种行政法规进行重新审定,消除对行政垄断企业的特殊保护,为企业经营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扩大行政垄断企业经营范围,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等领域的制度规范,为非行政垄断企业提供一个合理的经营运营环境。进一步增加对非行政垄断企业的金融支持,实行无差别的融资政策,为非行政垄断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提供一个可靠的支撑体系。
最后,加快二元经济转型。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同时政府还可依据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农村劳动者提供针对性培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及劳动生产率,加快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1]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8):16-28.
[2]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 [J].管理世界,2010(5):45-55.
[3]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 D 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 [J].经济研究,2009(1):70-82.
[4]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 [J].管理世界,2009(5):25-35.
[5]石涛,张磊.劳动报酬占比变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12(8):18-29.
[6]高铁梅,范晓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 [J].财经问题研究,2011(1):22-31.
[7]苏永照.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 [J].当代经济管理,2014(3):24-30.
[8]曲玥.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分析—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J].世界经济文汇,2010(6):66-78.
[9]盖美,田成诗.中国农村有效就业量的测算 [J].统计与决策,2010(2):4-6.
[10]苏永照.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与劳动收入比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J].经济与管理,2014(2):39-45.
[11]苏永照.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分割研究 [D].暨南大学,2011.
[12]王大鹏.我国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问题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42-43.
[13]天则研究所.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 [D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40395.html,201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