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教学背景下社会科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

2014-04-16王友华张晓冬

江科学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建构主义建构

王友华,张晓冬,谢 敏

(1.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2.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3.桂林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实践教学背景下社会科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

王友华1,张晓冬2,谢 敏3

(1.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2.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3.桂林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为了克服多媒体在我国目前高校社会科学教学中的诸多误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并结合《社会保障》具体课程,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在社会科学教学四个重要环节中可有以下途径:首先,应该充分使用图片、纪录片等手段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其次,利用现代网络的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让学生之间能很好地进行“协作”与“回话”;最后,通过多媒体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等特点帮助学生实现最终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社会科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和社会用人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培养的目的和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其教学手段与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服务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个根本目标。与此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高校的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世界上各种信息都非常容易获得,有关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相关资料也能迅速得到。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社会科学课程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等为自己的教学服务,那么其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就更日益衰微。

本文拟在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宏观背景下,结合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个客观现实,在分析当前高校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存在的诸多误区基础上,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社会保障》这门时代性与应用性都较强的社会科学学科,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了在高校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当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一)教案电子化

网络给人们获得信息带来了方便。多媒体,毫无疑问,给高校教学也带来了便捷。然而,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倚重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需要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解,另一边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进程不断进行板书。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后,所有的文字、图片等资料都可以在幻灯片上得到充分的显示,课堂教学中不再需要“举手之劳”,而且“一劳永逸”。因此,不难发现,在有些课堂的电子屏幕上,举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文字。此时的学生,很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阅读屏幕上的内容,而几乎很少有时间来思考。可见,此时的多媒体不再多媒,实质上就是把以前纸质教案电子化而已。或者可以说,它只是把以前的黑板变成了“白板”,方便老师不再板书了。

(二)形式比较单一

多媒体的使用,是一门新的技术,需要高校教育者虚心学习。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进步较快的背景下,多媒体的更新、升级更加频繁,更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学习。然而,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较难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不了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多媒体的使用上,高校教师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事社会科学的高校教育者由于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利用多媒体的有关属性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只是因为学校的有关规定或者从属于其他老师都在使用的压力而不得不使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所呈现的多媒体使用形式往往就比较单一,显得比较乏味。比如,有些高校教育者所使用的多媒体版面长期都是固定的,不能很好地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更换版面或动手设计制作。

(三)教学主次混淆

和上述现象相反的是,有些高校老师,特别是部分年轻教师,比较熟悉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上则过分地追求多媒体使用的外在效果,混淆了教学的主次,没有很好地让多媒体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内容。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音频、视频及其他在线技术都能很好地应用到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在社会科学教学课堂上,如果教育者过多、不恰当地使用这些表现形式,表面上吸引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事实上学生对眼花缭乱的动画图片一掠而过,有了片刻的新奇,却忽视了本该留心的重点教学内容。这样的后果就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后云散烟消,学生只记住了老师使用多媒体时的某种效果,却不知道老师想要借此表达的内容及其教学目的何在。

(四)师生惰性显现

在社会科学教学中,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容易让老师和学生产生惰性。和传统黑板板书的即时性特点不同的是,教学使用的多媒体一经产生就可保存,还能不断地再利用。因此,有些高校老师利用多媒体的这个技术优势,在教学之前不认真备课、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增删相关的教学资料,而是利用其再现性特点在课堂上边看边回忆边讲解。不难想象,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差强人意。有一些多媒体课堂教师坐着讲课,照本宣科,整个课堂只闻教师的声音,不见教师的身影。

另一方面,在没有多媒体、U盘等现代科技之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课堂上根据老师的讲解不断地做笔记,在留下资料以备复习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现在这一切在现代科技面前都变得十分简单,只要用U盘一拷贝,短短一瞬间就解决了。甚至有同学要求老师把课程资料放在某个网站或公共邮箱里,自己直接下载、打印出来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很多同学都清楚自己能很容易地就可以获得老师课堂教学的资料,自己上课时就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精力不再很好地专注于课堂上老师的教学。

如何从根本上避免上述多媒体在高校社会科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误区,以往的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和对策,但实施之后往往效果不佳或持续性不强。其实,只有当高校教育者从教育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到这诸多问题之后,他们才可能会在行动上自觉地避免上述误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在现代学习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或者可以说,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其影响逐渐增大,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认同。本世纪以来,有学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成为现今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而知识的产生与获得,就是在这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在学习者先前的经验以及当时的学习环境基础上,通过其特殊的方式建构出来的[1]。此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认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其中,“情境”是学习者学习的当时具体环境,“协作”与“会话”是学习的具体过程,而知识的产生与获得是通过“意义建构”出来的。前面三个要素都是为了服务于后者,“意义建构”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意义”如何建构以及建构得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前面的三个因素。也就是说,此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的绝对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所有的一切都是服务于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建构其有关“特殊意义”的。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的由老师到学生这个单方向过程能产生的。这和我们传统高校教学,特别是高校社会科学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教师中心”或“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做法有着根本的不同。

其实,这种理论的观点在我国近年来开展的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我国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新课改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应给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具体体现在高校社会科学课程目标上,就是“在面向未来的社会科学课程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特别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如何利用这些现代科技服务于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使用这些现代科技而使用,避免前面所述的而又在现实社会科学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这些误区,这就需要从教育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否则高校社会科学教育工作中就很难“自觉”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下面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为分析框架,具体分析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在社会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多媒体社会科学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下的社会科学“情境”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客观的社会现实环境。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有针对性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社会保障》这门社会科学就应该让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社会现象有个真实的认识。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情境”营造有着根本的一致性。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情境极其重要,它应该是越真实、越具体,其效果也就越好。人们只有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协作”与“会话”,进而顺利地建构出新的“意义”。

当然,在社会科学教学中能有效合理地利用真实的客观环境,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上。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在课堂尽可能创造一种类似真实环境的“情境”。在传统教学中,这个“情境”的营造往往是依赖于老师之口、书中的文字描述和学生的想象。不可否认,教材上也有一些具体生动的例子,但更多的是高度概括的句子,让人一下难以主动接近和产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也有部分社会科学课程老师从自己经验出发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营造。比如,有些社会科学课程老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的内容都会准备相关的案例、图片、甚至实物等来创造一个较具体的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说,这在营造学习情境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往往难以坚持下去或者效果不很理想。

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直接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所强调的学习“情境”的营造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教育者和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这些现代科技是教学过程中营造真实、具体情境的最佳手段,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比如,在《社会保障》这门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就能很容易地把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人们的保障需求等这些枯燥的知识,用一些生动的图片、纪录片、动画片等形式直接、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生迅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对社会保障现象产生直接的感受和认识。一个语言能力再强的社会科学课程老师,也很难像多媒体那样让学生瞬间产生一种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动画、音乐、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犹置身其中的社会科学学习“情境”。

(二)多媒体辅助下的社会科学“协作”与“会话”

社会的发展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仅靠个别人的努力和智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多数人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参与和民主合作。这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认为,“协作”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它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从最初有关研究问题的提出、中间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建构意义这个最终过程,都高度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而这个“协作”过程却是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会话”来实现的。因此,“协作”过程也被看作是一个“会话”过程,两者融为一体,不能分割[2]。在社会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形成对话“协作”的开放过程,而非传统模式中的独白灌输教学;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开展有关探究活动[3]。在社会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前面营造的学习“情境”基础上顺势提出一些相关主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关要求,然后由一定数量的同学在课后通过相互的协作来探寻。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特别是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学习者相互之间交流、协作已经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事前老师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分工,学习者利用现代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各种资料。通过视频、邮箱以及各种在线聊天工具等现代科技,小组学习者之间可以很方面利用文字和声音进行即时或延时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协作、自主的协作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习者对社会科学学习的参与性,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平等沟通、互相尊重等社会技能的养成;另一方面,在交流、沟通和借鉴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加深对有关社会科学主题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社会保障领域中,我国还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该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就问题的不同方面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查阅、整理,对自己负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不同学生之间还可通过网络进行及时在线交流,相互协作,为问题的真正解决奠定基础。

(三)多媒体辅助下的社会科学“意义建构”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符合客观事实的社会认知。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从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课本出发,学生据此形成的很多观念、思维都和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脱节。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学非所用、学生在真正面对社会时又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比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就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与社会现实的高速变化相比,很多现实的变化还来不及反映到教材、著作中去。试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课本,忽视社会现实的真实变化,很难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兴趣和紧跟时代的正确社会认知。

事实上,“意义建构”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所谓意义建构,就是学习者在以前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协作”与“会话”过程,对事物的有关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个新的、正确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正因如此,社会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帮助学生建构起对社会科学相关主题的正确认知。在前面小组学习者“协作”基础上,学习者建构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并不是完全正确或全面,或者建构意义这个过程并不总是顺利。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建构起正确的意义,老师此时应该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惑释疑,对那些错误建构的同学甚至需要拨乱反正。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对老师来说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那种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老师评价的理解和接受;利用多媒体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老师让学生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四、总论

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普遍应用于高校社会科学教学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不断应用于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等技术,社会科学教育者就能改变过去在讲台上一讲到底的困境,并能较好营造一个社会科学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等技术,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就能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等技术,高校社会科学教育者能够顺利地帮助学生建构出正确的认知,获得对有关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高校社会科学教育者的课堂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其角色定位由过去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知识的推进者、知识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互动学习平台的搭建者,由传统课堂的“主演”变为了“导演”[4]。另外,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保存性和再现性特点,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都准备好,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多媒体适时展示出来。这样在节约课堂时间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跟学生进行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获得更多正确的社会现象认知。

在社会科学教学中,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紧紧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个重要元素展开[5]。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社会科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时有了更多的理论自觉性,知道了该什么时候用、该怎么用,以及如何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前文中提到的诸多多媒体使用误区,真正实现我国高校社会科学教学改革中“以人而不是学科为中心”的目标。

[1]张红,吴艳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CAI课件设计[J].云梦学刊,2005(5).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3]赵富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校人文教育[J].江苏高教,2010(1).

[4]李雅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师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下)[J].电化教育研究,1998(1).

(责任编辑:朱 斌)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Social Science Teaching under the Context of Practical Teaching——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WANG You-hua1,ZHANG Xiao-dong2,XIE Ming3
(1 School 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400700,China;2 Three Gorges University,Wanzhou 404100,China;3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In order to overcom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the social science class teaching,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curriculum of Social Security,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such as multimedia on social science teaching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First of all,we shall create an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study with multimedia such as pictures and documentaries and make them feel the “live situation”.Secondly,we shall make students achieve “cooperation” and “feedback” with modern internet’s timeliness and convenient characteristics.Finally,we shall help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aim of the“meaning construction” through interface-friendly and vivid multimedia.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multi-media;social science teaching

G647

A

123(2014)04-0028-05

2013-12-15

王友华(1973-),男,重庆铜梁人,西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教育社会学。张晓冬(1976-),男,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谢 敏(1981-),女,湖南岳阳人,桂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福利。

西南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2011JY071)。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建构主义建构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