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背景、继承、创新与启示

2014-04-16李双荣郗永勤

江科学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明环境生态

李双荣,郗永勤

(1.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2.福州大学 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背景、继承、创新与启示

李双荣1,郗永勤2

(1.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2.福州大学 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是我国学者的首创。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在继承中西方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突破,具体体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地位、理念、目标、路径和举措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对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2012)认为:“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我国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比,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更为完整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我国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理论背景

(一)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仍在加剧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但部分地方政府“唯GDP是举”的政绩观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透支、环境破坏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扭转过来,因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仍在加剧。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仅下降1.6%……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7.2%”,“农村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2]。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而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又背负着巨大的历史环境负债,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十分严峻。

(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发生的厦门PX项目事件、2012年发生的启东市反对排污项目事件等都反映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愈益增强,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愈益提高。近年来公布的中国最具幸福城市排行榜、魅力城市排行榜等榜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愈益提高。20世纪末我国居民生活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的“数量”方面有所保障的情况下,当前我国居民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这必然要求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三)国际上要求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大

在气候变暖成为全人类共同议题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因”这一论断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倡导与践行低碳经济成了世界各国理论界与政府的共同诉求。2011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在世界各国中排在首位[3],这就意味着今后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增大减排额度的舆论压力将会愈益增大。与此同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又使得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来自国际环境的外部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减少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提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四)日益重视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曾经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经历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事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国际地位大幅削弱。而在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的当今世界,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一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愈发显得重要,我国也因此愈加重视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在低碳经济广受国际社会推崇的大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降低碳排放强度,成了我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崭新内容和重大使命。

二、理论继承

西方国家较早便对生态哲学、生态政治、生态伦理、生态社会主义等进行研究,但都未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提出来,美国学者Roy Morrison(1995) 较早使用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表述,他在《Ecological Democracy》一书中仅将“生态文明”视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4](P1-100)。虽然国外学术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生态文明”的概念则是我国学者的首创,这一点受到了世界的公认,例如Arran Gare(2010)指出“中国研究环境问题专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5]。我国学者叶谦吉于1987年在学术界率先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6]。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有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实践。当时,我国为应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冲击,开始实施计划生育。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全国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两个根本性转变”,1994年出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步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5年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又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直到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同时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此后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和突破。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吸收和借鉴了中西方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党和政府提出过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精神具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

三、理论创新

(一)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7]。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立足全体人民。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出党和政府愈益关注民生问题、重视人民利益,努力做到“利为民所谋”;第二,立足全民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第三,立足长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绝非“面子工程”等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远规划,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予以长期坚持和贯彻。

(二)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建设的基础。五大建设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三)精辟概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理念精辟地概括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该论述包含三个要点:第一,尊重自然。人类需要唯物辨证地看待自身在自然中的地位,破除“人类中心观”,充分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扭转将自身视为自然界主宰的错误观念;第二,顺应自然。亦即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因而需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事实雄辩地证明,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进行开发建设,或许能获得短期经济利益,但终将因遭受自然报复而导致长期利益受损;第三,保护自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四)生动勾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些表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作出了全面而生动的勾画,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奋斗方向,将对实践产生良好的愿景激励;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出民本思想,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追求。我国学者李晓菊(2009)指出,高消耗的生产方式、高消费的消费模式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8],由此来看,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论述无疑抓住了生态问题的根本。

(五)系统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作了系统剖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亦即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抓手,强化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促进生产生活的生态化、低碳化,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这一论述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好的指引作用,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从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我国以往推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经济的政策理论一脉相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有措施,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六)完整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党的十八大从四大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另一方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强调要尽可能少用资源,尽可能用好资源,并要注重对潜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支持发展新能源;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主要包括加强对已有环境问题的整治,以及通过强化工程建设以预防和应对新的环境问题;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该举措具体包括对已有环保制度加以健全和完善,对碳排放权交易等新制度进行试点,以及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四、实践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而非可有可无

从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及其地位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提升到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绝非只投入不产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产生环境效益,还能产生其他多方面效益。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相应的政治效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低碳文化、环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现相应的文化效益;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从而降低居民医疗支出,实现相应的社会效益。我国需要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以贯彻落实,最终实现全面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阐述始终紧扣两个字“自然”,从中可以看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人类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并非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切实做到善于发现并顺应自然规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谋求人类的自身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9](P13)。循环发展着眼于物质的闭路循环、能量的梯级利用,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一致。党的十八大在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阐述中提到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义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党和政府历年提出的重要精神并非完全割裂开来,而是存在着理论上的继承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趋势,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中切实强化目标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生动勾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美丽中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根据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国内外发展形势,将其具体化为若干阶段性目标,再把阶段性目标层层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健全目标达成情况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通过强化目标管理,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从而确保“美丽中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落到实处。

(六)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论述中提到要加强制度建设,这就要求加快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健全与完善,用制度有力 约束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而谋取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有效激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行为,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要点的具体阐释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这表明单独的制度建设是不充分的,需要将思想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不仅要有好的制度,更要有高素质的制度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通过将伦理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双管齐下,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1]牛文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J].青海科技,2012(4).

[2]王逸吟,殷泓.前三季度氮氧化物排放不降反升[N].光明日报,2011-12-29(10).

[3]姜澎.今年全球碳排放达356亿吨 研究显示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N].文汇报,2012-12-4(10).

[4]王明初,杨英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Arran Gare.Toward an EcologicalCivilization[J]Process Studies,2010,39(1).

[6]邓丽.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探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2(5).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8]李晓菊.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9]李赶顺,王文中.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数量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朱 斌)

A Study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 Renewed 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Background,Inheritance,Innovation and Enlightenment

LI Shuang-rong1,XI Yong-qin2
(1.Sunshine Colleg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15,China;2.Circular Economy Research Center,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riginated by some scholars of our country.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ut forward that we should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made 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summary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ever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it keeps up with the times to mak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which are embodied in multi-aspect innovation in significance,status,idea,goal,routes and 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 renewed 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s a great and far-reaching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eoretical innov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G41

A

123(2014)04-0006-04

2014-06-11

李双荣(1988-),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环境㈦资源管理。

郗⒗勤(1954-),男,陕西西安人,福州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环境㈦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文明环境生态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