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谷”现有产业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2014-04-16丁建军宋茂华李新阳

荆楚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荆门市加工

丁建军,宋茂华,李新阳

(1.荆楚理工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北荆门 448000;2.湖北文理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湖北襄阳 441053;3.荆门市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荆门 448000)

“中国农谷”现有产业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丁建军1,宋茂华2,李新阳3

(1.荆楚理工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北荆门 448000;2.湖北文理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湖北襄阳 441053;3.荆门市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荆门 448000)

中国农谷建设,产业发展是关键。荆门是农业大市,湖北粮仓,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粮食、油料、棉花、畜牧、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还存在诸多发展难题,在中国农谷建设的战略背景下,这些产业亟待提档升级。

中国农谷;产业遴选;提升策略

中国农谷现有产业以粮食、油料、棉花、畜牧、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近年来,这六大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提升。在中国农谷建设的重大历史背景下,六大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粮食产业

(一)发展成效

一是种植面积大,品种多。荆门市常年种植面积500多万亩,2012年粮食生产面积522.4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9.6%;粮食总产达到了255.7万吨,总产量位居全省第四位,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 347.8公斤,位居全省第一。稻谷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55%,稻谷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73%。粮食种类多,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是荆门四大主要粮食作物,还有薯类和其他杂粮。稻谷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55%,稻谷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73%。二是粮食生产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全市已正式注册优质稻生产协会30个,吸收会员2万多人,已初步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民”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荆门市是全国农机化示范市,截至2012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04.1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插秧机保有量8 182台,收割机保有量11 981台,均居全省第1位;全市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6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四是加工企业数量多、带动能力增强。截至2012年底,全市谷物磨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京山国宝桥米、沙洋洪森、钟祥宏发和湖北兴农四家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粮源基地。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宝牌大米是湖北第一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米”,“玉荷”和“洪森”大米商标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相当一部分沟渠淤塞,病险水库较多,排灌设施老化、装机容量不够,排灌沟渠毁损严重,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加上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肥施用不足,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过度利用,产出率难以提高。二是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中高档优质稻品种不够多,规模不够大,专用粮品质还不能满足加工业的要求。三是粮食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加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普遍不强,产品比较单一,品牌不够响,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较低,附加值不大。四是粮食初加工能力过剩。不少地方盲目上马粮食加工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大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效益不高。

(三)发展前景

一是全球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据联合国预计,世界人口每年以1亿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80亿[1],而我国人口稍后也会达到峰值15亿。人口的增长,使全球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与之对应的是全球耕地资源、淡水资源的减少以及气候环境的恶化、地质灾害、农业污染等,粮食减产和价格上涨的趋势将不可避免。二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而使一部分人的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品型”,不仅增加了农产品消费需求,而且迫使一些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逐步退出粮食生产甚至农业生产领域。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持续增加,将进一步加剧粮食紧张。三是荆门市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钟祥和沙洋辖区内的30万亩汉江滩涂地和部分旱地可改种玉米、马铃薯等旱杂粮。因地制宜扩大早晚连作面积,水稻种植面积可得到稳定增加。改造160万亩低产田有望增加粮食产量。大力推广超级稻特别是“绿色超级稻”,将使水稻亩产提高10%~20%。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也可提高荆门市粮食产量。

(四)提升对策

一是以粮食增产为主攻方向,加强粮食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推广高产品种。二是以提高粮食品质为目的,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有机稻种植面积。三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加快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四是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进行订单生产,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五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一袋米”工程,全力打造“湖北一袋米”。

二、油料生产

(一)发展成效

一是种植面积大。荆门市油菜种植面积保持在113千公顷左右,单产达到2 200公斤左右,总产量稳定在25万吨上下。目前种植面积约占湖北1/10,单产是全国的1.5倍,总产量约占湖北1/7,属油菜高产区,栽培品种已基本实现双低杂交化,有“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荆门”之说。二是加工能力强。全市各级油脂加工企业近百家,年加工总能力在40万吨以上,其中日产30吨以上的企业有17家,已涌现湖北日月油脂等国家级龙头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初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目前全市各级油脂加工企业近百家,年加工总能力在40万吨以上,但实际产量只有26万吨。二是副产品开发利用不足。每年约15万吨低硫苷菜籽饼粕可提炼成浓缩蛋白,或直接转化成配合饲料,促进养殖业发展,形成大农业的良性循环,或提炼植酸、多酚等物质,或采取低温冷榨工艺改善菜油质量,将会使油菜籽的商品价值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但目前利用不足。三是油菜籽市场长期低迷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对国内冲击较大,如2013年,进口菜籽油到港成本价9 800元/吨,比国内菜籽油低600至800元/吨。加上种植油菜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油菜持续发展遇到挑战。

(三)发展前景分析

一是国内外的油脂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每年都在大量进口油菜籽,目前我国自产菜籽油约只占植物油的40% ~45%(权威专家认为达60%左右为宜),再加上养殖业对饲料蛋白的大量需求,我国非转基因油菜籽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增加。在国家继续出台保护价收购政策,防止油菜精深加工的国际垄断控制,限制转基因大豆油和劣质食用油(如棕榈油)大量进口的基础上,油菜生产地位凸显。二是油菜籽品质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油菜品质育种上,已从“双低”上升为“四高四低”,双低菜籽油逐步被公认为最有利于健康的理想食用油;在适应栽培要求上,选育高效、低耗、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油菜品种,也就是产量高、抗逆性强、生产效率高和生态安全。三是油菜单产还可以大幅提高。荆门市油菜单产水平处于全省或全国的中上游位置,但县、市、区之间不平衡,高低产间差距大。若大幅度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实现平衡增产,荆门市油菜单产水平即可再上一个台阶。四是转化增值潜力巨大。目前,荆门市油菜加工增值率不到1∶1,依然停留在粗加工水平。通过深入实施湖北“一壶油”战略,将全市30万吨菜籽加工成精品双低菜籽油、色拉油、人造奶油等高品位的植物油,并将菜籽饼粕进行深加工,附加值将会大大提升。

(四)提升对策

一是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家商品油菜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改造中低产田,确保现有耕地能抵御或减轻各种自然灾害,旱涝保收。并在机械化使用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开展精深加工上做好“大文章”。二是扩大面积,提升品质。进一步挖掘冬闲田、坡荒地和滩涂地面积,稳定和适度扩大油菜生产,油菜生产总体应该大稳定、小调整,保证结构性平衡。发挥傅廷栋院士工作站以及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技术优势,在油菜育种、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着力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和出油率。三是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种植技术。建设市级统一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有效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品种+农艺+农机”多元结合,广泛开展轻型、节本、增产、高效栽培技术、栽培模式和机械化生产的引进探索和推广,同时发展套种技术,提高复种面积,实现高产高效。四是强化保障措施,完善流通体系。增强农业政策的可操作性,举强扶弱,粗细得当,避免“重粮轻油或重油轻粮”带来的大起大落。要加固农技推广网络,开拓加工、流通市场,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形成油菜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三、棉花生产

(一)发展成效

一是单产高。荆门市棉花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平原棉区,2012年棉花面积53.13万亩,皮棉单产92.68公斤/亩,总产49 240吨,面积、总产均居全省第四位,单产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优质棉品种覆盖率达96%以上。二是科技应用不断深入,合作社带动能力强。全市累计推广双抗杂交棉(抗虫、抗病)251.6万亩,优质棉品种覆盖率达96%以上;推广无土基质育苗移栽等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10.3万亩;推广棉田测土施肥102.5万亩次;推广棉花综防病虫草技术262.1万亩次。推广彩棉订单种植6 000亩,棉农累计增收117.8万元。全市成立了钟祥市棉花协会等12家专业合作组织,网络会员或社员近6万户,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化配套日臻完善。已健全“基地+农户+协会(专业合作社)+公司”的棉花产业化模式,以国家级龙头企业荆门市众和纺织有限公司为主的棉花纺织加工、以李宁工业园为主的棉织品成品和棉混纺织成品加工已全部配套,为全市棉花产业向纵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弱化。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还有良种补贴,但没有其他配套政策,低产田改造、土地平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倾向粮区,棉区基础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导致主产棉区棉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棉花新技术推广受到影响,棉花生产不稳。二是品种“多乱杂”。近几年,全市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愈演愈烈,这给棉花生产、收贮、加工和纺织工业带来了困难,导致原棉品质不高。三是机械化程度低。棉田除耕整或部分喷药采用机械化操作外,其他环节管理都需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偏高,棉花面积难以大幅提高。

(三)发展前景分析

一是世界对各种纤维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世界市场对纤维的需求将增长,经预测,棉麻等纤维的消费量在2015年将达到5 395万吨,比2008年的产量4 351万吨增长24%。纺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性能特种纤维、超高强、耐高温、耐磨的纤维已成为军工等行业的重要材料,特种功能性纤维成为纺织服装高附加值的基础,绿色环保纤维成为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二是纺织原料国内价格已与国际价格接轨,促进了纺织原料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为增强荆门市纺织品服装竞争力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荆门市汉江沿岸和汉宜路沿线平原区的2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棉花品质好。全市纺织、服装企业众多,且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成本低,非常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提升对策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在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推广基础上,重点推广栽培新模式、棉田机械作业等八大植棉技术。二是加快建设高产棉田,稳定优势产区棉田面积。重点开展土地平整、田间沟渠硬化、排灌设施配套、病虫防治设施建设、棉田土壤改良等项目,着力稳定52万亩棉田面积。三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15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乡镇建设。作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棉花单产过双百斤。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千亩棉花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棉秆粉碎加工、棉籽壳种植食用菌等棉花循环产业项目建设。四是加强棉花产业品牌建设。依托众和纺织、金汉江、伟嘉纺织、维新纺织、李宁工业园、华尔靓公司等企业,打造具有荆门特色的中国农谷纺织服装品牌。

四、畜牧养殖

(一)发展成效

一是规模养殖数量大,品种多。2012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共15 914家。其中,生猪规模场8 968家,共出栏商品猪374.68万头;蛋鸡规模场2 705家,共存笼蛋鸡1 813.7万只;肉牛规模场498家,共出栏商品牛9.90万头;肉羊规模场1 636家,共出栏肉羊34.34万只。畜牧业产值100.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16.65亿元的31.58%,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畜牧业占7.50%。蜂蜜产量在全省排第一位,生猪第六位,肉牛第三位,肉羊和家禽排第七位。全市共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共计233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58个,市级58个,县级103个。二是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强。市级以上农业(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2家,畜禽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40家(过亿元企业28家)。畜禽加工总产值223.73亿元,与牧业总产值之比为2.08∶1。三是知名品牌多。注册商标52个,其中湖北名牌产品9个,湖北著名商标8个。打造了“陈湾”牌活大猪、“蛟龙”牌盐皮蛋、“咯佳果家”牌鸡蛋、“溢春园”牌蜂蜜、“白鹿春”牌鹿制品等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新技术研发力度不大,养殖污染严重。二是深度开发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表现为大量活畜活禽直接外销,与畜产品相关的上游、下游产业之间联系松散。三是规模畜产品质量安全不太稳定。部分畜禽龙头产业没有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三)发展前景分析

一是国内外畜牧业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类食品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饮食结构中肉蛋奶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都在60%以上,未来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将会超50%,养殖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二是禽肉的消费比例将大幅上升。湖北省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禽肉营养丰富,几乎包括了人们身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份,预计未来五年,世界禽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量的比例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国际消费需求十分强劲;2011年我国单是鸡肉消费量就达到了1 258万吨,预计2015年将达到1 551万吨。目前,我国鸡肉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而全球需要进口鸡肉的国家有200多个。三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多样型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畜牧业养殖将以传统家畜为主转变为全面利用各种动物资源。近年来,特种养殖和野生动物驯化技术发展很快,人类需求的多样化和遗传工程的新成果,使全面利用各种动物资源成为可能。

(四)提升对策

一是推进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加快种猪企业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依托屈家岭陈湾、东宝齐笙、钟祥牧原、沙洋正邦、京山金农谷等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努力实现县级建站、镇级设点、村级有品改员的目标。在牛羊发展方面,以荆门市畜牧技术推广站为主体,健全人工授精网络;在种牛繁育上,依托汉江牛业、科牧公司、湖北荆源、华中农业等建设全国一流的种牛繁育基地;在种羊繁育上,以景阳公司为核心,打造全省最大的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在种禽场发展方面,以湖北神地、荆门仙羽和湖北青龙湖等为龙头打造全省一流的禽类良种繁育基地。引进和推广一批畜禽优良新品种,搞好地方畜禽良种保护与开发,强化种畜禽管理,依法实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按照由食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变、由种草养畜向秸秆养畜转变和由养牛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禽。依托荆门市丰富的秸秆资源,增强牛羊肉生产能力,重点支持沙洋县建设肉牛养殖大县,东宝区创建现代肉羊养殖示范区,扶持天越、润羽、马嘉岭等6个万只规模羊场及祥牛、科牧等5个万头规模牛场建设,示范带动全市牛羊产业发展。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研发生产新工艺和高附加值产品,如加快湖北润红肝素钠、湖北神地丙酸钙和湖北祥牛酶制剂生产建设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科技服务创新,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发挥院士工作站的科技引领作用,加大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破解养殖污染等发展难题。四是立足规模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发展冷链物流。生猪加工在大力发展精细化、小包装猪肉和冷鲜肉的同时,着力开发火腿、香肠、熏(腊)肉和猪肉罐头等,提高猪副产品的利用率;肉禽除稳定发展分割加工外,大力发展卤、烤、酱腌禽肉制品和休闲食品,发展羽绒产品,开展禽副产品综合利用;禽蛋在发展保洁蛋的同时,适度发展皮盐蛋,努力开发溶菌酶及蛋清、蛋黄粉等深加工产品;牛肉发展干、卤制品;牛奶着眼省内市场,蜂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发展优质安全产品。

五、水产养殖

(一)发展成效

一是数量大,特色品种多。荆门市资源禀赋好,水域类型多,发展水产养殖条件优越。2012年实现放养面积126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46.42万吨,实现渔业产值54.86亿元,仅次于荆州、武汉。“龟鳖、虾蟹、鳅鳝、大鲵”四大特色养殖成效显著,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45万亩,养殖大鲵6万多尾。二是健康生态养殖扎实推进。全市共创建了17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三是水产品加工快速发展。全市水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家,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2012年加工水产品9万多吨,产值22.7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 500万美元。湖北楚玉食品有限公司小龙虾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去年出口创汇4 200万美元,东湖水产公司年加工量达3 000吨,实现产值3 0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一些先进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难度大,渔业生产投入不足,名优特水产养殖产量不高,仅38.9万吨,高价值鱼类比重小。二是渔业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渔业设施老化、标准及病害检测等支撑体系相对落后,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水产现代化、工厂化养殖规模小,单位产量、产值不高,相较荆州市1 193斤少522斤。三是水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2012年荆门市水产加工量9万吨,加工产值22.7亿元,分别居全省第四位、第五位。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单一,综合利用率不高,创汇过1 000万元的屈指可数。

(三)发展前景分析

一是国内外水产品消费呈上升趋势。水产品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结缔组织含量远比畜肉少,鱼类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松散,水分含量高,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把营养性需求作为食品消费的第一需要,水产品的消费比重上升是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有利于水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外资源,扩大出口。二是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将稳步增长。龟鳖、虾蟹、鳅鳝、大鲵等特色养殖规模将不断发展。三是水产养殖模式不断创新。除传统的水库湖泊、精养鱼池养殖之外,虾稻连作、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等养殖模式迅速发展。四是水产品加工出口将大幅度增长。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开发冷冻、即食、保健、快餐、休闲等系列水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将会蓬勃发展。

(四)提升对策

一是着力推进渔业结构调整。根据荆门市经济发展战略,合理、科学地整合全市水产业的布局、结构。保证大宗品种常年供应市场的任务,加速发展名特优品种养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尽快形成品种优势与区域优势;加快调整水产加工业结构,努力开发速冻、调味品、饮料水产制品,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推进与都市农业发展相协调的休闲渔业。二是着力开展渔业生态养殖。大力发展湖泊水库有机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工厂化设施渔业以及稻田渔业,把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转化,大幅度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三是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继续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模式,大力培植水产龙头企业、龙头基地,发展水产深加工。重点支持湖北兴祥、湖北楚玉、东湖水产等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湖北兴祥、湖北楚玉打造成10亿元加工企业,将东湖水产打造成5亿元加工企业。四是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要以“院士工作站”为引领、以“院局合作”为平台,以23家苗种繁育企业为载体,加大大鲵、泥鳅、黄鳝、小龙虾等苗种繁育的科技攻关力度,扩大“中科3号”等名特水产品的苗种繁育规模,把荆门市打造成特色水产种业大市。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达到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到户到塘。五是以出口为导向带动水产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推进“四大家鱼”等大宗水产品加工分割,大力发展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制品、模拟食品和保健制品等,开发淡水鱼加工副产品;小龙虾以发展速冻整虾和冻虾仁产品为重点,利用虾壳等废弃物生产甲壳素,利用鱼鳞、虾壳生产胶原蛋白等深加工产品,创新水产加工食品包装,开发其它种类水产加工品,形成从养殖—初加工—精深加工—生物制品—终端产品,以及包装、物流等全产业链经营。

六、农产品加工

(一)发展成效

一是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进入“十二五”以来,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04亿元,同比增长58.7%。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8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二是加工程度持续加深。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逐年提高,2009、2010、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分别为 0.66 ∶1、1.56 ∶1、2.1 ∶1,201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54∶1,位于全省前列。三是对工业增长贡献持续加大。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同比增长33.2%,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石化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四是龙头企业持续壮大。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0家,国家级6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企业14家,过10亿元企业6家,过30亿元的2家。五是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全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了4个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即以中粮祥瑞、雨润、汇源、新美香为核心的钟祥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以洪森实业、龙池米业、楚玉食品为核心的沙洋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国宝桥米为核心的京山桥米产业园,实现产值近120亿元;以宝源木业、众和纺织、金龙泉为核心的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实现产值近60亿元。六是精品名牌持续增多。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品牌5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湖北省名牌产品2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0个;全市有效使用农业“三品一标”的有168个企业441个产品。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平均发展水平偏低。“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同质企业多,创新型企业少;配套基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精品名牌不多。2012年,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工业产值为26 200万元,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低1 533万元,在产出能力、装备水平方面有较大差距。除纺织业平均发展水平较高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均与全市平均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平均发展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相距更远,基本处于规模小、产业低、效益差的状况。二是食品、饮料等销售利润率高的行业发展不够。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显示,在全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饮料和烟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其在世界增值总额中的比例在1994年就达80%左右。截至2012年,荆门市食品制造业企业个数仅有18个,占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5.9%,工业销售产值占总量的5.7%,主营业务收入占总量的5.8%;饮料行业企业个数3个,占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不足1%,工业销售产值占总量的0.67%,主营业务收入占总量的0.7%。三是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和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谷物磨制、植物油加工、纺纱这些大宗农产品上,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生物制品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还较低,占全省同类产品总量的份额也较少。2012年,全市大米产量597.9万吨,小麦粉产量75.2万吨,食用植物油产量87.7万吨,饮料酒产量316 716千升,鲜、冻畜肉产量9.76万吨,而罐头产量仅7.09万吨,软饮料产量23.7万吨。四是养殖业和水产业的原料供给水平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2012年,全市鲜、冻畜肉的产量为9.76万吨,冷冻水产品8 577吨,占全省总量不到5%;这些均表明全市养殖业提供的原料还不能完全达到工厂加工所要求的规模化、商品化水平,致使加工产品产量占全省份额也比较少。五是初加工产值比重大,二次以上加工产值比重小。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804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65.1%,但主要以初加工为主,二次加工产值比重较低。

(三)发展前景分析

21世纪初,我国农产品加工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一是新增人口将产生新的需求。预计到2015年以前,全国人口仍将以每年1 00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3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预计为16亿左右[2],比目前净增加3亿人。按目前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计算,仅满足新增人口基本需求,农副产品生产能力就需再提高1/4左右。二是从国内市场需求看,我国农业生产将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长期过剩、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形成强烈反差,我国农副产品将长期处于供给偏紧的状况,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三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家庭在外就餐趋势增强,目前,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1.8%。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小城镇的发展,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四是随着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扩大这些农副产品的加工出口。

(四)提升对策

一是整合资源,发展产业集群。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壮大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联合社,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发展优势产业,做强加工园区。坚持“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的原则,准确定位产业导向,彰显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京山县重点打造桥米产业特色,钟祥市重点打造食品产业特色,沙洋县重点打造粮油产业特色,东宝区重点打造森工产业特色,掇刀区重点打造服装产业特色,屈家岭管理区重点打造果蔬加工产业特色。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现代装备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领军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建设各类工程研究中心,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加快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本土化步伐;采取多种形式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精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具有荆门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识、地理标志,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可追溯制度,健全检测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让中国农谷农产品成为消费者的放心食品。

[1]李钊.地球人口突破70亿大关 2025年将达80亿[EB/OL].(2011-08-25)[2014-02-19].http://discovery.163.com/11/0825/09/7C9UAKLF000125LI.html.

[2]王学萌,郝永红.中国总人口灰色动态预测结果的验证与分析[C]//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2008.

F327.632JM

A

1672-0768(2014)02-0026-07

2014-03-27

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农谷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策略研究”(14D080)

丁建军(1967-),男,湖北京山人,荆楚理工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宋茂华(1970-),男,湖北京山人,湖北文理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学;

李新阳(1971-),男,湖北京山人,荆门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政府政策。

[责任编辑:卢红学]

猜你喜欢

荆门市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一种新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滚道加工方法
荆门市诗词学会
荆门市恒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铣刀盘的5轴数控加工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蜕变
如何打造汉水流域养生中心城市——以荆门市为例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