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个自信”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的调查

2014-04-16张润枝高斐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马克思主义道路

张润枝,高斐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2)

大学生“三个自信”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的调查

张润枝1,高斐2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2)

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大学生对“三个自信”认知认同情况总体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其原因主要在于认知来源的相对单一和社会复杂现象的多重影响。提升大学生的“三个自信”,就要拓宽教育内容,揭示“三个自信”的理论逻辑和历史依据;引导社会风尚,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加强锻炼,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大学生;三个自信;现状;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下简称“三个自信”)的政治命题。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将成为我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和坚实信仰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依靠力量,他们是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有正确的认知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三个自信”的现状分析

对现状的准确判断是研究展开的基础。为了尽量客观地反映当前大学生在“三个自信”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自编《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对“三个自信”的总体认知认同以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认知和认同等。选择北京市6所高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9份。在得到的有效数据中,包含男生233人,女生345人,女生所占比例略高于男生,但仍在合理范围之内;多数调查对象为汉族,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所占比例大体持平;专业分布理工类略高于社科文史类,分别占59.2%和41.8%。就政治面貌而言,以党员(含预备党员)和团员为主,比例分别达46.3%和52.3%。在生源地上,覆盖了直辖市、其它大城市、中小城市、县、镇和农村。从基本数据上看,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当前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知认同状况。

在“道路自信”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好的认知和认同。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内容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2.2%,完全不了解的仅占1.6%;超过半数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相结合的产物,认同这条道路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和实践的合理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和发展前景,大多数学生表示赞同和乐观。76.2 %的大学生赞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改革开放的认可度更是高达88.9%,超过九成人数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近六成的人认为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8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但是,也有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上还存在模糊认识,有18.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不可预测。

在“理论自信”方面。调查显示,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基本内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在调查中,表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占49.1%,64.8%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近六成的学生表示了解邓小平理论,能够准确选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内容的学生比例分别占83.8%和77.5%。然而同时也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还缺乏更加稳固的认知基础。

在制度自信方面。86.3%的学生能够正确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但还有超过10%的学生选择错误;对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能够正确回答的占60.3%;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大部分人集中在“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说明学生存在一定认知偏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情况,其中12.5%的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已经非常完善”,80.7%的人认为“适合中国国情,但要逐步完善”,2.3%的人认为“弊端很多,应采用西方的制度”,还有4.5%的人选择“说不清”。对于“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之和达到70%以上。但是还有20.4%的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误解,认为“还是政府说了算,走过场”;对于具体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但仍有近30%的学生持消极判断。

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总体认知认同状况比较好,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成就表示满意,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具体到“三个自信”的组成部分,认知认同程度是有差异的。简单来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比较清楚和全面,认同度最高;而对理论体系的认知则不够全面,同时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误导;相较之下,对制度体系的认知认同相对比较薄弱,这与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相关制度,特别是党和国家的具体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的解读不足有一定关系。

二、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影响因素

找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提出相应教育对策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当前大学生主体在坚持“三个自信”方面呈现出比较令人满意的状态,但依然存在一些认识模糊、概念混淆、乃至信心不足的情况,其原因可以从认知来源和社会影响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方面,认知来源的相对单一,造成学生在相关理论认识上的缺失和误解。认知是认同的基础,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了解,没有对国家发展道路、基本制度的准确把握,就不可能对其产生稳定的情感认同,“三个自信”就无从实现。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了解渠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占71%。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思政课课时量有限,要想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讲清楚极为丰富的理论、历史、现实问题,是很难实现的;同时,当前各高校思政课多采用大班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关照到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对于学生个体在认知上可能存在的疑问和缺漏难以及时了解并加以解答。此外,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还多囿于大量的课堂讲授,部分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理论修养,在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准确性上还有欠缺,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局限和其他有效学习途径的缺位,导致一些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缺乏应有的掌握,甚至产生误读。

另一方面,社会现象日益复杂,导致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出现模糊和错误。查显示,社会公平、贫富分化、政治腐败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相关理论解释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判断。此外,近年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披着炫目的理论外衣抢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9%的学生认为中国应该实行多党轮流执政;33.9%的学生选择“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34.4%的学生对“党能够有效治理腐败”心存疑虑,等等。虽然这些思想认识在大学生中不占主流,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对策思考

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是要针对当前学生在认知认同“三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青年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接受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第一,拓展教育内容,揭示“三个自信”的理论逻辑和历史依据。一是着力揭示“三个自信”的理论逻辑,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知。“三个自信”是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指导大学生准确把握“三个自信”的内涵和道路、理论、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着力揭示“三个自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认识到“三个自信”不是虚妄和空洞的乐观,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历史发展和时代趋势的准确判断上做出的清醒分析。三是着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夯实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识根基。“三个自信”并不是无视和回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青年群体,对各种社会问题更是比较敏感和格外关注,要努力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质疑,提高其科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二,引导社会风尚,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受此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活动方式、交往方式也日益多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思潮,如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的彼此冲突,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思想认识上的诸多困惑。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一是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要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感受它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利益,认识到它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紧密联系。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成为人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三是通过各种宣传舆论途径让大学生看到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在比较鉴别中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第三,加强实践锻炼,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三个自信”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通过实践检验和整合而上升为我们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反映着国家的性质、社会的本质以及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识最初往往是肤浅的,必须通过践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感知、领悟,才能真正理解其真谛,把握其精髓。因此,要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三个自信”的实践品格,切实感受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而将其转化为影响自身的精神力量,在实践的体验中实现对“三个自信”的认识飞跃。

[1]荣开明.“三个自信”的内涵、依据和前景[J].学习月刊,2013(2):21-23.

[2]史宏波,王军,侯士兵.“三个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53-55.

(编辑 张瑛)

G41

A

1673-1808(2014)04-0006-03

2013-05-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3JD710057)的阶段性成果。

张润枝(1972-),女,河北盐山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与方法;

高斐(1980-),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马克思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