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台英雄谱

2014-04-15韩旭

北京纪事 2014年4期
关键词:海松角儿管箱

韩旭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说老梅剧团新来了一位年轻的鼓师,刚来不懂规矩,在后台瞎转悠,一屁股坐在了大衣箱上。结果后脖颈感觉一凉,发现原来是大管事李春林用烟袋点了他一下。李春林说:“这是你坐的地方吗,爷们儿?”自那之后,那位鼓师就再没往大衣箱上坐过一回。从这件小事上我们能看出,一是大管事这个消失已久的行当过去地位很高,说一不二;二是后台大衣箱是个重要的所在,不是谁都能往上坐的。

历史给我们的反馈亦是如此,就拿封箱来说,原是京剧等戏班的旧俗——戏班年终休息。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以后,例行封箱典礼。封箱之后,必须祭祖师,名曰祭神。是日,由戏园恭抬祖师至饭庄。到饭庄后,全班烧香行礼,礼毕聚餐,饭毕送驾,仍用原乐器前引,将祖师抬回原处。在这个典礼当中,衣箱成了一个仪式的重要用品。梨园子弟把它看得如此重要,有人要问了,这不就是个箱子吗,有什么了不起?列位稍安勿躁,我们不妨请坐在大衣箱上的正主儿来聊聊,大衣箱到底有何了得之处。

大衣箱里五光十色

在后台,只有服装师才真正有资格坐在衣箱上面。当然,服装师是现在的叫法,有点笼统。我更喜欢原来的,譬如大衣箱、二衣箱等,言简意赅,戏味儿十足,就像这回采访的孙海松老师。孙老师从事大衣箱行当有30年的时间,他和他的大衣箱一样,外表风尘仆仆,但只要打开戏服的话匣子,就像掀起大衣箱的盖子一般,那一件件戏服光彩夺目,令人目不暇接。

孙老师说,解放前私人班社的服装道具很少,主要以租为主,通常到“三义勇”去租。班社里,“衣箱倌”是“官中箱倌”的一类,“官中箱倌”事务繁杂,几乎什么都管。而“衣箱倌”就是专门负责社里群众演员和普通演员的服装。他们为演员扮装,必须遵循几条原则:宁穿破,不穿错;服装平整,边式美观;牢固结实;演员舒服,运动自如;爱护服装,严禁扯坏弄脏。

在“衣箱倌”里,按不同形制还可分为“大衣箱”和“二衣箱”。也就有了“大衣箱”师傅和“二衣箱”师傅。“大衣箱”主要有:富贵衣、加官蟒、男女蟒、开氅、官衣、宫装、男女帔、花素褶子、腰裙、袄裤、太监衣、罪衣、孝衣等。“二衣箱”主要有:男女靠、豹衣(又名英雄衣)、快衣、箭衣、大铠、上下手衣、茶坊衣、乒卒坎、猴衣(又名智多衣),及各种形衣(有一些形衣属于道具管理)等。

班社里还有一类专门负责角儿服装的人,通常被称为“傍角儿的”和“跟包的”。“傍角儿的”负责角儿的服装、道具、盔头等,给角儿穿服装、勒头,可以说是那些名角儿的私人服装师。“跟包的”活儿如其名,负责给主演、二路演员拿道具、背靴包,靴包里是演出的贴身衣物和靴子。这些“跟包的”(现在只有个别院团还有“跟包的”,名为服务员,协助主演演出)把道具和靴包等背到演出现场,由“衣箱倌”和“傍角儿的”整理分配给演员,最终让每一个演员都光鲜亮丽地走上舞台。

喷一口56度二锅头

孙海松年轻时原本坐科学的老生,出科后进了样板团。当时正值“文革”期间,那会儿有句话:“干什么都是革命工作,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孙海松就被派到样板团杜鹃山剧组负责食堂工作。

等到“文革”结束,样板团没了,食堂也没了。孙海松有十年没有唱戏,人已过了而立之年,再唱戏感觉前途渺茫。这时就有人提议,干脆你去舞台队得啦。恰巧孙海松有个同学的父亲,是北京京剧团舞台队管服装的老人,名叫王宝坤,也是北京京剧团舞台队老管箱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宝坤老师非常喜欢孙海松,对他说:“干脆你哪儿也别去了,就跟着我得了。”孙海松一琢磨也有道理,再唱戏还得投师访友,这边王老爷子这么喜欢我,我不如就跟他学衣箱这个行当吧。

孙海松刚进衣箱这个行当时,行当和原来已大不相同。因为在“文革”期间,舞台上没了传统戏,只有现代戏。所以衣箱里相应地也没了传统戏的服装,换成了演出的军装、中山装和老百姓的日常衣服。另外,刀枪把子、盔头等道具也没了,这样一来衣箱就没了分类的必要。“大衣箱”、“二衣箱”不复存在,自此都叫管箱师傅。只是在衣箱之外,单设一个靴箱,专门装演员们不同号码的鞋子。

“文革”结束后,衣箱的管理仍沿用“文革”时的模式,不再做形制上的细分。孙老师回忆,“文革”后传统戏的服装保存得很好。这些戏服,有些搁在孔庙,有些搁在市工人俱乐部。为防止发霉,衣箱师傅每隔一段时间,会把戏服拿出来,透透气,但不能见太阳晒。

除此之外,戏服还不能直接用水洗。孙老师向我解释,因为戏服都是浮色,衣服在台上灯光一照鲜艳无比。但如果一沁水,衣服上、绣线上的颜色很快会掉下来,最后五颜六色和在一起,就成一盆黑水了。所以衣箱师傅用高度数的二锅头喷,这是梨园行传下来的老办法,既有效又环保。二锅头一旦喷上衣服,就带着演员的汗水一起蒸发走了。

“那会儿就有人开玩笑,说管箱师傅喝得多,喷得少,有先咽一口再喷的。” 孙老师笑着说。

后台的主心骨儿

管箱师傅之于服装,一半是保管、一半是演出。一场演出带什么服装、上场穿什么服装,都得靠管箱师傅做好后勤工作。所以管箱师傅是后台的主心骨儿。他得确保演员的服装万无一失。

演出前,管箱师傅准备衣服以戏单为准。但由于同一出戏不同剧团的版本会有所区别,因此得特别注意,否则就有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孙老师讲了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当年北京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到香港合作演出《群英会》。北京京剧团演这出戏沿承马连良先生的传统,唱到“借东风”就算结束,完了谢幕退场。但中国京剧院因为曹操由袁世海先生饰演,借完东风还有“烧战船”一折做压轴儿,而在这一折里,多了张飞这个人物。孙海松拿的北京京剧团戏单里没有张飞,所以也没事先准备张飞的服装。

结果演出时,有个演员走来找他说:“哎,我那个怎么办啊?”孙海松说:“你今天没事啊。”演员说:“我今天有演出啊,我演张飞啊。”孙海松把北京京剧团的戏单拿出来说:“你看,这里面有张飞吗,有你吗?”演员一看:“嘿,是没我嘿,那拿笔把我给添上吧。”孙海松一摆手:“那可不成,我这儿没有你的东西。你找你们头儿问问吧。”一会儿,演员带着他们的剧务来了。剧务一看戏单果然没有张飞,是戏单给的不对,也没辙了。由于演出在香港,孙海松也不能打个车回团里取张飞的服装,最后他只能从其他角色的衣服里找了一套黑的,给张飞换上,才把突如其来的问题解决。

孙老师告诉我,遇到有合作演出或者新戏演出时,由于合作的院团演出版本有差异,新创剧目与传统老戏有差异,所以管箱师傅要提前看彩排,把剧情了解清楚。否则演出时就可能有麻烦找到你。

演出前,管箱师傅不仅得把衣服准备齐全,而且常常第一个出现在舞台的后台,这时后台空无一人。服装师首先把演出所需的服装从箱子里拿出,将皱褶多的一件件熨平,一个多小时后,剧中主要演员的服装已经成套地挂在了衣架上,群众演员的衣服也被整齐地放在了化妆间外的操作台上。

演出开始后,管箱师傅会变得十分忙碌。手里必须麻利,不能误场,脑子还要好使,不能拿错穿错。管箱师傅给演员穿衣服的速度越快,演员就越能腾出空来休息一下、调整状态。孙老师说,原来管箱师傅只负责给主演和二路演员穿衣服,现在连龙套都得管了。

“穿衣服时你要和演员沟通好,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手上得掌握好度。”由于穿衣服时经常听取演员的反馈意见,管箱师傅成了戏装设计师最好的顾问。戏装设计师经常会找到管箱师傅,讨论某批新定制的服装在试穿之后的修改方案。

最后演出结束,大家散场,演员卸妆后纷纷离去,但孙海松老师还要将服装一件件叠好,分门别类收箱。当天深夜,包括服装在内的道具布景就要运回剧院。就在收拾的过程中,他常常还要和舞美队的同事研究第二天的工作流程,因为第二天,在北京的某个剧院,可能还有另一出大戏等待上演。

人们常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但一个角儿的成功,离不开身后团队的默默支持。换上水衣、彩裤、靴鞋,化妆、勾脸、梳头,再着五彩霓裳。我们为台前艳冠群芳的演员喝彩,也不能忘了为台后默默奉献的管箱师傅们大声喝上一彩。

猜你喜欢

海松角儿管箱
二级过程气再热器管箱法兰泄漏原因及处置措施
再沸器管箱封头环焊缝裂纹形成机理研究
松鹤延年
角儿爷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登堂入室
高压锅炉给水预热器管箱筒体裂纹修复
松香基环氧树脂/马来海松酸酐固化反应动力学与热稳定性研究
为啥呀?
低阻力降蒸发冷却装置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