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三月三日的蟠桃宫
2014-04-15张田
张田
源头来于上巳节
说起农历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这是因为,一、那些个不孕不育的青年妇女要去蟠桃宫拴娃娃;二、蟠桃宫庙会热闹异常,是人们迎春购物、娱乐、休闲的好场所。为什么这个和妇女生育有关的道家庙会偏偏要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当然有呀!农历三月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好日子。古人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定为“上巳”,这一天人们来到江河之滨,举行隆重的祈福避灾的祭祀仪式。魏晋以后,为了统一“上巳”的日期,将每年的三月初三正式定为“上巳日”,除了进行祓禊外,水边宴饮,踏春郊游,男女相会也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兰亭序》,描写的就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朋友们相聚在兰亭中举行修禊活动的名篇,尤其是“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佳句,历久弥新。古人们这种临水宴饮的宴请形式,受到了文人雅士们的极大喜爱与推崇。在北京故宫的乾隆花园内的禊赏亭中,就建有一条长达27米、蜿蜒曲折的“流杯渠”,专供皇帝与大臣们临水作赋,风雅娱乐之用。而恭王府、中南海、潭柘寺、圆明园(已毁)也建有流杯亭。
唐朝此风犹盛,不仅将上巳日、晦日(后改为中和节)、重阳节设为官方的三令节,而且还要放假和赏赐钱物给百官。碧波荡漾,花木繁盛的曲江池成为百姓们踏春、祓禊的好地方。盛大的曲江赐宴则将上巳日的活动推向了最高潮。《剧谈录》中有详细的记载:“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上巳节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胜相较。”王维、白居易、张说等大文人也都参加过这种皇家盛宴并留下了不少应制的诗文,帝王家如此,达官贵人们也竞相效仿。“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人杜甫这首《丽人行》描写的正是上巳日杨氏兄妹,在曲江池畔大摆筵宴的景象。皇家权贵的宴乐活动普通百姓自然不能参加,但百姓们也有他们庆祝节日的方法,临水宴饮,踏青赏春,插花斗艳的活动更有一番春日的滋味在其中,尤其是长安女子斗花之风俗极为有趣,以插戴奇花多少较其胜负,不仅女子甚至男子也有在头上、身上插花的习俗。“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讲的便是这种斗花的场景。而上巳节用水洗濯不祥,祈福避祸的风俗,也随着东渐之风传入日本,经过与本土的结合形成了日本的传统节日“女儿节”。
宋朝的上巳节虽然还在国家制定的节假日中,却远不如唐朝来得浓烈。随着封建礼教的日益严苛,对妇女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江头嬉戏、集体宴乐等活动是被绝对禁止的。况且上巳节又与清明节挨得很近,两个节又都有踏青赏春,祭祀先祖之意,逐渐两个节日便合在一起,就这样上巳节慢慢地从人们记忆之中被淡忘。但在西南地区仍有不少少数民族,将农历三月初三作为重要的节日,如壮、侗、苗、畲、瑶、布依、土家族等,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和对歌比赛等,青年男女盛装出席,因此这一天又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
蟠桃宫庙会
当三月初三上巳节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后,这一天又重新被分配到其他神仙的身上,由于各地风俗的不同,所祭神仙也有所有同,如祭真武帝、城隍爷、西王母、文昌君、药王、龙王等等。咱北京祭祀的则是西王母。西王母又称金母、瑶池圣母、王母娘娘等。她是一位掌管人间生死和长生不老药的道教女神,而非《西游记》中玉皇大帝的那位悍妻。她所居昆仑仙山,每年的三月初三都在瑶池设宴,款待群仙,而宴会的主题正是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蟠桃。因此,人们也会在这天对西王母进行祭祀,祈求长生不老。
如今在北京东便门立交桥东南侧街心花园的一座亭子里,屹立着一块高达三米的石碑,碑额正面镌刻着“护国太平宫碑”几个大字,而此碑正是“太平宫”所遗之物,因宫内供奉西王母,故又俗称“蟠桃宫”,是北京有名的道观之一。从清初到上世纪80年代,兴盛了近300年之久,直到1987年修建东便门立交桥时,才将其拆除。
蟠桃宫,位于东便门内,护城河南岸。始建于明代,后残毁。康熙元年(1662年),工部尚书吴达礼奉旨重建王母殿及其后殿,而上文所述石碑的内容正是吴达礼修缮宫观的缘由。庙虽不大,仅有两进殿宇,但因供奉的是执掌长生不老药的西王母和消灾延寿的斗姥元君,所以香火极盛。尤其在王母殿内除了所供的正神王母娘娘外,还塑有彩色鳌山一座,上面塑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王母娘娘祝寿的神仙,在这些神仙中最为人熟知的应数那位“大闹天宫”的孙行者了。在鳌山下的神龛里,还供奉各种娘娘的神像,有子孙娘娘、子授娘娘、送生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斑疹娘娘、痘疹娘娘、引蒙娘娘等几十位女仙,这些娘娘主要是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和生育之神,她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如眼光娘娘负责保护孩子的眼睛无病无灾,催生娘娘则是保护产妇能顺利生产等,那些婚后不育的妇女,都会到此“拴娃娃”,祈求子授娘娘能赐予其子女,因此这天来敬香祈愿的多为妇女。王母殿后还有吕祖祠,供奉的是道教之祖吕洞宾。在主殿的东西配殿内还分别供奉着财神赵公明、三官等神仙。蟠桃宫内的塑像规模宏大,人物众多,雕刻手法极为精细传神,不得不说这些塑像都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相传又是王母娘娘的寿诞之日,各路神仙都赶到瑶池为王母娘娘贺寿,因此从三月初一到初三便成为了蟠桃宫固定开庙日期。是日,宫门外的旗杆上,高悬“蟠桃圣会”的大旗,迎风飘扬好不威风。由崇文门到蟠桃宫前的护城河河岸上,茶棚货摊林立,绵延二三余里,往来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作买的作卖的应有尽有,卖风味小吃的、日用百货的、胭脂香粉的、刀枪玩具的,说书的、卖艺的,唱曲的、变戏法的,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在宫外西南的空地上还设有跑马场,由虎背口到白桥,是当时北京城内知名的跑马场之一,吸引了众多皇亲贵胄、贝子贝勒、巨贾富商、知名艺人来此跑马。如李鸿章之孙李国杰、伶界大王谭鑫培、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甚至名妓赛金花都曾到此赛过马,因此招揽了大批观众驻足观赛。这里还流传着一段梨园佳话哩,说的是谭鑫培在三庆当班主时,看到当时还是普通武生演员的杨小楼学艺非常刻苦,为了提携晚生后辈,在某一年的三月初三,谭对杨说,明天要去蟠桃宫赛马怕误了大轴戏,因此让杨小楼唱最后一出大轴戏。杨无奈只好答应,第二天杨唱了大轴戏《铁笼山》。其实谭鑫培压根儿就没去蟠桃宫,而是躲在后台扒着台帘瞧完了整出戏,赛马是假,拉帮杨小楼是真。谭鑫培讲义气,提携后辈不遗余力的故事不胫而走。去蟠桃宫除了步行外,还可以骑驴,甚至还能在崇文门乘船而来,因为在开庙之前,会将大通桥下的水闸打开,引通惠河水进护城河,形成水路,吸引更多游人前来赶会。《北平俗曲十二景》中就生动地记录了这种热闹场面:“三月里三月三,蟠桃宫外好人烟,作买作卖人人乱,各样玩意摆得全。冰盘球棒跑旱船,跑热车一溜烟,瞧看人儿站立两边。车上挂着一串大沙雁,洋洋得意跑得欢,车沿上跨着一个小丫环。”
阳春三月的这场庙会既是正月后第一个庙会,也是初春里头一个庙会,人们趁此机会踏春赶会,心旷神怡。惜上世纪60年代初,热热闹闹的蟠桃宫庙会停办了,复经“文化大革命”,宫内的塑像尽毁,宫观日益破败。1987年修建东便门立交桥时更将其拆除,除了一块石碑和“蟠桃圣会”四块原镶嵌在山门之上的绿色琉璃字砖外别无存世。曾经的蟠桃宫现已变成平整宽阔、车流不息的二环路和设施完备的居民小区,似乎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那些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过去也只有从上岁数的老人口中偶尔听到。然而中华古老文化终究难以一一殄灭,2007年,在明城墙遗址公园内又重新恢复了蟠桃宫庙会,让这一古老的风俗得以继续传承下去。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等北京小吃,毛猴、鬃人、葡萄常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手工艺品也都出现在庙会之上。舞狮、高跷、相声、曲艺等节目精彩纷呈,日用百货、图书音像也是应有尽有。最有意思的是庙会上出现了消失已久的“拴娃娃”,当然这些泥塑娃娃,不再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而更多的是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如今,蟠桃宫庙会已经延续了七届,那些曾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正在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逐渐地回到了我们身边。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