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依然任重道远
2014-04-15飘雪
飘雪
应该说,通过20年的宣传,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垃圾分类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北京一些街边虽然采用了分类垃圾桶,但许多人不知如何进行分类投放,不知道什么是可回收的垃圾。在一些社区,由于民间环保组织的倡导,也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尝试,但环卫局的垃圾车又把分类好的垃圾倒到一起运走了,严重挫伤了百姓的环保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见,没有完整的收购、运输、销售、加工、成品市场等再利用产业体系的支持,垃圾分类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只能是劳民伤财的空忙。
袋装垃圾依然是市民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塑料袋在大风中飞舞的场景依然可见。收废品的依然在垃圾处理环节中处于一个重要的环节。市民封闭好的垃圾袋,再经过收废品的手工分拣之后,垃圾袋和垃圾分离的现象依然困扰着垃圾分类的结果。尽管小胡同里20年前垃圾山已经很少见到,但是由于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得并不彻底,因此,填埋处理依然是我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们常见的垃圾桶通常分为可回收、厨余、有害和其他几类。为了更好地控制垃圾的分类,一些试点社区在发放的垃圾袋上印了各家的门牌号,来一把垃圾“实名制”,督促社区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2012年3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北京逐渐开始实施“多扔垃圾多收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分类计价办法。这一试点经过1年多的运行,依然只能是试点。靠“实名制”来约束市民的行为,毕竟难以推广。北京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垃圾处理“实名制”也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
要想真正推动垃圾分类,不进行彻底的改变是不行的。如果想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至少要进行以下三点改变。
第一,宣传、推广如何将垃圾进行分类。
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市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同时传授垃圾分类知识,使消费者把垃圾分类逐渐变成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第二,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设施。
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断或放置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垃圾桶也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由企业承担制作费用。社区回收站可由社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管理,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贴补社区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划垃圾回收站,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第三,改善垃圾储运形式。
对一些体积大的垃圾,应该压缩后进行储运。尤应注意的是,要对环卫局的垃圾回收车进行分隔式的改造,分类装载垃圾。充分发挥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转卖到企业。另外,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
总体来说,垃圾分类,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