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语言仪式化的思考

2014-04-15冯以敏

新闻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仪式化新闻联播

冯以敏

【摘 要】央视《新闻联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主持人语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新闻联播》中的作用是什么,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本文从国家形象、语言形象以及语言文化形象的传播与维护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键词】主持人语言 仪式化 价值思考

央视《新闻联播》自1978年开播至今,经过30余年的变化与发展,它具有的宣传模式一直是省、市级电视台借鉴甚至照搬的标准样板,在全国电视媒体中已成为独具特色的“联播体”。“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①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在语言规范化问题上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种重要性就使得主持人语言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化已经上升成为了一种仪式化的表现。这种仪式化在《新闻联播》里的作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这是本文想要思考的问题。

一、主持人语言仪式化表征

1、仪式化的定义

有研究者认为,仪式是文化的核心和缩影,与人类生活具有同构性。“仪式化是指某种类型化的、重复的姿势和姿态。”②这里重在类型化和重复。《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语言就是这种类型化和重复,主持人每天播报新闻时所使用的语言都有一个框架,这样一个框架就是类型化的表现,而主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重复这样一种类型化。所以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就是这种播报模式的姿势和姿态。

2、主持人语言仪式化的特点

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主持人语言仪式化最重要的就是类型化和重复性。所以仪式化的特点从两方面来谈,一是主持人语言的类型化,二是重复性。《新闻联播》的这种填空式的播报模式一直被广大观众所诟病,观众认为多年来《新闻联播》一直重复着国家领导人在各地调研、全国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国际局势紧张这样的内容,主持人的播报也一直遵循“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农历某月,今天的主要内容有”的模式。观众可能厌烦了这样的播报模式。但是,这样的类型化的播报是《新闻联播》发展多年的产物,这样一种既存的模式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正是这种类型化存在的必要性。正因为这样类型化的播报,《新闻联播》的“联播体”才能成为省、市级电视台借鉴甚至照搬的标准样板。再说重复性。重复性具体就体现在主持人播报新闻时重复类型化的播报模式。但是,正是因为这种重复性的类型化,《新闻联播》才能作为中国的形象面向全球,才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才能成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

二、主持人语言仪式化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日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被称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节目宗旨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新闻联播》所建构的国家形象是要依靠主持人语言来实现的,而主持人语言仪式化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1、《新闻联播》与国家形象

《新闻联播》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一直肩负着“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介绍各条战线的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宣传各地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创造先进经验,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等等”③的政治使命。在这些宣传的背后,《新闻联播》一直在建构着国家形象——于外的国际形象和于内的政府形象。《新闻联播》主要分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这样的編排既向受众传递了国家领导人的动向,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大事的报道以及国家政府的应对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政府形象;于外一方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情况,另外一方面针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也让全球看到中国对世界的关注。这样的编排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一个稳定求发展的国家,同时也在关注着世界的发展。

2、主持人语言与国家形象

作为《新闻联播》重要组成部分的主持人,其语言的规范化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从而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主持人坐在镜头前播报新闻,他们所代表的不再是个人,而是代表着国家形象,他们说什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说什么,所以主持人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建立的,主持人的语言是国内观众感受政府形象以及国外观众感受中国形象的最直接的体现。

三、主持人语言仪式化与语言形象

1、《新闻联播》与语言形象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出现了“汉语热”的现象。而《新闻联播》作为向世界传播普通话最有力的窗口,主持人的语言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的语言形象。世界在看、在听,听到了最标准的汉语,看到中国独有的语言形象。笔者在接触参加“汉语桥”的一些外国学生时针对语言形象的问题采访了一些学生。问及他们在家接触最多的汉语节目是什么,他们都回答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问及他们觉得《新闻联播》是否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一个有力条件,几乎被访者都认为是这样的,他们基本每天都会通过看《新闻联播》来学习汉语。虽然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针对的不是新闻内容本身,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联播》所建构的语言形象已经影响着世界。

2、主持人语言与语言形象

主持人播报新闻使用的是最标准的普通话,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播报新闻时采用固有的模板来进行播报,是为了减少在播报过程中产生错误,避免发音不标准的情况发生。所以,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不是单纯的不思进取,不知道创新,而是这种仪式化已经同语言形象分不开了。因此,要加强《新闻联播》对于语言形象的建构,只能从主持人语言抓起。所以我们不能总是认为主持人每天播报新闻就像填空一样的,针对这种情况就进行批判。作为中国最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难道那些新闻工作者们听不到观众的声音,不是,他们是在用这种观众认为的模式化创造着一种仪式化的价值感。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是一种手段,目的就在于建立最为规范的语言形象。

四、主持人语言仪式化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维护

《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语言是中国普通话在媒体上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中国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平台。世界在看《新闻联播》,同时也在看中国的文化。主持人的语言就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形式,而仪式化的传播是为了真正做到语言文化的传播。

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现

主持人语言仪式化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首先从主持人语言的发音来看,《新闻联播》对于主持人的要求是发音必须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是普通话的最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其实是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倡导的是均衡,而字正腔圆的发音要求就是这种均衡的表现。《新闻联播》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重复着字正腔圆,也重复着儒家的均衡思想。或许国外的观众无法解读出这种均衡,但是对于国内观众来说,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传承,是大家所能够解读出来的,也是大家应该认可的。随着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世界各地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孔子学校。在孔子学校学习,学的不只是汉语,学的还有中国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甚至更多的中国文化。而这种效果之所以能达到,少不了《新闻联播》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2、主持人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在电视时代的鼎盛时期,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电视的巨大影响力,电视创造了人类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奇迹,加速了人的社会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效果与示范性导向性。语言传播在电视传播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语言传播就是文化传播。因此,播音主持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构,播音主持的形态不可避免地反映了文化选择。电视主持人的文化傳播不是个体的私人行为,而是体现着媒体价值,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就是主持人这种文化传播作用的体现。这样的仪式化体现着媒体的价值,体现着人们的意识形态。这种仪式化是为文化传播服务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播报新闻而播报。主持人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承载者,主持人通过语言的仪式化把自己的文化传播作用发挥出来。

结语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在国家形象、语言形象以及语言文化的传播与维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不应该抓住《新闻联播》播报的模式化问题来进行批判。就如上文所阐释的,当一种模式具有了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后,这种模式化就有了新的高度,就具备了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张兵娟,《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传播文化学解读》[J].《现代传播》,2010(8)

②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J].《广西民族研究》,2003(3)

③杨伟光、李东生 主编:《〈新闻联播〉20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仪式化新闻联播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新闻联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面对的挑战与应对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狂欢建构、仪式化营销后的冷思考——以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的语言符号为例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对当下文化生态的思考(一)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新闻联播》的亲民性问题研究
论作为仪式化行为的春晚“农村外地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