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与辑的艺术

2014-04-15王海涛

新闻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换位思考责任心

王海涛

【摘 要】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文字编辑?面对这一问题,不同的新闻人,由于自身的特点及从业经历的迥异,可能会给出不尽相同的答案。尽管有不同,但共性却显而易见:在工作中,须深刻理解“编”与“辑”的内涵,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记者,假如我是读者……唯有如此,编辑的版面才会活泼生动,才能接地气,获得读者的认可。

【关键词】编辑 换位思考 责任心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场景:某一重大国际事件发生后,第二天,均在头版刊登了这一新闻的多份报纸摆在面前,相信,爱看时事新闻的读者首选的阅读对象可能是《环球时报》。于是,一个问题由此而生:读者的选择为什么不是其他?

比对一下,答案不言自明。就某一同质化重大国际新闻来说,《环球时报》的新闻在经过编辑的二次写作加工后,不仅有厚度,而且有深度;它给出的内容可能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还会传递出更多的信息——下一步可能会怎么样。

同一新闻,做出不同的“味道”,这就是编辑的艺术。仅有文字的收集、整理这种“编”肯定是不够的,编辑更要有“辑”的能力——内容的二度整合与写作。唯此,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字编辑。

一、编辑中“辑”更重要

当下,有些编辑认为,编稿就那么回事,无艺术和技巧可言。

编辑国际国内新闻时,把新华社、网络上的稿件删删改改,分成几部分、加个小标题综合到一块,篇幅较长就算有深度了。

而编本地新闻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编,根本不与记者沟通。编了一会才发现稿件有问题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编完了才发现前面该保留的东西给删掉了。

以上两种现象比较普遍,其实,究其根源就是错误地理解了“编辑”二字。

所谓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

而“编”字的含义是,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辑”字古同“缉”,连缀,协调驾车的众马。所以,仅从字面理解:“编”仅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辑”是一种协调驾驭,显得更为重要。

在国外,纸媒多为编采合一,由编辑指挥记者,所以,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编辑”,而是要承担前期选题、采访指挥等工作。以美国日报编辑部为例:就编辑部而言,美国的日报严格实行总编辑负责制下的主编(编辑)责任制。由主编编辑决定记者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并对其工作质量和勤勉程度予以评价。

从国内现实情况来说,“辑”也理应放在显位。

如今纸媒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电视媒体的竞争、网络的冲击让平面媒体处于尴尬境地,而微博的登台,更使这种困境雪上加霜。

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当下,某地发生一件事以后,最快的消息源多为微博,其次是网络和电视;而速度最慢的当是纸媒——第二天才能见报。而突破这种同质化竞争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新闻做得有深度、有思想,这也恰恰是纸媒的优势——其他媒体在短时间内只能“短平快”。

这种深度,也就需要对新闻进行再次写作与整合,而整合的重任最后肯定落在编辑身上。

二、编辑怎样“编”与“辑”

编辑这两个字,如果仅仅看做一个名词,它就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已,只要简单的“编”就可以;而当你把它理解为动词,则包含着更多的责任在其中,需要我们用心去“辑”。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字编辑,如何处理好“编”与“辑”的关系,翻开不同的新闻学教材,会找到不同的答案。其实,无论何种经验和理论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每一位编辑;在实际工作中,不管你在哪一个岗位上从事编辑工作,有两点不可或缺:换位思考和责任心。

换位思考,就要常常自我提醒,假如我是读者,我还想阅读到哪些内容;假如我是记者就会理解到这一点,采写这个新闻报道记者某某某已经尽力了。

作为一名编辑,有了一份责任心,就会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使自己编辑过的稿件让读者看明白,感兴趣。

1、心中装着读者

面对纷繁叠出的报纸,读者总是最先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报纸去阅读。编辑如何使自己编辑的版面赢得读者,成为他们接受传播的第一选择,这是每一位编辑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报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读者需要它。伊拉克战争,冰岛火山爆发,这些当然都是重大新闻;但是读者上班、上学的公交车变更路线,居住的小区停电、停水、物价上涨等,对他们来说是真正的头等大事,是实实在在的需要。

如果编辑心中装着读者的需要,在处理稿件时,就会格外用心:在编辑重大国际国内新闻过程中,将会力求告诉读者,为什么会这样,将会怎么样;在编辑有关经济、民生新闻时,将把读者陌生的东西解读清楚,例如什么是CPI、PPI,什么是输入性通货膨胀等等;在城市新开通公交路线时,在版面上可能出现一条新公交路线图。

2、学会理性建议

写是基础,编是写的最高体现。记者在写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编排文章的思路,而编辑的职责则是将其思路为“我”所有,再按照“我”的思路重新加以编排。

但编辑不能胡乱地以“我”的意思加以编排,这就需要编辑尊重记者的劳动成果,在此基础之上锦上添花。

编辑在出版流程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勇于批判的第一位读者”。记者如果看到编辑的改改画画,甚至把自己精心写出的内容都删掉了,肯定会很生气,为此,编辑必须学会一样基本功夫:勤于沟通、理性建议。

在与记者沟通时,应该加上“似乎”、“你或许会想考虑”、“或许更好的做法是”之类的辅助用语,以免记者觉得编辑太霸道,自作主张。

当编辑认为某一个事实不准确时,可以这样说:“我查阅资料后感觉某个事实不太准确,如果重新核实一下,既尊重了读者,也可能避免差错;当然,你在第一现场,更了解情况,最后肯定要尊重你的意见。”

3、善于运用群众语言

记者端来“菜”,编辑进行“烹炒”,手法不同,做出的“菜”,有的色香味俱全,有的让人难以下咽。这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你编辑的版面,是被套话空话所占据,还是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你是否把政府的文件性话语转换成了群众语言。

穆青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

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就是要抛弃那些“假大空”,少一些自我欣赏式的“文采”,多一些人情关怀,编辑起的标题,所修改后的文章,要让群众看得明白、读得懂、愿意接受。

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最为关键的是,语言要直白,言简意赅,易于理解。比如在谈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看就明白;描述干群关系的“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更是朗朗上口。

4、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编辑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缺乏观察力,你永远只能是一个二流的编辑。所谓二流的编辑,就是领导说干什么事,你就只会干什么事,而没有主动和积极的工作能力。编辑的水平有多高,其实就在于自己的观察力有多强。观察力要求你必须是信息的“侦察员”,是信息的“整理者”。而这种观察力,来自于各种方式的学习。

学习,首先是学懂并深刻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針,这样,在编辑稿件时才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三贴近。而在当下,只有认真贯彻转作风、转学风、转文风的精神,才能使稿件在传达政府声音的同时,让读者读懂、易于接受。

同时,这种学习一定是多层次的,包括具体业务的学习,看书、向同事请教,如此,业务素质才会逐渐提高。

人们常说,记者应该是一个杂家,编辑也一样。这就需要编辑以敏锐的触觉,收集各种新闻及社会媒体导向,这种向社会学习,是每一位编辑必须具备的,且这种学习应该是终身的,否则,他(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更谈不上优秀了。□

(作者:辽宁日报出版二部主任)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换位思考责任心
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编辑工作
3-5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实验研究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伴侣责任心强,工作更出色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浅析换位思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化学课堂教法与学法优化同步探究
换位——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换位思考”可解决“政出多门”
做一个幸运的父亲(八)——责任心养成于逆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