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榆树害虫发生及研究现状

2014-04-15余本渊安榆林叶建仁

江苏林业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小蠹白榆传播媒介

张 培,吴 晶,余本渊,安榆林,叶建仁

(1.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 南京 211106;2.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 南京 210001;3.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我国榆树害虫发生及研究现状

张 培1,吴 晶1,余本渊1,安榆林2,叶建仁3

(1.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 南京 211106;2.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 南京 210001;3.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我国榆树害虫种类繁多,已报道并经确认的有35科200种以上,未经鉴定还有数十种。危害榆树的害虫有3大类:钻蛀类害虫有小蠹、天牛和木蠹蛾等;食叶类害虫有榆绿叶甲、榆黄足毒蛾和榆长翅卷蛾等;刺吸类害虫有红足壮异蝽、榆四脉绵蚜等。部分害虫危害较重,可使抗逆能力很强的榆树致死,某些榆树害虫不仅本身对榆树有较大危害,还与榆树病害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成为榆树病害传播媒介。

小蠹;钻蛀类;刺吸类;食叶类;研究现状

榆树因其生长迅速、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既耐寒冷、干旱、瘠薄,又耐盐碱,是植树造林的先锋树种、城市净化空气绿化树种、家具和木制品的用材树种、园林绿化景观树种,在北方更是植树造林和生态防护的当家树种。我国以榆树为寄主的害虫种类较多,经报道并确认的榆树害虫有35科200种以上,其他未经鉴定还有数十种[1]。

1 钻蛀类小蠹科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小蠹科害虫属鞘翅目,是林木重要害虫,在榆树上有广泛分布和危害。榆树上的小蠹还与一些病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2],研究表明一些小蠹能携传大量真菌[3],是榆树真菌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也将是榆枯萎病的潜在传播媒介。国外研究证实:欧洲榆小蠹(Scolytus multistriantus),美洲榆小蠹(Hylurgopinus rufipes)等是榆枯萎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1.1 脐腹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脐腹小蠹(Scolytus schevyrewi semnovi),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是韩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本土害虫。2005年,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等22个州发现了脐腹小蠹。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其中在北京、辽宁、新疆、河南、宁夏、山东危害较重。主要危害白榆(Ulmus punila)、春榆(U.davidiana var japonica)、黑榆(U.davidima Planch)、黄榆(U.macrocarpa)、美国榆(U.americana L.)、欧洲白榆(U.laevis Pall.)等。脐腹小蠹幼虫和成虫取食树木韧皮部,树木因有机物输送通道被切断而无法获得营养以至干枯死亡,危害较严重的地区榆树死亡率98%以上,形似火烧[4];刘永平研究发现脐腹小蠹外形、危害状及生活习性与欧洲榆小蠹颇为相似,2者均为小蠹亚属(Scolytus)下的种[5]。徐阳等从脐腹小蠹坑道内分离鉴定真菌18个属,其中幼虫坑道12个属、成虫羽化坑道10个属,平均分离率分别为98.84%,67.50%,其中茄腐镰刀菌为优势真菌[3],这证实脐腹小蠹能携传大量真菌,是病害的传播者。

脐腹小蠹生活史随纬度不同而变化。在河南安阳,以老熟幼虫为主要越冬虫态,3月中旬开始羽化,11月中旬结束,共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在宁夏盐池县1 a 2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5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上旬结束。在新疆北部2~3代,4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羽化结束[4]。

脐腹小蠹不仅是我国榆树上的重要害虫,分布广,危害重。从生活习性、生活史以及可携传多种真菌的特性分析,脐腹小蠹将是榆枯萎病的重要潜在传播媒介。

1.2 副脐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副脐小蠹(Scoltylus semnovi Spessivtseff),一般习惯性称为榆小蠹,分布在黑龙江、北京、陕西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在新疆等多地发现。主要危害白榆、春榆[中国经济昆虫志,(29)26]1 a 1代,每年4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6月初至7月中旬羽化,成虫进入活动盛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陕北榆林、绥德等地爆发由茎点霉菌引起的白榆干枯病导致榆树大面积死亡,调查发现副脐小蠹大量入侵寄主,木段皮层下布满榆小蠹坑道,在濒死木及死亡株上也见到榆小蠹入侵危害,健康白榆上未见有榆小蠹及危害状,说明该地白榆干枯病流行与副脐小蠹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疑为该病害的主要传播媒介[6]。副脐小蠹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是带虫苗木移植,带虫木材运输[7]。副脐小蠹也将是榆枯萎病潜在传播媒介。

1.3 多毛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多毛小蠹(Scoltylus seulensis Murayama)分布于东北3省、北京、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江苏及新疆等10多个省区,原苏联(滨海地区)、朝鲜也有分布。危害树种有杏、桃、李、榆、柠条等,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蛀干害虫[7]。在山东泰山1 a 1代,以幼虫越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做蛹室越冬,4月开始羽化,一直到8月中旬。小龄幼虫继续危害,老熟后化蛹,老熟幼虫在枝干内羽化,成虫羽化后在枝干内停留10 d以上,多在晚间由枝干坑道飞出,其寿命较短,约5 d[8]。多毛小蠹是弱寄生害虫,以成虫或幼虫在弱树皮下边材和韧皮部之间凿道取食韧皮部和形成层,切断树体输导组织,使养分输送中断而死亡。成虫飞翔能力弱,羽化后多就近危害,呈辐射状向周围扩散蔓延。成虫从羽化孔钻出,交尾后,雌虫在被害株上先垂直蛀孔,深度达到木质部,形成伤口[9],这将为病害侵入创造极佳条件。因此,多毛小蠹也可能是榆枯萎病潜在传播媒介。

1.4 榆树上其他小蠹种类及分布

中国经济昆虫志[10]上还记载了多种危害榆树的小蠹,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现分述如下:长脐小蠹(Scolytus parviclviger),寄主:黑榆;分布:山西。鳞腹小蠹(Scolytus squamosus),寄主:常绿榆;分布:云南。角胸小蠹(Scolytus butovitschi Stark),寄主:白榆;分布:北京、陕西、俄罗斯远东地区。微脐小蠹(Scolytus shikisani),寄主:白榆;分布:山西、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三刺小蠹(Scolytus esuriensBlandford),寄主:裂叶榆、春榆;分布:黑龙江、吉林、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指瘤小蠹(Scolytus jacobsoniSpessivtseff),寄主:春榆;分布:黑龙江、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小小蠹(Scolytus confusesEggers),寄主:白榆、春榆;分布:黑龙江、北京、陕西、俄罗斯远东地区。上述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程度还缺乏相关报道,是否为病害传播媒介,或是榆枯萎病潜在传播媒介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2 其他钻蛀类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目前公开报道的榆树钻蛀类害虫除小蠹科外还有4科,近20种。这些钻蛀类害虫对榆树危害方式有所不相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些是危害的首要原因,如榆树木蠹蛾(Holcocerussp.)[11],在宁夏2~3 d 1代,幼虫孵化后,先在韧皮部危害,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轻者使树势衰弱、风折,严重可直接造成榆树枯死。在宁夏盐池县榆举肢透翅蛾(Heliodinesesina ulmi)也是危害榆树干部的一种钻蛀性害虫,虽不能直接致树于死亡,但由于它的危害,常导致树势衰弱[12],引起其他次期性钻蛀类害虫如小蠹虫、吉丁虫等的侵入危害。

有些榆树害虫为次期性害虫,不是造成榆树死亡的首要原因,但能加速榆树的死亡,或推动危害大面积发生。如:在白榆上,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atsch.)]和小蠹虫受招引,加剧榆树受害、加速榆树死亡,后又推动红足壮异蜻转移危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而推动榆树死亡面积迅速扩大[14]。

还有一些害虫不仅自身对榆树造成危害,而且还与榆树病害传播有密切关系,是榆树病害的传播媒介,除副脐小蠹与白榆干枯病虫有着密切关系外,解彩霞等还发现榆树溃疡病的入侵病斑处有榆跳象甲危害伤口,说明榆跳象甲(Rhymchaenus alniLinnaeus)与榆树溃疡病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15]。至于榆跳象甲是否为榆树溃疡病的传播媒介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目前文献资料报道的榆树钻蛀类害虫还有:天牛科: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Palles)]、槐黑星天牛[Clytobius davidis(Fairmaire)]、四点橡天牛[Mesosa myops(Dalman)]、筒天牛(Oborea sp.)[16]、黑点粉天牛(Olenecamptus clarusPascoe)、家茸天牛[Trichoferus campestris(Fald.)]、中黑筒天牛(O.berainclusaPscoe)[8];象甲科:枣飞象(Scythropus yasumatsuiKono.et Morimoto)、蜂啄象[Stelorrhinoides freyi(Chevrolat)]、大灰象[Sympiezomias velatus(Chevrolat)];木蠹蛾科: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L.);透翅蛾科:榆举肢透翅蛾(Heliodinesesina ulmi)[1]。

3 榆树刺吸类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刺吸类的害虫主要有蝽类、蚜虫类和蚧壳虫类,这些害虫本身不会造成榆树的死亡,但由于刺吸类害虫的危害,会造成树势衰弱,引来次期性害虫,导致榆树枯死;此外,由于刺吸类害虫危害,造成伤口,会造成一些病菌侵入,引起榆树病害发生。如红足壮异蝽危害榆树后,由于枝条受害造成伤口极易引起病原菌侵入和传播,且病斑形成较快而密集感染,能加重白榆干枯病的流行和扩展;与此同时,红足壮异蝽危害,削弱树势后招引光肩星天牛和小蠹虫加剧榆树受害[6]。

榆树刺吸害虫危害后,会在枝叶上形成虫瘿,生长受影响、树势衷弱和枝叶扭曲畸形。榆四脉绵蚜(Tetraneura akimire)广泛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辽宁、山东、河南、河北、湖北、云南、黑龙江、新疆、台湾等省市(自治区),近年来在苏州等地危害十分猖獗。1 a发生10代多,使叶面扭曲畸形,严重影响生长和景观效应[17]。另外,削弱树势还有红足壮异蝽(Urochela quadrinotataReuter),属半翅目,异蝽科,异蝽亚科,壮异蝽属。主要寄主植物为榆、梨。成虫和若虫均可危害,尤其对榆树幼树和梨树幼果危害较重。其危害部位主要为叶芽、嫩叶、花芽、嫩枝以及果实。若虫危害有群聚危害的习性,成虫以分散活动危害,偶然也有群聚的现象。危害时先以触角触探然后将口针刺入叶、果实等部位的组织内,吮吸汁液,被害部位如为叶片则1~2 d呈现黄褐色的斑点,轻则部分叶面变黄,重则逐渐枯黄,甚至形成小枝枯死的现象。梨果实受害轻时表面出现褐色小斑,严重时如为幼果受害则表面逐渐硬化形成畸形的疙瘩梨,因而不能食用。榆树幼树如果受害严重且发生数量大,则也可造成全株死亡的结果[13]。

目前报道的榆树刺吸类害虫主要有10科,10余种。分别是瘿绵蚜科:榆梨绵蚜(Eriosoma lanuginosum)、榆四脉绵蚜;异蝽科:红足壮异蝽(U.quadrinotataReuter)[13];蝽科:麻皮蝽[Erthesina fullo(Thunberg)]、茶翅蝽[Halyonorpha picus(Fabricius)]、珠蝽[Rubiconia intermedia(Wolff)]、红足真蝽(Pentatoma rufipesLinnaeus);盾蝽科:金绿宽盾蝽(Poecilocoris lewisiDistant);蚜科:榆中华毛蚜(Sinochaitophorus maoiTak.)、榆长翅斑蚜(Tinocallis saltansNet);绵蚧科: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Kuwana)];盾蚧科:榆牡蛎蚧(Lepidosaphes ulmiLinnaeus)、犁笠圆盾蚧(Quadrasipidiotus pernicious);叶蝉科: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蜡蝉科: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White);蝉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Fab.)]。[1,23]

4 榆树食叶类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榆树上的食叶害虫种类较多,普遍以成虫或幼虫取食榆树新芽或树叶,造成生长不良、树势减弱、甚至是吃光树叶、造成榆树干枯等症状,更有甚者会因此引来次期性害虫,造成次生灾害,以至整株枯死或成片死亡。其中以榆毒蛾(又名榆黄足毒蛾)[Ivela ochropoda(Eversmann)]、榆蓝叶甲(又名榆蓝金花虫P.aenescens)、榆白长翅卷蛾(Acleris alnivora)等危害较大。王景胜等报道东港市榆树食叶害虫有34种,1999年突然暴发成灾,大多数行道树叶片被食光,危害严重的有木僚尺蛾(Culcula panterinaria)、榆蓝叶甲、榆毒蛾、榆白长翅卷蛾等[15]。谢孝熹报道榆斑蛾(Illiberis ulmivoraGraeser)在兰州造成较大危害,由于其食性单一,仅取食榆树叶片,榆树几乎吃光,影响当年生长量和长势,还影响翌年的生长、开花和结实[18]。榆紫金花虫(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在黑龙江等地造成危害[19];榆蓝金花虫(榆蓝叶甲)在山西定襄等地造成危害[20];天水榆童锤角叶蜂(Agenocimbex elminaLiu et Wu)在甘肃天水一带危害白榆、灰榆、钻天榆等[21]。据报道榆树食叶害虫近20个科,150种以上。常见的有:鞘翅目叶甲科的榆绿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Fairm)、榆黄叶甲(P.maculicollisFairm)、袋蛾科的大袋蛾(Cryptothella variegateSnellen)、褐袋蛾(Mahasena colonaSonan),卷蛾科的榆黄长翅卷蛾、榆叶小卷蛾[Epinotia(panoplia)commodesfana],尺蛾科的木僚尺蛾(Culcula panterinaria),斑蛾科的榆斑蛾,毒蛾科的榆黄足毒蛾,舟蛾科的榆白边舟蛾(Nericoides davidiOberthur)、榆掌舟蛾(Phalera fuscescensButler),天蛾科的榆绿天蛾(Callambulyx tartarinoviiBremer et Grey),凤蛾科的榆凤蛾(Epicopeia menciaMoore),枯叶蛾科的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Motschosky),夜蛾科的榆剑蛾(Acronycta herculesFelder)、桃剑纹夜蛾(A.incretaButler),瘤蛾科的苹米瘤蛾[Mimerastria mandschuriana(Oberthur)],蛱蝶科的榆黄黑蛱蝶(Nymphalis xanthomelasL.)等[22]。

5 结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口岸上就截获榆枯萎病传播媒介昆虫——欧洲大榆小蠹等,近年也不断截获榆枯萎病传播媒介。但目前在我国榆树上严重危害都是本土害虫,国外害虫或榆枯萎病传媒昆虫在国内榆树还没有分布和危害的报道。总之,目前我国榆树上害虫种类繁多,危害方式各异,部分还造成重大危害,严重削弱树势,甚至是成片死亡;钻蛀类小蠹虫不仅本身造成严重危害,还大量携传真菌,成病害传播媒介,将是榆枯萎病重要潜在传播媒介。因此,不仅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本土害虫对榆树的危害,还要对国外榆树害虫,尤其是榆枯萎病传媒昆虫的入侵保持高度警惕和关注,未雨绸缪,防范未然。

[1] 张执中,李后魂,吴智慧,等.北京市榆树害虫初步研究[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3):36-39.

[2] 刘惠珍.我国榆树死亡原因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1988(4):405-412.

[3] 徐 阳,朱晓梅,刘雪峰.榆树脐腹小蠹坑道真菌研究[J].森林工程,2013,29(4):35-38.

[4] 范丽华,张金桐,李月华,等.脐腹小蠹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3):657-663.

[5] 刘永平.欧洲榆小蠹与脐腹小蠹的区别[J].植物检疫参考资料,1980(4):11-12.

[6] 屈秋耘,贾艳梅,郭中华,等.陕北榆树大量死亡原因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0(2):60-65.

[7] 贾增波,邹天福,蔺创业,等.多毛小蠹虫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3(10):18-20.

[8] 朱承关,曲爱军,路丛山,等.多毛小蠹虫形态和生物学观察[J].落叶果树,1997(增刊):30-31.

[9] 王树杞,敖贤斌,于丽辰,等.多毛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中国果树,1998(2):11-13.

[10]殷蕙芬,黄复生,李兆麟.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小蠹科[M].1984(29):21-41.

[11]高同义,孙 普,郎杏茹.榆树木蠹蛾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8(5):19-20.

[12]胡忠朗,杨鹏辉,王兆玺,等.榆举肢透翅蛾生物学习性初步观察[J].陕西林业科技,1989(1):37-40.

[13]李长安.红足壮异蝽的生物学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3(2):214-216.

[14]孟常孝,徐守珍,吴建功,等.白榆死亡原因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86(3):33-34.

[15]解彩霞,王淑青.榆树溃疡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0(10):1-5.

[16]王筱宁,史玉梅,刘芬红,等.中黑筒天牛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山东林业科技,2003(2):14.

[17]吴雪芬,潘文明,尤伟忠.榆四脉绵蚜在榆树上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J].当代生态农业,2005(1):121-122.

[18]谢孝熹.榆斑蛾的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4(2):26-31.

[19]王松玲.榆紫金花虫越冬成虫春季防治试验[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1):134.

[20]郭俊卿.榆兰金花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山西林业科技,2001(1):43-44.

[21]武星煜,高 嵩,陈端生,等.天水榆童锤角叶蜂初步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4):50-51.

[22]范钟玖.榆黄黑蛱蝶药剂防治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01(1):11,18.

[23]王景胜,梁宏斌,王丽华,等.东港地区榆树病虫害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0(2):23-24.

S792.19;S763

A

10.3969/j.issn.1001-7380.2014.01.013

1001-7380(2014)01-0046-04

2013-12-01;

2013-12-08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研项目(2010KJ09);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张 培(1972-),男,四川宜宾人,副研究员,博士生,从事有害生物检验检疫工作。

猜你喜欢

小蠹白榆传播媒介
红胸郭公虫对光臀八齿小蠹的捕食研究
中国齿小蠹属昆虫的鉴定*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云南省切梢小蠹属发生、危害及其防治研究概况
白榆新品种
我国榆树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岁岁花朝与旧暮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固原市原州区白榆荒山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