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女科要旨·调经篇》学术思想探析
2014-04-15池孟轩王新佩
池孟轩,王新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陈修园,清代着名医学家,学识渊博,所着丰富,对中医妇科有着深入的研究,《女科要旨》是其晚年重要着作,他总结前人与自己的临床心得与观点,以问答方式设28问,载74方,在调经,种子,胎前,产后,杂病,外科6个方面进行论述,全书分为4卷,约5万余字。《女科要旨·调经篇》全篇以问答的方式阐述月经病的缘由、调理、治法,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妇科医家的论点,将陈修园的妇科理论思想整理发扬,全篇分为7问,简单归纳为:1)月经的运行作用;2)月经不调的原因;3)调经之法;4)相关方药(古今方19首);5)古方用药批判。字数虽不多,但却精简干练,切合实用。
1 月经不调的原因
1.1 月经不调,首重脾胃 《女科要旨·调经篇》开篇首先提出,女子以血为主,气血在血海储存,由女子胞主持,女子胞位置在膀胱之外,是膀胱之室,而男女皆有血海,男子血海不断流动,无积累,故不会溢满出来,而是随阳气一日一举,女子血海,会积累,因此会溢满出来,随着月亮盈亏而下,一月一下,因为准时一月一到,不失其期,故又称月信。月经的有无、多少、迟速及一切治疗原委都包含在“信”字内,古人将月经称之为“月信”的含意有2层,一是在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字,为五行之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皆属于信,说明了脾胃对于月经的重要;二是信有准时而下,不延其期的含意,代表着经期每月准时守信而至。
调经方面,陈修园认为调经首先重视脾胃[1],他认为虽然说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皆为血海,为月信之原,但主要的还是脾胃,因为血生于水谷精气,脾胃调和,则血自然生。脾胃若不合,则产生不调,无法顺利运化水谷精微,不能顺利生血,陈修园认为脾胃不调则为阴阳不调,而脾者,太阴之湿土也,若无阳明燥气调和,则寒湿胜,阴独胜,则常虚;胃者,阳明之燥土也,若无太阴湿气调和,则燥热胜,阳独胜,则常实,并用《内经》卑监、敦阜来比喻,《内经》云:“土太过则敦阜。阜者,高也;敦者,厚也;既高而又厚,则令除去,宜用平胃散加大黄、白芍药、枳实、桃仁之类”[2]。《内经》又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既下而又陷坑,则令培补,宜六君子汤加芎、归、芍及归脾汤之类,此言经水不调以虚实之分也”。重视脾胃一向是陈修园的中心思想,在调经的理论方法上,体现了他对脾胃的重视[3]。
1.2 妇人不调与室女不调起因不同 陈修园认为妇人月经不调,郁为主,他引用《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死不治”来说明。女子心中有郁闷之事,则难情志难以纾缓,容易气郁造成气机不畅,不畅则心气不开,郁之于心,心不能生血,血不能养脾,初始胃还能受纳食物,但脾因失养不能化物,脾胃相互影响,使胃渐渐不能受纳食物,造成不思饮食,食不下咽,水谷精微越来越少,无精微无以化气血,最后血脉枯竭,月事不能下,所以缘由在于心脾。在陈修园看来,女子月事不调,情志疾病是一大主要因素,因为心理因素而影响到了生理,影响了脾胃的运化而造成月经不调,女子因家务烦恼,胎产,乳子都有可能是月经不调的原因。除此之外,陈修园特别指出了室女如有月经不调,则其致病原因比起妇女更为严重。他认为,室女理应气血旺盛,不应该有阻塞,若出现经闭不行,有可能是血海干枯或是经脉逆转,他并举出了2则一虚一实的病例来说明。
朱紫坊黄姓之女,22岁,开始因闭经,进而食少,最后削瘦,期间服用了四神丸、八味地黄之类的药物,反而泄泻更加严重,由五更泻变为天亮数次,且便后带血,陈修园使用了《金匮要略》黄土汤,以赤石脂替换黄土,以干姜替换附子,每服加生鹿茸5钱,其意是先止其泄泻与便红,之后再调理经水,连续服用了8剂,虽然泄泻依旧,但经水通畅了,之后又服5剂,泄泻与便血皆止。最后使用六君子汤加干姜达成收功之效。
杨季登之女,经闭多年,平时发热,少食,体型削瘦且多汗。一般大夫见多汗,误认是虚,使用参术之类,造成气血越来越干涸。陈修园诊疗时,见到汗出如蒸笼气水,指出此病可治疗的原因,全在于有汗。凡是经血在内闭止,唯有透过皮毛间渗出,所以汗亦是血;假如无汗而血不流,则皮毛干槁而死。因此应该用极苦之药以收敛其血,使血入内而下通冲脉,如此一来则热退经行而血自然止,若是一味使用补药是无法有效果的。于是以龙荟丸日服3次。1个多月后,忽然感觉略有经血,且汗热稍为减轻。之后,减量日服1次。又1月,突然经血大至,淋漓5 d,而诸病全消。
此2则病例,主要目的提示,室女的造成月经不调的因素与一般妇女的因素不同,必须更为详细的辨证[4]。
2 调经须分清寒热虚实
在调经篇中陈修园引用了许叔微一段话,来说明古时医者对于调经之法的通病“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多,乍少,或前,或后,时发疼痛,医者一例呼为经病,不辨阴胜阳,阳胜阴,所以服药少效”。古时候一般医者对于调经往往不分阴阳寒热,所以效果不好,调经首先必先分清寒热虚实。
陈修园引用了《女科经纶》中萧慎斋与李氏、方氏的看法,来阐述辨证的观点。李氏认为:妇人月水循环,若兼潮热、腹痛,重则咳嗽、汗、呕、或泻,有潮热则血愈消耗,有汗、呕、咳则气往上行,泻则经偏于后,痛则积结于中,是以必先去病,而后可以滋血调经。就中潮热疼痛,尤为妇人常病。盖血滞积入骨髓,便为骨蒸;血滞积瘀,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血枯不能滋养百骸,则蒸热于内;血枯胞络火盛,或夹痰气、食积、寒冷、则为疼痛。凡此诸病,皆阻经候不调,必先去其病,而后可调经矣。陈修园认为李氏此言,对于症状治法说明十分详细,深合其意。
方氏认为:妇人经病,可分成,月候不调者,月候不通者,而在这两者中又可分为,兼疼痛者与兼发热者,共分为四种,不调又可分为趋前,后退,趋前为热,后退为虚,不通又可分,血枯、血滞,疼痛有常做痛者,经前后做痛者,时常与经前做痛为血积,经后做痛为血虚。发热有时常发热者,有经行发热者,时常为血虚有积,经行为血虚有热,因此在这四种之中又可再分为八种。陈修园认为,方氏分证可谓十分详细,在分证方面,详于李氏。
萧慎斋总结了李氏与方氏的观点认为,妇人有先病而致经不调者,有先经不调而后致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陈修园认为月事不调虽多是,乍多,乍少,或提前、延后或疼痛,但要先分清阴阳寒热虚实,分清致病先后顺序,找出病因治疗,不可用经病一概而论。
3 调经治疗方药
陈修园用药重视《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他认为唐以后,方药合法者甚少,不过是汇集药品,不可以名为方,而女科所用之方,更是简陋,大失《神农本草经》之旨,只有内经、本经、仲景书才有可用之方[5],这些话虽然有些批判过重,但却是陈修园尊崇经典观点的体现,陈修园对于调经的用药多以经方套用并针对症型来加减用药[6],月经先期多为火邪伤阴,使其不能制约阴血,加黄芩、黄连、知母、黄柏,清热滋阴;月经后期者或为外感寒邪,或为体虚运血无力者加干姜、桂枝、艾叶。实者加陈皮、枳实,理气消积;虚者加人参、白术,补气补血;大实而造成经闭者,加大黄、枳实、桃仁、牛膝,并可用抵挡汤,桃仁承气汤辅佐,通经通络;大虚而血枯者加人参、白术、鹿茸、牛膝外,更可加人参养荣汤,气血双补。经行而腹痛拒按者,加延胡索、木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行经期间腹痛者,加人参、白术、干姜,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经水不通逆行而吐血、衄血者,加牛膝、泽兰、韭汁、童便,逐瘀通经。腹中痞且饮食满闷,除地黄加枳实、半夏,开结化痞。色紫者,风也,为外邪初感,加荆芥、防风、白芷;黑者,热甚也,清热为主,加黄芩、黄连、牡丹皮、地骨皮;淡白者,有夹痰停水以混之,加人参、黄芪、陈皮、半夏;色如尘烟、水如屋漏水者,尘烟水混浊深黄趋黑,屋漏水混浊显黄,表明有痰湿,合二陈汤,在加防风、蓁艽、苍术;如豆汁者,豆汁混浊略有淡黄,与前者相比程度不同,加黄芩、黄连;带黄混浊者,痰湿也,或成块做片,血不变者,气滞也,加延胡索、枳实、陈皮,通气止痛。色变紫黑者,属热者多,属寒亦有,辨其症候。若患者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加桂枝、干姜、大枣之类,驱表散寒,活血通经,无汗加麻黄、细辛之类,开腠理,散浮热。陈修园认为,归脾汤、逍遥散,虽不及《内经》四乌骨一芦茹丸等方,但亦为女科常用之方,亦可用之[7]。
[1]戴月笙.试谈陈修园在妇科方面的成就[J].福建中医药,1985(6):42-44.
[2]陈国权.对陈修园《女科要旨》注重脾胃的探讨[J].福建中医药,1985(3):5-8.
[3]林慧光,芮立新.陈修园对脾胃学说的实践与发挥[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8):458-461.
[4]陈凤芝.陈修园与《南雅堂医案》校注拾萃[J].吉林中医药,2011,31(2):179-180.
[5]余国俊.陈修园《女科要旨》评述[J].四川中医,1985(6):2-3.
[6]郑伟达.谈陈修园治疗妇科病的特点[J]福建中医药,1988(1):9-10.
[7]李维林,刘维.再论仲景“存津液”思想[J].吉林中医药,2013,33(6):5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