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守方刍议
2014-04-15杨芸峰浦斌红张群张妤屠丽萍
★ 杨芸峰 浦斌红 张群 张妤 屠丽萍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30)
临床上诸多慢性疾病往往需要较长的疗程,医者针对病机守用相应的治法和方药,每每数日或数十日甚至数月不变,即使有变也出入不大,此即守方。守方是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慢性病大多由急性病、常见病渐变而来,因痼疴宿疾,已成深固之势,药而未能即效;或素体气血精液亏损,正虚邪入,邪正纠缠,欲求本而从整体调理,有时即使药证相符,近期也难以显效,应持以时日,守方不变。
对于守方,早在《伤寒论》中已有相关描述。如:12条桂枝汤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312条苦酒汤之“不差,更作三剂”等。此外,前人守方治疗的医案亦比比皆是。如:朱丹溪曾以二陈汤加减治疗虚损夹湿的胁痛患者,守方80剂而安;吴鞠通治一风水患者,在用越婢汤宣肺行水消肿后,继以调理脾胃方药143剂终愈;张景岳用归脾汤加减治某消渴不寐患者,守方300余剂后乃得痊愈。
表面上看,守方不变似乎轻而易举,其实不然。守方对于医者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在业务能力上,要求医者参透疾病的病机,辨证准确。《素同·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所属。”守方的关键是“方”要对证,临证时应认识疾病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病理特点,将疾病病机放在核心地位。而在服前方之后,虽然症状或增或减,但病因未除,证候未变,当继以前法。若首诊收效,复诊应辨析其证,不宜盲目的继续守方。殊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法不应证,不但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意外情况发生,此时如果再守方,就可能后患无穷。第二,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求医者有耐心,且敢于承担压力。一方面,缺乏临床经验的医者往往急于求成,见前剂未效,则胸无定见,失去耐心而改弦易辙;另一方面,病患往往求愈心切,医家若守方不变,而一时处方未见显效甚至症状加重,患者则失去信心,甚或怀疑医者水平,便要求易方甚或更换他医。即使医者先前胸有成竹,也常会在压力之下,迎合病家心理,另立处方,乱投寒热,滥施补泻,始终难以收效,最后归咎于病证疑难。清代陆以慨叹:“非信任之深,谁能耐久乎?吁!世之延医治病,往往求其速效,更易医者,杂投方药而病转增剧,盖比比然矣。”如此,不但会失去疗效,更会影响医者的专业信心,最终恶性循环。因此,对于慢性疾病的守方,医者必须具备卓识定见和刚毅的精神,且有长期施治的计划。
总而言之,急性病一般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所以相对少用守方。而慢性病常常病程较长、传变慢,守方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岳美中医案》中所言:慢性病的治疗,不但有方,还需要有守,朝寒暮热,忽攻又补,是治杂病所切忌的。笔者临床体会:大多慢性疾病,特别是中医辨证有湿、痰、瘀、虚的,一般短时难以实现整体痊愈,均应守方一段时间,直至病理因素消除为止。应特别注意的是,短期疗效不是治病的最高依据,关键还是把握疾病的病机,病机依然,守方即可。在此基础上,坚定信心,切忌见异思迁,朝热暮凉,临床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必要时需要沉己之气,大胆守方。同时,与病患明言其理,减少其顾虑,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医患共同合作,步步为营,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