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以后中医文献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机的认识

2014-04-15刘晓艳

吉林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痹证风湿性关节炎人民卫生出版社

吕 明,刘晓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率较高,病程长,致畸和致残率高,为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之一。[1]对其中医病机的研究有利于在临床上治病求本,审证求因,提高疗效。宋代以后中医文献对痹症中医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痹证的病机关键是邪正交争中的正虚与邪侵,正气亏虚为发病基础

宋·严用和《济生方·痹》中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2]

南宋·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中说:“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3]提出了湿热为导致痹证的主要因素。

明·方隅《医林绳墨·痹》中曰:“大率痹由气血虚弱,荣卫不能和通,致令三气乘于腠理之间。”[4]指出了痹证的发病多是由于气血不足、营卫失和而致。

明·秦景明《幼科全针》中说:“痹者,内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湿所中,盖肝主筋,通一身之血脉也。”[5]指出了痹证的发生和肝血不足有关。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其病因曰:“营气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皮毛宣疏,腠理不充,感冒雨冲寒,露卧当风,则寒邪袭之而成。”[6]

栗占国认为,明代医家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痹证》中强调培补脾土的重要性:“况痹者闭也,乃脉络涩而少宣通之机,气血凝而少流动之势,治法非投壮水益阴则补气生阳;非急于求肝肾,则拳拳于培补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摇也。倘泥于三气杂至,为必不可留之邪,而日从事于攻伐,则体实者安,而体虚者危矣。”提出了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浊内生是痹证的重要病机。[7]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中云:“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8]

蒋艺芬等认为,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了痹证和湿热侵袭有关,“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召恙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9]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中说:“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宣痹汤主之。”[10]指出了痹证湿热证型的病机是湿热蕴于经络。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痹证》中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11]

2 日久不愈,关节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通,可导致瘀血

金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中曰:“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12]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中又曰:“或由风毒攻注皮肤骨髓之间,痛无定处,午静夜剧,筋脉拘挛,屈伸不得,则必解结疏坚……。”[8]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痹证有瘀血”。又曰:“……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多不能活……用身痛逐瘀汤。”[13]指出了痹证可致瘀血病机和可用身痛逐瘀汤治疗。

3 痰瘀互结是痹证反复不愈和关节肿大变形的病理基础

《类证治裁·痹证》中曰:“久而不痊,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11]

清·张璐《张氏医通·痿痹门》中记载了痹证久不能愈,则可出现“肢节如槌”[14]状。

路志正等认为,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久病入络”说:“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15]

综上所述,宋代以后中医文献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机的论述多认为其病机关键是邪正交争中的正虚与邪侵,正气亏虚为发病基础,人体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后,日久不愈,关节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通,可导致瘀血。痰瘀互结是本病反复不愈和关节肿大变形的病理基础。

[1]刘晓艳,吕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机特点之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3):19.

[2]严用和.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87.

[3]徐江雁,许振国.张子和医学全书·儒门事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9-68.

[5]吴果超.幼科全针[M].上海:中医书局,1955:121.

[6]刘柏龄.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13.

[7]栗占国.风湿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2-53.

[8]田思胜.沈金鳌医学全书·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35.

[9]蒋艺芬,陈进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及证型浅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48.

[10]浙江中医学院.温病条辨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15.

[11]钱晓云.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288-295.

[12]田思胜,高巧林,刘建青.朱丹溪医学全书·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70.

[13]李天德,张学文.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

[14]张民庆,王兴华,刘华东.张璐医学全书·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85.

[15]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3-463.

猜你喜欢

痹证风湿性关节炎人民卫生出版社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