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探析
2014-04-15吴丁
吴 丁
(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169)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探析
吴 丁
(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169)
通过对学科馆员的定义、产生与发展的介绍,归纳新时期学科馆员的内涵,分析新时期学科馆员的工作特征,梳理新时期学科馆员需具备的能力,提出新时期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方法。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知识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产物,学科馆员的出现丰富、拓展了“图书馆馆员”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国高校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因现代社会的知识环境发生深刻变革而出现的“泛在图书馆”“大数据时代”等新的概念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图书馆应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服务理念,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一、学科馆员的内涵
(一)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及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以学科需求为导向,安排专人深入到用户的教学科研活动当中,主动提供专业的、针对性的服务。学科馆员是指具体从事学科服务工作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的,包括:学科馆员工作的职责和范围、计划和目标、规范和细则以及学科馆员的选聘、培训、考核与奖惩等环节的管理办法,是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必须遵守的办事依据和规范准则,是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制度保障[1]。
(二)学科馆员的定义
国外对学科馆员的称谓有:学科馆员 (Subject Librarians) 、学科联络馆员(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学科咨询馆员 (Subject Reference Librarians)、参考咨询馆员 (Reference Librarian)、学科信息专家 (Subject Specialist)等。国内高校普遍使用“学科馆员”的称谓,此外还有诸如:学科联络员、联络馆员、咨询馆员、学科联系人、院系对口服务联系人、对口咨询馆员、信息参考馆员、在线咨询员、采访馆员等称谓[2]。由于各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和基础条件存差异,学科服务工作在深度和广度、形式和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因此造成了上述称谓上的不一致。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鼓励图书馆专业人员同时掌握图书馆学和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3]”因此,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可定义为:具有较高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具备一门以上其他学科专业背景,被图书馆正式指定的为对口学科、专业或部门提供针对性信息情报服务的图书馆专门人才。
(三)学科馆员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最早的“学科馆员”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的大学图书馆中就有精通神学、文学、法学的图书馆员[4]。在二战期间,美国出现了为专项课题或项目提供文献资料保障的“参考馆员”。随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些高校“分馆制”的推行和60年代英国地区性学院大量升格为大学,美英两国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4]。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推行了学科馆员制度,之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8—2002年的探索起步阶段、2003—2005年的试点推广阶段、2006年至今的发展升级阶段。历经十余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数量增长迅速,学科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学科馆员开展的学科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四)学科馆员内涵的延伸
近年来,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为代表的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机构设置上多使用“学科服务组(部)”的提法,而不再使用以往的“学科馆员组(部)”。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柯平教授认为:“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淡化学科馆员的身份,强化学科服务的职责,这也给学科馆员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科馆员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岗位,还是一种服务。[2]”
二、新时期学科馆员工作的特征
在我国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十多年的时间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将图书馆带入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新时代,人们创造知识、储存知识、传播知识、使用知识的方式方法也随之产生深刻的变革,相对于传统的学科服务工作,新时期的学科服务工作有以下特征:
(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一直以来,图书馆是高校师生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是围绕馆藏文献资源开展的。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和开放式存取运动大大改善了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人们可以从图书馆以外的多种渠道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渐渐失去了对用户的吸引力。因此,学科馆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不再是被动地按用户的需求查找、传递文献和信息,而是善于发现和激发用户的知识需求。只有紧密关注读者的需求,才能把握住学科服务的正确方向[5]。
(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传统的学科服务以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文献为工作目标,学科馆员仅扮演了文献资料的发现者、传递者的角色,而不用过多关心所提供的文献资料是否有助于解决用户问题。新时期的高校学科馆员需提高与学校教学、科研部门的关联程度,扮演科研项目和课堂教学的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深入一线开展服务工作,将学科服务嵌入到实验室、课堂、网络空间当中,参与用户问题的解决过程,为用户提供嵌入式的服务,并注重服务的实际效果,将解决用户的问题作为服务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以知识服务为内容
新时期学科服务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的系统集成,也是知识的价值转移过程。学科馆员在主动了解用户的需求情况之后,利用专业领域的知识分析用户问题,利用信息情报知识规划信息、情报的收集工作,通过梳理收集到的信息情报,加工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知识集合,系统性地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科馆员围绕用户需求,始终将“知识”作为工作对象,通过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
三、学科馆员的能力要求
(一)专业知识背景
学科馆员具备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其从事该领域学科服务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以用户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科馆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知识收集和对最新专业动态的持续跟踪,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优秀的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甚至已达到了该领域的专家水平。
(二)信息情报能力
良好的信息情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科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是学科服务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学科馆员需具备由文献资料、专利信息、政策法规、科技动态、市场行情等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的能力,熟悉Dialog联机检索等多种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的使用,掌握分类法、主题法、词表法等检索方法,制订合理的检索策略。还要具备对信息的甄别、分析、加工的能力,使之形成能满足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6]。
(三)“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学科馆员要做教学科研活动中的“有心人”,做好对灰色文献、隐性知识的收集、整理、揭示、利用工作。教学科研活动除了在最终成果中体现的数据以外,大量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图片、图形、记录、报告、文稿等科研数据被闲置或丢弃。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这些数据做好全过程的保存与管理工作,结合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分析,可以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长效的、有力的支持。高校学科馆员应在工作中摸索形成出一套对“大数据”管理、利用的新方法,在大数据时代提升对E-science、E-scholarship等新的科研方式的支持力度[7]。
(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当前,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学科馆员的服务过程伴随着知识价值的流转,因此学科馆员需要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
(五)计算机操作技能
学科馆员应当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充分借助统计软件和可视化信息分析软件等先进工具来辅助工作的开展,借助QQ、微信等便捷的网络通信工具与服务对象保持畅通的联系,借助网络自媒体空间、微博等平台发布研究成果,促进知识的交流。
(六)其他辅助能力
学科馆员还需具备的其他能力有:快速学习能力,确保在接到服务任务时能快速进入状态,迅速展开学科服务工作;外语能力,确保能顺利研读外文资料,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沟通能力,能与服务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以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
四、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须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合理筹划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既要充分满足教学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也要避免脱离实际盲目建设的形式主义的倾向;注重学科服务队伍素质的提升和服务经验的积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断改进学科服务水平。
(一)学科馆员队伍的组建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要构成模式有三种:一是“学科馆员+图情教授”的构成模式,由图书馆邀请院系的专家学者担任学科专业方面的兼职咨询顾问,和图书馆的专职学科馆员一起共同开展学科服务工作;二是图书馆设立专职的学科馆员;三是由图书馆其他岗位的馆员兼职担任学科馆员[8]。
(二)学科馆员的学习与培训
学科服务工作需要学科馆员始终保持知识结构的新颖性,既要掌握最新的信息情报专业技术知识,也要持续跟踪所服务的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动态。因此要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为学习型组织,学科馆员要将学习内化为职业习惯,从文献资料中、与同行的交流中以及工作实践中学习。图书馆不但要将学科馆员定期派往图情专业的培训班学习,也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科馆员参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
(三)学科馆员工作的评价体系
评价学科服务工作旨在促进学科馆员的提高与成长,提升其学科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科学的服务评价体系应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同级间的相互评价和来自于服务对象的评价,即馆领导或部门主任对学科馆员的评价、其他学科馆员或馆员的评价和用户对于学科馆员的评价。通过对服务工作的跟踪与反馈,从学科馆员所提供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及用户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9]。
新时期高校的学科服务工作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图书馆在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客观规律,更要立足于校情、馆情,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建设一支切实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求的学科馆员队伍。
[1] 苏靖靖.高校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及其评价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2] 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上[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3-10
[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2-4
[4] 刘学军.基于知识服务的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5]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
[6] 苏炼,曾永松,汪莉莉,等.论医学类查新站查新员的信息素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3):106-108
[7]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EB/OL].(2013-11-06)[2014-07-21].http://162.105.140.111/tjpg/201311060956
[8] 钱莉.图书馆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定位与服务模式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1(1):32-34
[9] 李金芳,钟文娟,熊丽,等.人力资源战略视野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3(6):160-164
声明
本刊已许可相关合作单位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相关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本刊编辑部
AnalysisontheWorkofSubjectLibrariansinUniversityLibrariesduringtheNewPeriod
WU D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First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work requirements of subject librarians in the new period. By introducing awareness and definition of the work on the subject libraria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the paper sums up its connotation in the new era, analyzes the work features, sorts out the required capabilities to do the work,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on methods to build a team of subject librarians in the new period.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librarians; knowledge service
2014-08-09
吴丁(1980-),男,江苏南京人,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研究。
G25
A
1673-131X(2014)03-0079-04
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