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2014-09-04

关键词:外部性生产性城市化

高 永 祥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高 永 祥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集聚过程中所形成的集聚效应,重点探讨了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无论整体考察还是基于发展阶段差异下的分区域考察,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形成的专业化服务环境,明显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产业多样化外部性则导致了城市化不经济的出现,并因此阻碍城市化的发展;地方竞争外部性也表现出对城市化发展较为不利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功能的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城市化;面板分析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分支,生产性服务业除了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生产效率高、增长速度快等特点外,同样也具有特殊的空间布局形式——集聚。而从既有理论和实证研究不难看出,其绝大多数关注的都是制造业部门的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就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服务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问题研究而言,为数不多。Scott是较早予以关注并提出“服务业集群”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服务业集聚”指服务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以及政府等参与角色主体,为追求企业间业务交流、合作的互补性和便利性以及高度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围绕某些产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网络组织结构[1]。

与制造业部门的空间集聚一样,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发展也带来了显著的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Aslesen和Isaksen通过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都市区大量集聚已成为城市的一种典型特征,诸如以金融服务集聚著称的英国伦敦、以多媒体服务集聚著称的美国加州等[2]。这些典型发展事实表明,服务业在大都市区的集聚,不仅增强了该都市的发展活力,也使其影响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体现。本研究重点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以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理论探讨方面,克里斯塔勒早期的研究就已经明确指出,商品和服务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交互影响和共同集聚是城市形成的最初原因。而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方面,服务业集聚将发挥更长远的推动作用。其研究进一步认为,有三方面原因值得关注:首先,服务业集聚通过提升自身规模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其次,服务业集聚通过提升服务产业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再者,服务业集聚提升了城市区域发展的内在创新力和品牌优势等[3]。与克里斯塔勒观点类似,赛迪顾问更侧重区域产业发展,其研究报告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这一方面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对集群内企业成本节约要求的更好适应性,如完善城市区域空间内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条件;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嵌入产业发展过程,不断为集群产业链提升提供相应服务,包括有利于产业创新中的知识扩散[4]。国内学者夏晴在探讨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动力机制时也指出,服务集聚不仅有利于域内服务企业规模经济的发挥,更能显著提升制造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对城市经济发展更全面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在城市空间集聚还有助于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以及推动需求关联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产生与技术外溢[5]。韩峰等基于中国2003—2011 年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突出强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空间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城市经济增长[6]。赵红云的研究则认为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化发展存在四方面作用机制:服务业集聚带来人口的城镇化;服务业集聚改变城市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服务业集聚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服务业集聚能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7]。

二、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通过对上述相关理论和观点的评述,虽然可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在集聚过程中所形成的集聚经济及其作用表现,但就“集聚经济”本身而言,依然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如何对其做出相对有效的衡量,一直是个问题。查阅国内外既有文献,对集聚经济的考察大多侧重以下三个方面,即地方竞争经济、专业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也称之为地方竞争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和城市化外部性。

实证方面,结合具体研究对象和目的,建立如下基本模型:

lnurbanit=a0+a1aggit+a2lnZit+εit

其中,ln为自然对数符号,a0为常数项,Z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误差,下标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

对城市化水平(urban)的测度,选取各省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来表示。

重点关注的三种外部经济中,地方竞争外部性(agg_comp)用相对量来衡量,即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区工业企业可以获得的生产性服务,表示如下:

agg_compit=(lpsit/fmit)/(Lpsit/Fmit)

其中,fmit和Fmit分别为地区i和全国工业企业数量,lpsit和Lpsit分别为地区i和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地方化竞争指数大于1,意味着一个地区的地方竞争外部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专业化外部性(agg_spec)的衡量采用区位商,表示如下:

agg_specit=(lpsit/lsit)/(Lpsit/Lsit)

其中,lpsit和Lpsit分别为地区i和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lsit和Lsit分别为地区i和全国服务业总的从业人员数量。同样,专业化指数其相应区位商如果大于1,则表示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外部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区产业多样化外部性(城市化外部性,agg-multi)的衡量则采用郝芬达尔—郝希曼指数表示:

其中,psikt表示地区i在t年细分行业k就业人数占所有其它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比重。该值越小,意味着地区产业结构多样化特点越明显;反之,则单一性特点更突出。从市场集中情况视角来看,该指标值越大,则表示行业市场集中度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参考Singelmann等的部门分类法[8],主要以我国2003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为标准,对生产性服务业加以划分和统计。具体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六个部门。学者高传胜和李善同类似研究,以“中间使用率”和“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平均值为标准,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划定的生产性服务业内容与此基本一致[9]。

关于控制变量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方面:市场规模(按照分工理论,经济规模将决定分工专业化水平,进而决定地区城市化进程),这里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98年=100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消胀)作为考察变量,用market表示;制度因素,这里用地方财政支出所占比重表示,记为policy;科教水平,用每万人中的高校学生数表示,记为tech;经济开放度,用进出口商品总值所占比重衡量,记为open;基础设施条件,以每万平方公里内的公路里程表示,记为infra;工业集聚水平,采用各地区工业企业占全国企业比重数表示,记为agglo;地区市场一体化,记为integ。参考陆铭和陈钊的研究处理方法,根据“一价原理”,采用能较好反映所有商品价格变化情况的商品销售价格指数构造市场一体化指标[10]。

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9—2013年)和国研网数据库。对数化处理后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三、实证结果与解释

(一)总体考察结果和解释

据表2可知,地方竞争外部性(agg_comp)所体现的市场集中度影响在1%水平显著为负,专业化外部性(agg_spec)影响则在1%水平显著为正,相应边际影响也最突出。这表明,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相同产业在区域内集聚所形成的专业化服务环境,对城市化发展起到了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多样化外部性(agg_multi)最终在1%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边际影响也为负,表明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不同细分行业集聚所形成的产业多样化外部性,实际上也导致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经济现象的出现,并由此阻碍了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表1 部分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我国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服务经济发展制度环境来看,有两大特点值得关注。其一,我国一直以来对服务业领域的管制程度相对比较高,开放程度较低,服务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本质上表现出不鼓励竞争的特点,如:我国银行和保险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并不是市场最终竞争的结果,而是长期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造成的,其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两个市场都存在企业效率低下、治理结构不完善、运营机制落后、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从而导致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长期滞后。其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显著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进而提升了不同地区的分工合作水平,但由于仍受财政分权和现存行政体制下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影响,不同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复建设现象仍屡禁不止,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也意味着,我国本土市场分工合作水平仍停留在区域层面,分工基础上的国内城市体系必然也相应地缺乏真正的经济一体性。

我国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上述区域化特点,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使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狭小,生存空间有限;二是受政府条块分割影响,一些本应服务于全国市场且高度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最终却是在几个区域中心城市各自集聚,由此导致生产性服务质量下降和发展绩效始终不高。最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进一步也导致了其在不同地区集聚过程中所形成的集聚效应,特别是竞争外部性和多样化外部性,明显表现出对城市化发展的不利影响。

表2 集聚效应对城市化发展的总体影响分析

注:*、 **、 ***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显著;括号中数值为Z统计量。

(二)发展阶段差异下的比较

地方竞争外部性(agg_comp)对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显著的不利影响(表3)。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大城市通常人才集聚、分工层次多、经济关系迂回复杂,从而能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场所。特别是从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布局来看,专业化程度最强、等级最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往往会集聚于类似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等这些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型城市;而一般性生产性服务业则会集聚于区域性中心城市。这表明在城市体系内,城市等级越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就会变得越强,知识技术密集的程度也会越大;而城市等级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则倾向于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程度也会相应降低。显然,相比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只有在更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有序时,更高等级的生产性服务业才有可能在一个城市集聚发展,由此,其竞争外部性也才能够表现出来,进而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表3 发展阶段差异下集聚效应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的比较

注:*、 **、 ***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显著;括号中数值为Z统计量。

从表3的对比结果来看,对国内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地区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可能更多表现为发展的无序性,市场竞争也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由此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竞争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相比较而言,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区规范化市场经济特点正在逐渐显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过程中的竞争外部性也更明晰,有序竞争也更多朝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继续演进。

专业化外部性(agg_spec)对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明显的推动作用。相对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区而言,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经济结构仍表现出较明显的工业化主导特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不是很高,由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表现出的地区专业化外部性边际影响作用也更突出。当然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如果其专业化不能进行升级,最终这些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外部性作用也会不断减弱,结果就如同现阶段工业化后期地区城市化发展一样,相应的专业化外部性要小得多。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认为,正是不同细分行业在区域内集聚形成的不同专业化生产环境及其外部经济性,促进了两类地区城市化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国外有学者也指出,服务企业布局形式一直和制造企业是相似的,更专业化和新式服务活动更大可能是集中在大城市,而服务越标准化,则越倾向于转移到靠近顾客或接近投入资源的地区[11]。

多样化外部性(agg_multi)更明显表现出对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区的城市化的不利影响。对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区来说,虽然更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形成的专业化外部性促进了其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其也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内竞争外部性不利影响,但在类似上述分析所指出的地区市场分割和区域分工合作不充分情况下,可能正是其域内一般性低要素禀赋生产性服务业向外转移的不充分,最终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及由此表现出的更加明显的城市化不经济。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集聚过程中所形成的集聚效应,本文重点探讨了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证实: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的专业化外部性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推动作用;比较而言,地区生产性服务集聚形成的多样化外部性和地方竞争外部性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起阻碍作用。

依据各地区发展阶段差异下的比较分析,地方竞争外部性对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显著不利影响,对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研究认为,相比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只有在更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市场竞争更加有序时,更高等级的生产性服务业才有可能在一个城市集聚发展,其竞争外部性也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进而表现为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专业化外部性对地区城市化发展仍然表现为促进作用,且对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的边际影响作用更大。这表明,对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发展而言,在仍以工业化为主导经济结构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外部性作用发挥更重要。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不同细分行业在区域内集聚形成的不同专业化生产环境及其外部经济性,促进了两类地区城市化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大城市由于其天然优势,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的特点比较明显,不仅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向域内的聚集,还表现为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迅速崛起对周边发展的带动作用。因而在进一步发展中,我国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总部的机会和国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纷纷将总部或研发设计、战略管理、营销机构等知识密集型部门向大城市转移的机会,加快发展城市总部经济。另一方面,在强化大城市生产性服务集聚功能与带动作用的同时,也要适度加快中小城镇各类经济要素集聚和专业服务集聚功能的形成与发展。当前,除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一些有明显产业支撑、形成产业聚集的小城镇外,国内大多数中小城镇多面临市场狭小、人才匮乏与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为促进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及其集聚功能的形成,应充分考虑利用本地区的富裕资源和已有优势,依托中心城市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交通条件积极发展相应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重点以服务当地企业和居民为主,与此同时,抓住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形成集聚效应。

[1] Scott A J.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12:71-86

[2] Aslesen H W, Isaksen A.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7,27(3):321-338

[3] 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王兴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3-56

[4] 赛迪顾问.现代服务业助推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EB/OL].[2008-07-04](2014-01-16). http://market.ccidnet.com/market/article/content/420/2 ̄0 ̄0 ̄8 ̄0 ̄7 ̄/ ̄1 ̄8 ̄3 ̄0 ̄1 ̄5.h ̄t ̄m ̄l

[5] 夏晴.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及其发展路径[J].北方经济,2007(4):30-32

[6] 赵红云.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4(2):6-7

[7] 韩峰,王琢卓,阳立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4(2):1-10

[8] Singelmann J.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1920—1970)[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8,83(5):1224-1234

[9] 高传胜,李善同.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8):68-72

[10]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3):42-52

[11] Coe N M, Townsend A R.Debunking the Myth of Localized Agglomer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ized Service Economy in South-East England[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8,23(3):385-404

AgglomerationEffectofProducerServiceandItsInfluenceonUrbanizationDevelopmentofOurCountry

GAO Yong-xia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Based on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producer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ity form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its impact on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clusion shows that whether from the whole or the subregional under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n stages to investigate, professional service environment formed by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in a region plays a most significant promotion effect; the externality of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leads to the diseconomy of urbanization and thus takes hindering effects. The externality of local competition also shows more adverse effects on city developmen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producer service.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effect; urbanization; panel data analysis

2014-06-16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EYD035)

高永祥(1969-),男,江苏南京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经济增长研究。

F26

A

1673-131X(2014)03-0034-06

唐银辉)

猜你喜欢

外部性生产性城市化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湘潭市农地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