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筝表演与音乐美学原则的结合

2014-04-14李姣

艺术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二度创作音乐美学

李姣

摘 要: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调方式将它的思想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古筝表演属于音乐实践中的音乐表演环节,这正是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本文以音乐美学原则为音乐表演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指导,从而使古筝演奏在赋予作品以炫目的技术表现的同时,又赋予技术以无穷的艺术生命。

关键词:音乐美学;古筝表演;二度创作

古筝演奏是古筝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调方式将它的思想内容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可见,演奏是音乐作品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想用乐谱写下之后,这些乐谱标记便是固定的,但接下来把这些标记转化为音响运动的过程又从来不是固定的。“是将这些音响关系升华为瑰宝,还是将它们沦为俗物,是有关智慧的问题,是有关心地、技艺和天才的问题,是有关艺术敏锐感及其审美观的问题”。将古筝表演与音乐美学原则,即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相结合,是音乐表演者成功的关键。

1 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1)真实性。真实性是指对音乐原作的忠实再现,是二度创作的基础。在古筝演奏中,首先需要演奏者认真研究曲谱,因为作曲家所要传达的思想只能通过曲谱的信息转达给我们,曲谱是我们在学习演奏中理解作曲家思想和创作意图最直接的途径,因此,要如实反映曲谱信息是再现音乐内容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于乐谱中容易疏忽的曲体结构、调性调式、节奏、速度、力度等此类元素的研读。对于演奏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或觉得不顺手、不习惯的乐句、指法符号,不能擅自改动,依自己的习惯去弹,要勤加练习,多多钻研,才能体会到原著的精髓。例如,《秦桑曲》曲调中大都采用徽调式苦音音阶,即微升fa和微降si。由于苦音具有一定的游离性,有时上行会略有偏高,有时下行会略有偏低,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乐曲一种苦楚、激愤的腔调。只有演奏者对原著的细细品味与揣摩,才能更好地把无声的音符变成有声的音乐,把作曲家的创作成果“形象地”奉献给听众。

(2)创造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筝曲创作大胆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多声思维的创作孕育了现代筝曲的萌芽。赵玉斋在其《庆丰年》的创作中首次运用了“双手抓筝”的形式;赵曼琴创立快速指序体系;王中山将轮指细划为正轮、反轮、循环轮多种轮奏方式,以适应不同的音乐表现需求。所谓创造,是静梳条理,“情”制约于“理”。音乐二度创作所需要的是对艺术的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再现能力。完美的二度创造,首先要了解曲谱的内涵,创作背景,标题与乐曲内容的一致性是否有缜密的内在联系,演奏者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去认知、去表现。其次,熟读勤练,加强在技艺上的娴熟。最后从意念中慢慢悟出内在“情”与“音”之间的互联关系,把“情”揉入进“音”中,“音”带动于“情”里,做到“音”“情”并茂。在這一过程中逐渐把自己所能理解的情感认知,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所形成的意识流,以准确而有分寸适度地去把握每个瞬间音响流变的强、弱、虚、实、动、静,使自己对乐曲理解的全部情感和日积月累的修养“觉解”融入进表演。

2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1)历史性。每一首乐曲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都蕴含着相当的时代背景,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与地域风格。表演者应当力求将这些风格真实地表现给观众,筝乐在其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传统筝曲与各地戏曲、说唱等民间音乐紧密相连,逐渐形成了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及客家五大流派,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由于传统筝曲多是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曲谱,演奏者对作品的时代内涵的理解非常重要。例如,在演奏表现方面——山东筝派《汉宫秋月》乐曲风格淳朴古雅,情绪哀婉凄愁,主要表现古代宫女的苦闷、忧伤与寂寞的怨情。表演时,应合理运用揉、吟、按,滑等古筝的旋律装饰技法,着重表现古代妇女们的悲惨命运,把深宫高墙内,宫女夜夜遥望清冷明月的凄凉与怨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演奏技法方面——汉魏时阮璃《筝赋》“大兴小附,重发轻随”可谓是对河南筝技极形象的描述,风格与河南人的性格和语言一样具有高亢、粗犷的特点,受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影响较大。因此,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尊重作品的历史特征和音乐创作的地域特点,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风格,再现作品的历史风貌,反映出作品原本要表达出的深刻内涵。

(2)时代性。曲谱往往是过去创造出来的,而表演者却是不停在变换的,每个表演者都不可能完全离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不可能完全脱离自己所在的环境去进行表演,他们总是习惯性的用自己时代的眼光去处理乐曲,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去解读乐曲。其实,二者并非是矛盾的,根据历史唯物原理,事物永远是发展的。从五十年代至今的半个世纪中,古筝艺术的发展主要借鉴了西方古典音乐。这一时期的筝曲大多着重写实,注意叙事,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新社会的赞美,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例如,为赞美小姐妹为保护集体的羊群而创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为反映码头工人辛勤劳动、艰苦工作的《战台风》。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为曲目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一些新的演奏技巧,对曲目曾经未曾注意到的领域进行补充,有利于引起听众的共鸣,便与古筝的流传与普及,增加古筝艺术的生命力。总之,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不是那种完全不顾作品的历史风格,而片面强调音乐表演的现代化;也不只是拘泥于作品的历史风格,而完全排斥表演的时代精神的极端化的观点和做法。而是在音乐表演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寻求平衡,尽量做到两者完美的协调与统一,即在尊重作品历史性的基础上,又能体现演奏者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

3 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一般而言,演奏包含技巧与表现两个方面。一种理论认为演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前提,古筝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传统古筝技法以右手演奏为主,主要使用大指、食指、中指弹奏,而左手则在琴码左侧琴弦上按、揉、点、注,润色右手演奏的音符,当代古筝演奏在借鉴西方演奏技法后,大胆开发其他手指的演奏,让五个手指参与到演奏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快速指序弹法;同时更加强化左手的润色职责,出现双滑音、微升滑音、双揉弦、双泛音等技法。1979年赵曼琴根据罗马尼亚民间乐曲移编的《霍拉舞曲》,使用了其首创的快速指序体系技法及多指按弦技巧,使古筝在不改变五声音阶定弦的基础上可以流畅地弹奏这首用变化性音阶构成的民间乐曲。所以,掌握丰富的演奏技巧,对于古筝演奏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另一种理论则以音乐表现为首要。我国自古以来就将认为琴的讲究还在于弹琴者的“心”,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意远。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可见,弹琴并不在于技艺,更在于演奏者的表现力,当表现力足够强大时,无弦也可成琴,无声更胜有声。传统器乐演奏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为抒发个人情感而自我排遣的一种情感寄托方式。然而,进入现代社会,这种自娱自乐的演奏转化成职业演奏,为了引起听众的关注,强化对听众的听觉刺激,演奏者竞相选择所谓“舞台效果”好的乐曲,以便赢得听众的认可。通常在乐曲的布局上有更明显的高潮,演奏技法更加复杂,追求新颖的听觉及视觉效果等。这种新的演奏“场”的优点在于促进了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丰富,使演奏者着力于新技法的研究、创制,以追求更好的演奏效果。但同样也将一部分演奏者的演奏引入纯技巧的炫耀的歧途,演奏的目的只是为了取悦听众,而忽略了乐曲感情意境的表达和乐曲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现。

新“场”与旧“场”的碰撞形成了古筝表演革新的需求,且只有技巧与表现相结合,才能有出色的表演。首先必须立足于精湛演奏技术,并超越技巧的炫耀,表现艺术的内在生命,即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有完美的演奏出现。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有些表演者虽然技巧高超,但很容易让人听觉疲劳,感到乏味,实际上,他们只是音乐匠人,而非表演艺术家,他们热衷于炫耀掌握的技巧。相反,优秀的表演家则不同,他们的表演并不以炫技为目的,而是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完全融合于深刻的艺术表现中,真正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统一。他们的音乐表演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而且以其丰富的精神內涵与情感表现而动人心弦,启人心智。

4 结语

古筝既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又有丰富性特色和独特性特色。演奏者在进行筝乐作品的表演时,应该时刻将上述思想作为其指导原则。首先从尊重作曲家的原作出发,即尊重原作的时代性、地域性以及作曲者的个人艺术风格。然后在演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安排、合理运用各种技法技巧,并本着尊重听众的心理力争发挥最佳的技术状态和精神状态,以保证演奏的成功。最后还要在每次演奏之后,细致、认真地总结演奏中的优点和缺陷并积极思考改进措施,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水平逐步完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理解古筝的精髓,使自己的情操陶冶,古筝艺术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孙茜.谈古筝演奏的二度创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

[3] 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二度创作音乐美学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浅论讲故事的几个要点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音乐现象理解探究
格拉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美学探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