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民居室内格局思想观初探
2014-04-14孙巍巍张莹芳关立新
孙巍巍 张莹芳 关立新
摘要: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样式,是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影像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四合院建筑的室内分隔形式包括碧纱橱、花罩、博古架、板壁等,这种格局体现着一定的设计思想,主要表现在内外一体观、均衡和谐之美和“有、无”之道以及“礼”制观等方面。
关键词:北京民居;四合院;室内格局;设计思想墨子说过:“宫室之法,高足以避润湿,中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霜雪,墙足以别男女。”这种“依礼建房”的原则,成就了中国最古老的民居建筑,出现了“宫室”“宅第”“舍”等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在中国木构架院落式建筑中是最为突出的,早在三千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北京四合院经过辽代、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完善,其建筑格局经历了精炼、强化和调整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布局有理、内外有别、主次有序、开合有度的四合院院落。北京四合院建筑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社会制度、宗教礼法、伦理道德、审美取向和起居方式等文化的多重影响,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四合院的整体布局、室内格局和细部装饰等。
1四合院室内格局
北京四合院室内空间的分隔主要是通过碧纱橱、花罩、博古架、板壁、屏风等来实现,其中碧纱橱和板壁属于硬性分隔形式,花罩和博古架、屏风属于软性分隔形式。
(1)碧纱橱。碧纱橱位于室内进深方向的柱间,用来分隔室内空间,与隔扇门、支摘窗相垂直,属于室内的“隔扇门”,由外框和隔扇组成。外框主要有上槛、中槛、下槛、抱框、短抱框等组成,与隔扇门的基本相同。根据房间进深的大小,隔扇有6扇、8扇、10扇、12扇等之分。碧纱橱的中间或一侧的两扇可以开启,供人进出,通常也安装帘架,但不安风门。碧纱橱与隔扇门的高度一般是相同的,如果隔扇门安装横陡窗,那么碧纱橱也应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安装横陡窗,使得内外整齐划一、协调一致。如图1所示,为10扇碧纱橱。
用来划分室内空间的花罩一般用在进深方向,兼具分隔与沟通两种功用,因其造型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几腿罩、落地罩、落地花罩、栏杆罩和圆光罩、八角罩等。如图2所示,为各种花罩式样。
1)几腿罩。几腿罩是花罩中构造最简单的,由上槛、中槛和两根抱框组成,两槛之间安有横陡窗,中槛与抱框交角处各安花牙子一块,抱框落地形成几腿状。2)落地罩。落地罩是在几腿罩的两侧抱框各贴附一扇隔扇,隔扇上部与中槛固定,下部与落地的须弥墩固定,隔扇与中槛交角处安有花牙。落地罩中还有一种称之为“床罩”的,样式与一般落地罩相同,只是安装在床榻外侧面宽方向。3)落地花罩。落地花罩的构造是在几腿罩的中槛和抱框之间安装透雕花罩,形成“券口”式三面雕饰。这种透雕花罩分三块,上面横向的一块与中槛固定,两侧的两块下边落在须弥墩上固定,上边与横向的花雕两端相接。4)栏杆罩。栏杆罩是在几腿罩的抱框内侧安装两根立柱,将空间划分为中间宽两边窄的三段。在抱框和立柱之间约1米高处安装栏杆,栏杆多采用“寻杖”式,即由寻杖扶手、净瓶、抹头、牙子及木雕花板等组成。在中槛下的三段中均安有花罩透雕。5)圆光罩、八角罩。这种花罩与上述各种花罩样式比较不同,它是在几腿罩的基础上,居中造出圆形或八角形的洞口,洞口上部和两侧满做棂条花格。
(3)博古架。博古架也称多宝格,除了用来分隔室内空间,还可以作为家具来储藏书籍、陈设古玩等。博古架多用于室内进深方向的空间分隔,也有陈设在面宽方向或贴墙的。博古架的构造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一般做成朝天栏杆作为装饰;中部由不规则的架格组成,是博古架的主体,用于陈设各种古玩器物;下部做成柜状,用于储藏书籍或玩器。如图3所示,为博古架式样。
图3博古架图4座屏(4)板壁。板壁多安在室内进深方向,是一种分隔室内空间的板墙。板壁的构造简单,主要有两种造法:一种是在柱间安立槛框,框间满装木板;一种类似碧纱橱造法,隔扇立面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做裙板绦环板,上段满装木板。
(5)屏风。东汉李尤《屏风铭》:“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非常。”在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家具的屏风在当时具有使用状态的灵活性和遮风避寒的功用性特征。到了明清时期,屏风遮蔽风寒的作用已经淡化,更重要的是分隔室内空间和阻挡视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的隐私和彰显厅堂内部的高敞。在清代能够分隔室内空间的屏风主要有大的座屏、折屏、太师壁(屏门)等。如图4所示,为黄花梨螭纹镶理石插屏式地座屏。
2室内格局的设计思想
(1)内外一体观。北京四合院的室内格局与外部平面布局具有内外一体的整体风貌,是古人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文化的外露,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一是四合院的室内环境具有室外环境和空间形态的意象和特征,二是室内借景于室外,利用“漏景”“透景”之类的处理手法将室外环境为室内所用,使人在室内也能体悟自然美景和四时变化。这种内外一体观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整体、相对和联系等思维特征在四合院建筑中的具体形式和体现。例如,抄手游廊就很好地将庭院环境与房屋建筑连接起来,使得两种环境能够很自然的进行过渡、转化,是内外环境协调衔接的典范。再如,建筑外部分隔中的隔扇门与室内分隔中的碧纱橱,两种在分隔空间的形式以及本身的造型、装饰等方面,都有极强的相似性,展示了建筑内外一体的整体风貌。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其特点或者使内外环境相通、过渡自然,或者使内外空间的分隔形式、装饰手法等相近。
(2)“有、无”之道。《老子·十一章》记载:“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段话中,发出了对建筑哲理最经典的论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现代一般的解读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了房屋的功用。这种“有无”之道体现在北京四合院室内格局的多个层面中。例如,碧纱橱下部封闭、上部透光,一实一虚,体现着古人“有、无”之道的设计思维。再如,各式各异的花罩,有透雕的落地花罩、通透的栏杆罩、圆光罩及八角罩等多种样式,这些花罩通体的虚避性对分隔的两个空间产生了朦胧、含混和不确定的空间流动感,使人在此空间也可感到彼空间的存在。总之,北京四合院的室内格局,既有“亦隔亦透”“虽分又合”之趣,更具“有、无”相生相融、互为渗透之道。
(3)“礼”制观。中国自古就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道德观念,民间坊传的闺房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以及《书仪·居家杂仪》中记载:“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这些都是对碧纱橱、花罩和屏风等作用的真实写照,更是“礼”制法度对人们日常生活交际的规范。屏风作为室内的一种隔断,在某种程度上说,其所起的作用是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有所选择地将不愿意接触的事物摒障在外,或者容私密的事物匿藏于内。总之,四合院室内的一些隔断形式的使用,都严格遵循着“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原则,是“礼”维持社会生活秩序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参考文献:
[1] 赵新良.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刘森林.中华陈设:传统民居室内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 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 侯幼彬.中国建筑之道[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1.
[5] 高巍.四合院[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6] 赵倩,公伟,於飞.北京四合院六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孙巍巍(197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设计美学。endprint
摘要: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样式,是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影像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四合院建筑的室内分隔形式包括碧纱橱、花罩、博古架、板壁等,这种格局体现着一定的设计思想,主要表现在内外一体观、均衡和谐之美和“有、无”之道以及“礼”制观等方面。
关键词:北京民居;四合院;室内格局;设计思想墨子说过:“宫室之法,高足以避润湿,中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霜雪,墙足以别男女。”这种“依礼建房”的原则,成就了中国最古老的民居建筑,出现了“宫室”“宅第”“舍”等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在中国木构架院落式建筑中是最为突出的,早在三千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北京四合院经过辽代、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完善,其建筑格局经历了精炼、强化和调整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布局有理、内外有别、主次有序、开合有度的四合院院落。北京四合院建筑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社会制度、宗教礼法、伦理道德、审美取向和起居方式等文化的多重影响,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四合院的整体布局、室内格局和细部装饰等。
1四合院室内格局
北京四合院室内空间的分隔主要是通过碧纱橱、花罩、博古架、板壁、屏风等来实现,其中碧纱橱和板壁属于硬性分隔形式,花罩和博古架、屏风属于软性分隔形式。
(1)碧纱橱。碧纱橱位于室内进深方向的柱间,用来分隔室内空间,与隔扇门、支摘窗相垂直,属于室内的“隔扇门”,由外框和隔扇组成。外框主要有上槛、中槛、下槛、抱框、短抱框等组成,与隔扇门的基本相同。根据房间进深的大小,隔扇有6扇、8扇、10扇、12扇等之分。碧纱橱的中间或一侧的两扇可以开启,供人进出,通常也安装帘架,但不安风门。碧纱橱与隔扇门的高度一般是相同的,如果隔扇门安装横陡窗,那么碧纱橱也应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安装横陡窗,使得内外整齐划一、协调一致。如图1所示,为10扇碧纱橱。
用来划分室内空间的花罩一般用在进深方向,兼具分隔与沟通两种功用,因其造型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几腿罩、落地罩、落地花罩、栏杆罩和圆光罩、八角罩等。如图2所示,为各种花罩式样。
1)几腿罩。几腿罩是花罩中构造最简单的,由上槛、中槛和两根抱框组成,两槛之间安有横陡窗,中槛与抱框交角处各安花牙子一块,抱框落地形成几腿状。2)落地罩。落地罩是在几腿罩的两侧抱框各贴附一扇隔扇,隔扇上部与中槛固定,下部与落地的须弥墩固定,隔扇与中槛交角处安有花牙。落地罩中还有一种称之为“床罩”的,样式与一般落地罩相同,只是安装在床榻外侧面宽方向。3)落地花罩。落地花罩的构造是在几腿罩的中槛和抱框之间安装透雕花罩,形成“券口”式三面雕饰。这种透雕花罩分三块,上面横向的一块与中槛固定,两侧的两块下边落在须弥墩上固定,上边与横向的花雕两端相接。4)栏杆罩。栏杆罩是在几腿罩的抱框内侧安装两根立柱,将空间划分为中间宽两边窄的三段。在抱框和立柱之间约1米高处安装栏杆,栏杆多采用“寻杖”式,即由寻杖扶手、净瓶、抹头、牙子及木雕花板等组成。在中槛下的三段中均安有花罩透雕。5)圆光罩、八角罩。这种花罩与上述各种花罩样式比较不同,它是在几腿罩的基础上,居中造出圆形或八角形的洞口,洞口上部和两侧满做棂条花格。
(3)博古架。博古架也称多宝格,除了用来分隔室内空间,还可以作为家具来储藏书籍、陈设古玩等。博古架多用于室内进深方向的空间分隔,也有陈设在面宽方向或贴墙的。博古架的构造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一般做成朝天栏杆作为装饰;中部由不规则的架格组成,是博古架的主体,用于陈设各种古玩器物;下部做成柜状,用于储藏书籍或玩器。如图3所示,为博古架式样。
图3博古架图4座屏(4)板壁。板壁多安在室内进深方向,是一种分隔室内空间的板墙。板壁的构造简单,主要有两种造法:一种是在柱间安立槛框,框间满装木板;一种类似碧纱橱造法,隔扇立面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做裙板绦环板,上段满装木板。
(5)屏风。东汉李尤《屏风铭》:“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非常。”在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家具的屏风在当时具有使用状态的灵活性和遮风避寒的功用性特征。到了明清时期,屏风遮蔽风寒的作用已经淡化,更重要的是分隔室内空间和阻挡视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的隐私和彰显厅堂内部的高敞。在清代能够分隔室内空间的屏风主要有大的座屏、折屏、太师壁(屏门)等。如图4所示,为黄花梨螭纹镶理石插屏式地座屏。
2室内格局的设计思想
(1)内外一体观。北京四合院的室内格局与外部平面布局具有内外一体的整体风貌,是古人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文化的外露,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一是四合院的室内环境具有室外环境和空间形态的意象和特征,二是室内借景于室外,利用“漏景”“透景”之类的处理手法将室外环境为室内所用,使人在室内也能体悟自然美景和四时变化。这种内外一体观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整体、相对和联系等思维特征在四合院建筑中的具体形式和体现。例如,抄手游廊就很好地将庭院环境与房屋建筑连接起来,使得两种环境能够很自然的进行过渡、转化,是内外环境协调衔接的典范。再如,建筑外部分隔中的隔扇门与室内分隔中的碧纱橱,两种在分隔空间的形式以及本身的造型、装饰等方面,都有极强的相似性,展示了建筑内外一体的整体风貌。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其特点或者使内外环境相通、过渡自然,或者使内外空间的分隔形式、装饰手法等相近。
(2)“有、无”之道。《老子·十一章》记载:“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段话中,发出了对建筑哲理最经典的论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现代一般的解读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了房屋的功用。这种“有无”之道体现在北京四合院室内格局的多个层面中。例如,碧纱橱下部封闭、上部透光,一实一虚,体现着古人“有、无”之道的设计思维。再如,各式各异的花罩,有透雕的落地花罩、通透的栏杆罩、圆光罩及八角罩等多种样式,这些花罩通体的虚避性对分隔的两个空间产生了朦胧、含混和不确定的空间流动感,使人在此空间也可感到彼空间的存在。总之,北京四合院的室内格局,既有“亦隔亦透”“虽分又合”之趣,更具“有、无”相生相融、互为渗透之道。
(3)“礼”制观。中国自古就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道德观念,民间坊传的闺房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以及《书仪·居家杂仪》中记载:“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这些都是对碧纱橱、花罩和屏风等作用的真实写照,更是“礼”制法度对人们日常生活交际的规范。屏风作为室内的一种隔断,在某种程度上说,其所起的作用是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有所选择地将不愿意接触的事物摒障在外,或者容私密的事物匿藏于内。总之,四合院室内的一些隔断形式的使用,都严格遵循着“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原则,是“礼”维持社会生活秩序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参考文献:
[1] 赵新良.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刘森林.中华陈设:传统民居室内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 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 侯幼彬.中国建筑之道[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1.
[5] 高巍.四合院[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6] 赵倩,公伟,於飞.北京四合院六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孙巍巍(197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设计美学。endprint
摘要: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样式,是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影像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四合院建筑的室内分隔形式包括碧纱橱、花罩、博古架、板壁等,这种格局体现着一定的设计思想,主要表现在内外一体观、均衡和谐之美和“有、无”之道以及“礼”制观等方面。
关键词:北京民居;四合院;室内格局;设计思想墨子说过:“宫室之法,高足以避润湿,中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霜雪,墙足以别男女。”这种“依礼建房”的原则,成就了中国最古老的民居建筑,出现了“宫室”“宅第”“舍”等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在中国木构架院落式建筑中是最为突出的,早在三千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北京四合院经过辽代、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完善,其建筑格局经历了精炼、强化和调整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布局有理、内外有别、主次有序、开合有度的四合院院落。北京四合院建筑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社会制度、宗教礼法、伦理道德、审美取向和起居方式等文化的多重影响,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四合院的整体布局、室内格局和细部装饰等。
1四合院室内格局
北京四合院室内空间的分隔主要是通过碧纱橱、花罩、博古架、板壁、屏风等来实现,其中碧纱橱和板壁属于硬性分隔形式,花罩和博古架、屏风属于软性分隔形式。
(1)碧纱橱。碧纱橱位于室内进深方向的柱间,用来分隔室内空间,与隔扇门、支摘窗相垂直,属于室内的“隔扇门”,由外框和隔扇组成。外框主要有上槛、中槛、下槛、抱框、短抱框等组成,与隔扇门的基本相同。根据房间进深的大小,隔扇有6扇、8扇、10扇、12扇等之分。碧纱橱的中间或一侧的两扇可以开启,供人进出,通常也安装帘架,但不安风门。碧纱橱与隔扇门的高度一般是相同的,如果隔扇门安装横陡窗,那么碧纱橱也应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安装横陡窗,使得内外整齐划一、协调一致。如图1所示,为10扇碧纱橱。
用来划分室内空间的花罩一般用在进深方向,兼具分隔与沟通两种功用,因其造型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几腿罩、落地罩、落地花罩、栏杆罩和圆光罩、八角罩等。如图2所示,为各种花罩式样。
1)几腿罩。几腿罩是花罩中构造最简单的,由上槛、中槛和两根抱框组成,两槛之间安有横陡窗,中槛与抱框交角处各安花牙子一块,抱框落地形成几腿状。2)落地罩。落地罩是在几腿罩的两侧抱框各贴附一扇隔扇,隔扇上部与中槛固定,下部与落地的须弥墩固定,隔扇与中槛交角处安有花牙。落地罩中还有一种称之为“床罩”的,样式与一般落地罩相同,只是安装在床榻外侧面宽方向。3)落地花罩。落地花罩的构造是在几腿罩的中槛和抱框之间安装透雕花罩,形成“券口”式三面雕饰。这种透雕花罩分三块,上面横向的一块与中槛固定,两侧的两块下边落在须弥墩上固定,上边与横向的花雕两端相接。4)栏杆罩。栏杆罩是在几腿罩的抱框内侧安装两根立柱,将空间划分为中间宽两边窄的三段。在抱框和立柱之间约1米高处安装栏杆,栏杆多采用“寻杖”式,即由寻杖扶手、净瓶、抹头、牙子及木雕花板等组成。在中槛下的三段中均安有花罩透雕。5)圆光罩、八角罩。这种花罩与上述各种花罩样式比较不同,它是在几腿罩的基础上,居中造出圆形或八角形的洞口,洞口上部和两侧满做棂条花格。
(3)博古架。博古架也称多宝格,除了用来分隔室内空间,还可以作为家具来储藏书籍、陈设古玩等。博古架多用于室内进深方向的空间分隔,也有陈设在面宽方向或贴墙的。博古架的构造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一般做成朝天栏杆作为装饰;中部由不规则的架格组成,是博古架的主体,用于陈设各种古玩器物;下部做成柜状,用于储藏书籍或玩器。如图3所示,为博古架式样。
图3博古架图4座屏(4)板壁。板壁多安在室内进深方向,是一种分隔室内空间的板墙。板壁的构造简单,主要有两种造法:一种是在柱间安立槛框,框间满装木板;一种类似碧纱橱造法,隔扇立面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做裙板绦环板,上段满装木板。
(5)屏风。东汉李尤《屏风铭》:“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非常。”在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家具的屏风在当时具有使用状态的灵活性和遮风避寒的功用性特征。到了明清时期,屏风遮蔽风寒的作用已经淡化,更重要的是分隔室内空间和阻挡视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的隐私和彰显厅堂内部的高敞。在清代能够分隔室内空间的屏风主要有大的座屏、折屏、太师壁(屏门)等。如图4所示,为黄花梨螭纹镶理石插屏式地座屏。
2室内格局的设计思想
(1)内外一体观。北京四合院的室内格局与外部平面布局具有内外一体的整体风貌,是古人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文化的外露,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一是四合院的室内环境具有室外环境和空间形态的意象和特征,二是室内借景于室外,利用“漏景”“透景”之类的处理手法将室外环境为室内所用,使人在室内也能体悟自然美景和四时变化。这种内外一体观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整体、相对和联系等思维特征在四合院建筑中的具体形式和体现。例如,抄手游廊就很好地将庭院环境与房屋建筑连接起来,使得两种环境能够很自然的进行过渡、转化,是内外环境协调衔接的典范。再如,建筑外部分隔中的隔扇门与室内分隔中的碧纱橱,两种在分隔空间的形式以及本身的造型、装饰等方面,都有极强的相似性,展示了建筑内外一体的整体风貌。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其特点或者使内外环境相通、过渡自然,或者使内外空间的分隔形式、装饰手法等相近。
(2)“有、无”之道。《老子·十一章》记载:“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段话中,发出了对建筑哲理最经典的论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现代一般的解读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了房屋的功用。这种“有无”之道体现在北京四合院室内格局的多个层面中。例如,碧纱橱下部封闭、上部透光,一实一虚,体现着古人“有、无”之道的设计思维。再如,各式各异的花罩,有透雕的落地花罩、通透的栏杆罩、圆光罩及八角罩等多种样式,这些花罩通体的虚避性对分隔的两个空间产生了朦胧、含混和不确定的空间流动感,使人在此空间也可感到彼空间的存在。总之,北京四合院的室内格局,既有“亦隔亦透”“虽分又合”之趣,更具“有、无”相生相融、互为渗透之道。
(3)“礼”制观。中国自古就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道德观念,民间坊传的闺房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以及《书仪·居家杂仪》中记载:“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这些都是对碧纱橱、花罩和屏风等作用的真实写照,更是“礼”制法度对人们日常生活交际的规范。屏风作为室内的一种隔断,在某种程度上说,其所起的作用是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有所选择地将不愿意接触的事物摒障在外,或者容私密的事物匿藏于内。总之,四合院室内的一些隔断形式的使用,都严格遵循着“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原则,是“礼”维持社会生活秩序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参考文献:
[1] 赵新良.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刘森林.中华陈设:传统民居室内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 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 侯幼彬.中国建筑之道[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1.
[5] 高巍.四合院[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6] 赵倩,公伟,於飞.北京四合院六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孙巍巍(197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设计美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