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持衡从湿论治慢性肾病
2014-04-14叶菁邱丽瑛
★ 叶菁 邱丽瑛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皮持衡教授是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诊治中医内、儿科疾病,尤其对肾系病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整理发扬中医学,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在临床上主张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相结合,内治和外治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对慢性肾病更是主张从湿论治,运用温补化气法、行湿化浊法与风药相结合,有效地延缓了肾功能损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皮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肾病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温补化气以治湿
慢性肾病,其主要病理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观其症候表现,最常见有以下二组症状:(1)水肿,包括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水肿,以及胸水、腹水等体内水液失于气化运行之征;(2)虚损,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气短,神疲乏力,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腰酸膝软,唇淡、舌白,脉象沉细无力等症,属阳气、精血不足之象。究其内因,皆为脾肾气化功能虚衰。据此,振奋和恢复脾肾气化功能在治疗慢性肾病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皮教授认为阳旺则能气化,必须温补阳气;精足才能阳旺,故应补益人身精血;祛邪以扶正,使气机通畅,水湿得化,阳气振奋,精血方得以生。皮教授常从以下三方面来调整脾肾气化功能,温补化气以治湿。
1.1 温化利水以退肿 临床上慢性肾病病人初起大多存在水肿、尿少、乏力、畏寒、面色无华、舌淡等一系列阳虚之候,此乃阳虚不能温化水湿之故。慢性肾病的发生,以肾为本,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病机之关键所在。卫培峰[1]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气血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津液不能上承,湿浊不得外泄,清浊相干,升降失常而为病。李小会[2]亦认为本病病机在于脾阳亏损、肾阳衰微,是病之本;本虚而致实邪生,浊邪壅盛、三焦不利是病之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着重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佐以利水之品。而“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瘫闭专辑》),以期小便通利,全赖气化得行,又谓“温补则气暖而小便自通”(《医学入门·水肿证治》)。因此,皮教授指出,温化以畅其流,小便通利则肿胀消退,即所谓温化利水以退肿。温以化气,亦通亦补,气达水行。
本法可应用于慢性肾病明显或高度水肿,或因复感外邪致水肿加剧者。常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以运脾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或真武汤,温肾化气而退肿。值得注意的是,桂枝外以解肌散邪,内而温化水湿,肉桂补火助阳,二者均能通阳化气,功效尤显,不可轻视。
1.2 温补脾肾以治本 慢性肾病多因外感、内伤诸多病因久羁不去,终必损及脾肾之阳,以致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潴而不散。肾阳不足,阳气失其温煦之力,气化失司,开阖不利,故而水湿不化,泛滥于肌肤,出现浮肿、肢冷等阳虚证候。《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令周身肿满。”皮教授诊治此证,认为必补其脏,通其阳,使气化得利,水道得通。亦即景岳所云:“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调补脾肾用于本病水肿日久不退,食纳不振、疲惫,腰膝酸软之证及肿退后的调理。常用补中肾气汤(即补中益气汤合肾气丸,附片易巴戟天而成),或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肉桂。补益气血,用于虚损不足,表现为气血两虚、显著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常用补中益气汤加肉桂,生三七;十味大补汤,配以复方胎盘片,乌鸡白凤丸、当归丸之类。《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有云:“水病而累气血”。纠正气血亏损,振复生机,有益于气化作用的进行,促使水肿消退,疾病恢复亦捷。此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亦可选用河车大造丸合补中益气汤,既温阳益气,又滋养精血。皮教授认为本病常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候,精微失于转输不得固摄,应病机之关键,治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曾予《济生》肾气丸易附子、肉桂大辛热之品为肉苁蓉、仙灵脾平温之味以此治疗一位女性慢性肾炎患者获得良效。
2 利湿解毒以防变
久病入络,皮教授认为“毒邪”既是慢性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原因。“毒”在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导致肾病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数月久延,气分已入血分”、“百病久恙,血络必伤”。因此在治疗慢性肾病过程中抓住“毒邪致病”这一重要环节,也就是抓住了发病的共性环节,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解毒为主,但又根据不同证型,分清虚实缓急,根据毒邪的性质、特点以及停留部位,结合不同兼症和病势的发展情况以及正气驱邪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如慢性肾病急性发作常以风热毒邪为主,法当祛风清热以解毒,皮教授常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五味消毒饮,以透毒邪外出。若湿热瘀毒明显者,则宜凉血化瘀、利湿解毒,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若见溺毒症状突出者,如《重订广温热论》所言“溺毒入血,血毒攻心,甚或血毒上脑,其症极危,急宜通闭开窍,利溺逐毒。”则通腑泻浊以解毒,方选大黄泄浊汤,并配合益气健脾温肾等法,逐毒与扶正并举。若痰毒重者,化痰蠲毒,流畅血脉,以醒神开窍。常予黄连温胆汤加减。若痰毒、瘀毒互结于血分,首当治痰、治瘀,血液畅行,则痰化瘀消,浊毒无所依附,无由攻心犯脑。若在尿毒症期痰毒蒙蔽神窍,则宜芳香化浊,豁痰醒神,方选温病三宝或苏合香丸、菖蒲郁金汤等。此外,还有粪毒,皮教授常通腑泄毒,内外兼治。内服与灌肠给药相结合,通腑导浊解毒,祛除毒邪,以排出毒素,防止毒邪积聚而生他变。
3 风药化湿助疗效
皮教授治疗慢性肾病还擅长使用风药,他指出“肾病治湿不离风药”。“水湿”和“水气”是本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也是其主要病理产物,肾病诸多临床症状均可因湿而起,湿邪缠绵,风药能胜湿,助湿浊化解,以风药治之,理所当然。风药治疗肾病,有其重要的作用机理,皮教授博览群书,查阅资料并经过细心研究,发现不少中药祛风之品可起到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效果。选用风药,不仅能宣肺利水,改变尿检异常、小便不畅,或浮肿不消,以风药配方,可以宣展肺气,兼具理气机、畅三焦、助脾运、胜湿邪、散火郁之功效。
对于何时运用风药治疗,皮教授也很有讲究。肾病初期,予辛散祛风药物,畅达肺气,宣畅气机,振奋三焦气化功能以驱邪外出。芳香祛风药物,可调畅气机,助脾运化水湿即“湿过极,则反兼风化制之”。晚期病人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等症状,此为津亏血虚生风之证,在滋补阴肾养血生津的基础上加以白藓皮,荆芥、防风等祛风药治疗。慢性肾病水液代谢失常,“久病入络”,“水能病血”,瘀血在肾病中亦极为常见。皮教授发现:肾病之变多本虚标实之证,辛散祛风药物有升、散、行、举等多种特性,举者可激发正气,益气升阳、振奋鼓动之功能,能通肺、醒脾、畅肝,鼓舞肾间动气,激越其蒸发作用。
4 行湿化浊贯全程
湿热、湿浊作为慢性肾病病程中常并存或互相转化的两大主要因素,对肾病的影响至关重要。湿热邪气弥散、阻遏中焦,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中阳受损,导致体内正气亏虚,湿浊内生;湿浊粘腻,壅滞三焦、困遏下元,使水液清浊难分,水湿郁久生热又致湿热蕴结。热处湿中,有形之湿包裹无形之热,湿热与湿浊相互裹结,贯穿在慢性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始终,使疾病迁延反复、缠绵难愈。所以说肾病所致的水肿、虚损证候,乃属脾肾气化不及引起。因此,在治疗中的最关键的环节是调理脾肾气化功能,化湿泄浊清热、宣畅三焦的基本治法贯穿始终,从而达到退水肿、助生化、补阳气、滋精血的目的。
皮教授经临床反复验证,选三仁汤为主承载行湿化浊基本治法,应用于慢性肾病各种病证的治疗,可谓匠心独具。该方能调畅三焦,且重在通行阳气,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祛湿为核心,使阳气敷布,湿浊消散、湿热清化。
5 病案举隅
案例1,李某,女,52岁,2012年6月15日来诊。自诉水肿反复发作20余年,发现肾功能异常8年,近期加重,8年前因眼底出血检查发现血肌酐升高,血压高。同时发现贫血。血压约170-180∕120mmHg,血红蛋白87g/L。曾在外院治疗,以降压为主。症见:眼目似视物不清,稍有晕,记忆力减退,口淡乏味,纳食可,有时心悸,上楼乏力气喘,久坐时脚踝浮肿(脚踝、颜面反复肿近20年),身体自觉发热,口苦热阵作。诊断为肾衰,辨证:脾肾气阴两虚,湿浊内结。处方:党参15g,黄芪30g,乌贼骨24g,茜草6g,生地10g,丹皮10g,茯苓30g,泽泻10g,淮山10g,山萸肉15g,14剂。服药后自觉身上温暖,睡后清爽,午后脚踝浮肿稍有改善,唇色淡,舌质淡红、舌苔黄腻根略厚,脉象弦滑。守前方,加丹参30g,赤芍10g,7剂,随诊脚踝浮肿、乏力心悸好转,情况稳定,未有眩晕。
按:中老年肾衰患者,脾肾亏虚,水湿健运,酿生湿热,久而伤血、则夹杂血虚之证,血虚不荣则腰酸痛,面色少华。血肌酐升高、贫血亦提示湿热瘀浊互结、气血生化不足,符合本虚标实之理。方用参芪地黄汤,益气养阴,脾肾同调,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加大黄芪用量,重在补气生血,固本求元,疗效颇佳。
案例2,徐某,女,67岁,2013年3月31日就诊。上月曾发“尿路感染”,腰痛小便急胀痛频繁,西药抗菌治疗后症情略减,后服中药数余日(药名不详),后颜面下肢肿。刻下见:尿频、急、尿短,有时痛,颜面下肢常浮肿。舌偏暗淡,苔薄略黄,脉弦滑,两尺沉。既往有“肾盂肾炎”病史,理化检查:尿蛋白(++)白细胞(+++)潜血(+)血Cr:103umol/L,Bun:4.85mmol/L。中医诊断:淋证。辨证:湿热瘀滞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处方:金钱草30g,海金沙10g,鸡内金10g,生地10g,竹叶10g,通草6g,生甘草6g,白马骨30g,槐花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现尿频尿急尿痛,自觉发胀,脸面稍浮肿,大便调。处方:守上方加丹皮10g,赤芍10g,蛇舌草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未见尿频、尿急、尿痛,大便调,纳寐可。理化检查:尿检白细胞(0-1),余无异常。
按:临床慢性肾病所呈现的湿热,与激素类药物的长期应用,以及水湿内停久而化热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湿热多阻于中、下焦。治宜清利湿热,故予三金导赤汤治之,复诊时增加蛇舌草的用量意在增强清热利湿的功效。
总之,慢性肾病病程漫长,临床表现差别甚大,症状涉及面广,病机更是错综复杂,证候变化多端,常常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因此,治疗时不可固守陈方陈法,只有辨证细微,论治得法,用药精当才能最有效地治疗该病。
[1]卫培峰,高宗强,郭剑.慢性肾功能衰竭之中医病因病机浅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3):11-12.
[2]李小会.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