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医学文化蠡测*

2014-04-14孙悦丁成华熊德梁武文胡素敏傅建萍段鸣鸣龚勇军郑绍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旴江医家医者

★ 孙悦 丁成华* 熊德梁 武文 胡素敏 傅建萍 段鸣鸣 龚勇军 郑绍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4)

中国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旴江医学在其漫长的形成与发展中,理论和临床实践积淀了深厚的内涵与功力,旴江名医名著众多,且十分重视医德修养和医学教育,它不仅传播医学知识,而且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哲学、伦理、文学等文化元素,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1 旴江医著医文并茂

中医药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门医学科学。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休戚相关。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将中医药学置入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用文化阐释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探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契合点是旴江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旴江流域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受荆楚、吴越、中原、闽粤等文化影响,形成了融兼容性、高尚性、务实性、开拓性为一体的旴江文化特征。其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此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1-6]。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旴江医学形成的基础。

旴江医学得以传播和发扬,与旴江医著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李梴著有《医学入门》一书。是书内容全面,简明实用;博采众长,参抒己见;医文并茂,寓医学于诗词歌赋之中。其歌诀体裁运用十分广泛,不仅概括了本草、方剂等基础理论,也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进行了描述[6]。如方剂诗“白虎汤”:“白虎汤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方抄。人参亦有加之用,热渴虚烦用米熬。”衄血证:“衄血热溢肺与胃,凉血行血古人方。诸般血药不能止,必然气郁血无藏。”再加上注文的补充说明,行文论述更为生动详实。

无独有偶,龚廷贤《万病回春》一书中同样采用了歌诀形式,简明扼要又琅琅上口。例如论述“医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首先明确作为医生应该怀抱仁爱之心。“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其次强调读书方能明理,虽为医家,亦应打破疆界,广收博览。“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至专门。五知气运,以明岁序,补泻温凉,按时处治。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今之扁鹊。七识药性,立方应病,不辩温凉,恐伤性命。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三至八条均为论述医生理应全面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尤其明确了除医理外,医生还应当注重药理乃至药物炮制。“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此条告诫医者切勿妄发嫉妒之心,“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最后回归到仁心之义,医生对待患者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在诸多旴江医著书名中蕴涵着旴江医家深厚的文化功底。如书名冠以《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古今医鉴》、《红炉点雪》等,令读者耳目一新。龚廷贤《万病回春》,取“凡疾者,疗之沉疴顿起,如草木之逢春”之意以名,体现了作者祈盼患者康复的仁爱心愿。《万病回春》是综合性中医著作。龚氏祖轩、岐,宗仓、越,法刘、张、朱、李及历代各家,茹其英华,参以己见,详审精密,集成此书。龚氏不仅医术高明,还是当时著名的养生学家。另一著作《寿世保元》,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仁寿之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医学养生观念。“寿世”是指长寿,以此比喻造福于世人。对该书的内容,龚氏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足见作者採撷繁富,继承创新。其主要养生思想是:固肾气,保根本;调脾胃,养后天;饮食重在有节,气血贵在流通;此外,亦很重视房室养生。尤其对老年病发生、发展、预防和诊断治疗进行了精深的研究,给后世以很大启迪。

龚信著《古今医鉴》,后经其子龚廷贤整理刻行于世。《古今医鉴》是一部综合性医书,作者经二十年搜辑,上自《黄帝内经》、《难经》,下迄明初诸家医学文献,博学备采,广辑约取,绍岐黄仓越之心传,阐刘李张朱之秘诀。何取于“鉴”?作者谓“夫鉴以照物,妍媸见焉,其形可执也。而谓之医鉴者何?以意为医,而以其精蕴形之记载,俾观者因形会意,诸所疾症脉方,于焉悉达,亦如鉴之照物,妍媸毕见焉。古谓医为鉴也。是书上考诸古,古之明验者取之;下质诸今,今之明验者取之。虽隐伏沉痼,罔不洞察,与鉴之照物,妍媸不爽,有相类者,此之谓医鉴。”龚氏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书名深刻的蕴意,富含哲理。

龚居中著《红炉点雪》(原名《痰火点雪》)。本书系龚氏考校并汇辑《内经》以降诸家虚损论治精要,结合其临证心得而撰就的痨瘵专著。龚氏认为“痰火者,痨瘵之晦名,病之最酷者也”。其成因在于劳伤精气血液,遂致阳盛阴亏,火炎痰聚,所谓以肺肾阴亏,心肝火炽,烁肺而虚,积虚成瘵者也;以标本而论,则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而阴虚则又为致火、致痰之本。其又名《红炉点雪》,“红炉”是指火旺之时的火炉,雪片落上立即融化,比喻一经点拨,立即悟解。《高子遗书·会语七八》:“颜子克己,若红炉点雪,不必言难,天下归仁。”清代大文学家袁枚《随园诗话》卷四:“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书冠“红炉点雪”,明示该书具有较强临床指导意义,颇有“拨云见日”之妙。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历来成为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大医必本于大儒”,道出了中医药成才的基本规律。旴江医家多为先儒后医,文化素养深厚,故能深究医理,推陈出新,著书立说,医文并茂。为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2 旴江医家仁心仁德

旴江医籍中有大量关于仁心仁德的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伦理学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龚信在《古今医鉴》中设“明医箴”和“庸医箴”专篇,提出对医生的道德规范。他要求明医做到“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惟期博济,不炫虚名,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等,尖锐批评庸医“妄自矜夸,以欺当世,炫奇立异,模糊处治,希图微利,误人性命”等不良行为。

龚延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病家十要”系统地阐释了医生和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对医生医德、医术提出的明确要求,其在医德内涵及病人就诊原则方面的论述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医家十要”首推“一存仁心,乃是良篇,博施济众,惠泽斯深。”这与孙思邈强调医生行医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一脉相承。“医乃仁术”是中医生命伦理学的最高指导思想,清代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云:“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都明确指出医学之所以能成为仁术,其源自医者之仁心,仁心则是医事活动博施济众的最根本依据。只有怀着仁义博爱之心,才能够视人犹己,最大限度地施展医术,治病救人。“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儒道以“仁”为本,医生要精究儒道、熟读儒书,潜心医理,以仁者爱人之心待人。只有常怀仁爱之心,博览群书,兼容并蓄、学识渊博、善于思辨,才能融会各家,提高医术。龚氏特别主张“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这与孙思邈要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如出一辙。在诸多有关医德的文献里,这成为“一视同仁”原则的典型表达。古代医家关于医德的论述向世人传播着医家行医过程中的美德和修养,成为后世行医者的行为楷模。龚氏的“医家十要”,精辟地论述了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的诸多问题,倡导和谐的医患关系,把对医生提出的医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条理化,具有可操作性。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强调:“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学是复杂而高深的学问,仁德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的重要价值取向,“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结晶,也是医学道德的核心。中医传统的“医乃仁术,博施救济”的职业精神,不追逐名利、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的医疗作风,现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习医者的职业道德观,有助于塑造医务人员良好职业形象。仁德与医德融仁、爱、慈、真、善、美于一体,是古今医学的文化价值所在。

3 旴江医学传承发展

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得益于中医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中医古代医学教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仁者爱人、济世救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医学的“仁爱”精神世代相传。

旴江医家多出身世医家庭,家学渊源深厚,医学理论渊博,实践经验丰富,为医学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明代医学教育家李梴,其《医学入门》是一部指导初学医者的入门著作。对中医学的教育教学、传承与发展功不可没。李梴在《医学入门》卷末附“习医规格”,对习医者提出素质、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要求。

李梴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指出:“医司人命,非质实而无伪,性静而有恒,真知阴功之趣者,未可轻易以习医”。强调因医学关系人的性命安危,所以习医之人须求实上进,性情恬静,持之以恒,否则不可轻易学医。这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医学教育理念,是中华传统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旴江医家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敬畏,突出和保持了医学的真谛。

李梴在“习医规格”中要求学医者必须熟读儒家经典,“每早对《先天图》静坐,玩读《孝经》、《论语》、小学;大有资力者,次及全部《四书》、古《易》白文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要求“理会大意,不必强记”。意义在于“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每午将《入门》大字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一字不遗;若出诸口……熟读后,潜思默想,究竟其间意义。稍有疑难,检阅古今名家方书,以广闻见;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请问”。强调医生要坚持学习,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做到读书明理,熟读深思,领悟要旨,融会贯通。同时博采古今名家方书,扩展见识。

对专业学习李梴强调要一专多能,“欲专小科,则亦不可不读大科;欲专外科,亦不可不读内科。”认识到多学科之间知识的相通性、相融性,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颇有见地。临诊时要细心体察,详查病情,论方用药要精心合理。指出治病求人乃医生本分,不可过取重索。“如病家亦贫,一毫不取”。对屡治屡效之方,有须公之于众,使更多患者受益。着重强调医者仁爱、敬业、廉洁和博爱之心。

医生的职业道德应为“不欺”。李梴严肃批判了为医者“欺”的种种行为表现,认为“读《入门》书,而不从头至尾灵精熟得一方一论,而便谓能医者,欺也;熟读而不思悟融会贯通者,欺也;悟后而不早起静坐调息,以为诊视之地者,欺也;诊脉而不以实告者,欺也;论方用药,潦草而不精详者,欺也;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愈昌”。这“不欺”二字,切中要害。李梴把“不欺”作为当时医家的道德操守,抓住了医者品德修养的核心,欺与不欺,关系到医德和医术的兴衰存亡。传统儒学之伦理观在医德评价、医德修养、医德教育等多方面留有深深地烙印,直至今天仍有其现实教育意义。

李梴言简意賅,道明了中医教育目的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中医各科的学习,培养习医者具有博学精研的人文精神及探究质难的思维模式,善良仁慈、精益求精的医疗作风。李梴常以儒理释医理,尝谓:“学者不深入'易',则于死生之故不达,利济人物,终无把握”。习医者要学习儒学,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深邃而广搏,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中医自古就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情”,大凡通晓国学文化,多能彻悟国医精髓;人文素质是成就中医名家的基石。

综上,旴江医著医文并茂,旴江医家仁心仁德,旴江医学传承发展,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充满着岐黄精华、飞扬着凌云气魄、洋溢着仁爱神采的旴江医学[2],正沐浴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和煦春风,泽被当今中医学医、教、研各领域。

[1]徐春娟,何晓晖,陈荣,等.旴江医学文化探源[J].中医杂志,2014,55(10):893-895.

[2]刘晓庄.旴江医学的精气神[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1):1-6.

[3]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J].江西中医药,2013,44(3):3-7.

[4]黄素英,刘晓庄.“盱江医学”形成因素初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2(2):13-14.

[5]杨卓寅.地灵人杰的“盱江医学”[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1)53-54.

[6]胡志方,黄文贤.旴江医学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

猜你喜欢

旴江医家医者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肿瘤相关病的认识贡献分析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