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及预防
2014-04-14邱垚贵州省毕节市牧垦场
文│邱垚(贵州省毕节市牧垦场)
定期驱虫是预防肝片吸虫病最主要的措施。
2013年12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牧垦场5户养殖户前来场部反映:近一周以来,他们几家的羊只相继发生死亡,已死亡了35只,12月5日当天就死亡了3只,并且还有羊只继续发病。他们刚开始时并没有重视,后因羊只死亡数量不断增加,认为是发生疫病,才来反映情况。该场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对羊只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现将分析处理的情况汇总如下:
一、观察询问情况
1.发病羊群情况。发病羊群整体营养不良,发病羊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结膜苍白贫血,眼睑、下颌水肿,多排出稀软粪便,粪便中偶见灰白色带状虫体。
2.养殖户及草地情况。发病羊群为相邻5户养殖户的羊只,5户养殖户的放牧草地都连在一起,放牧时都走同一条牧道,草地中都有很多沼泽洼地。
3.饲草饲料及放牧情况。白天以放牧为主,晚间补饲草料。补饲草料为青贮饲料+干草+玉米+豆粕等。
4.最近驱虫情况。最近一次驱虫有3家在5月初,2家是在5月底进行的驱虫,用的都是丙硫苯咪唑片剂,用量为20毫克/千克。
5.对死亡羊只的解剖情况。通过对12月5日当天死亡的3只羊进行解剖,发现肝脏变硬,剖开可见肝脏、胆管和胆囊中充满大量棕红色柳树叶状的片型吸虫;胆管内壁粗糙坚实,内含有大量血性黏液及黑褐色块状结石;肌肉松软多汁;胸腹腔及心脏包含有大量的透明渗出液。
二、诊断与治疗
结合以上观察询问情况和对死亡羊只的解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确诊为肝片吸虫病。
对所有羊只进行一次驱虫,用丙硫苯咪唑片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灌服,并在草料中加入青绿多汁草料、给予充足饮水。
三、结果
跟踪观察发现。从第2天开始就发现病羊粪便中含有大量灰白色的带状虫体,第3天羊只食欲开始增加,第5天羊只食欲恢复正常,不再发生羊只死亡现象。第8天再用丙硫苯咪唑片按原剂量进行1次驱虫。目前这5户养殖户的羊只体况已逐渐恢复正常。
四、预防
1.要进行定期驱虫。定期驱虫是预防肝片吸虫病最主要的措施。根据养殖户的放牧情况和草地的情况,每季度必须进行1次驱虫。
2.对粪便的管理。对羊舍内的粪便要及时进行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
3. 搞好草料及饮水卫生。尽量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带放牧,以免感染囊蚴。保持水源清洁卫生,让羊只饮用清洁无污染的水。有条件可采用轮牧的方式,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4.消灭中间宿主。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生活在低洼潮湿地带,可结合草地改良,破坏椎实螺的生活条件。可用1∶50000的硫酸铜溶液对椎实螺进行浸杀或喷杀。
五、讨论
1.羊肝片吸虫病概述。羊肝片吸虫病又名“羊肝蛭”,是养羊业中广泛存在并且危害极大的一种寄生虫病。肝片吸虫主要寄生在羊的肝脏和胆管内,表现为慢性或急性肝实质和胆管发炎或肝硬化,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病羊消瘦,生长缓慢,腹泻、贫血及水肿,母羊泌乳量下降。特别是在饲养管理不好和羊体况下降的情况下,常常引起羊的大批死亡。结合观察到的发病羊群整体营养不良,发病羊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结膜苍白贫血,眼睑、下颌水肿等的症状,说明该批羊所患的是肝片吸虫病。
2.羊肝片吸虫病病原形态。该病病原体是肝片吸虫,其形状外观呈柳树叶状,刚从胆管中取出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其大小随发育程度不同差别很大,一般成熟的虫体长21~41毫米、宽9~14毫米,体表生有许多小棘。 雌虫在胆管内产卵,卵顺胆汁流入肠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薄而透明,由4层膜组成,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虫卵长133~157微米、宽74~91微米。在死亡羊只解剖时发现肝脏、胆管和胆囊中充满大量棕红色柳树叶状的片型吸虫,说明该批羊所患的是肝片吸虫病。
3.羊肝片吸虫生活史。肝片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羊及其他宿主的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并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15~30℃)和充足的氧气、水分及光照条件下,经10~25天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通常只能生存1~2昼夜,其生活期间如遇到中间宿主,即各种椎实螺(小土蜗、截口土蜗、椭圆萝卜螺及耳萝卜螺),则侵入其体内,经过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各阶段发育,最后形成大量的尾蚴自螺体逸出。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或在水面上形成囊蚴,羊等终末宿主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即遭受感染,并移行到胆管寄生。童虫在羊体内移行时,尤其是经腹腔和肝实质移行过程中,可造成肠壁和肝组织的损伤,引起急性肝炎、腹膜炎和内出血等。囊蚴进入羊体并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需3~4个月。成虫可在宿主体内生存3~5年,其大多数虫体一年左右可自行排出体外。结合肝片吸虫的“生活史”,该5户养殖户的放牧草地有很多沼泽地,羊群在该区域放牧容易吞食到囊蚴,从而感染肝片吸虫。
4.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特点及流行情况。该病呈地方性流行,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河流、山川小溪和低洼、潮湿沼泽地带较易发生,未经常规驱虫的羊群感染率一般为30%~50%,个别重的羊群感染率高达100%。特别是在多雨季节,以每年的夏秋两季为主,此时椎实螺繁殖极多,散布甚广,因此这些季节是椎实螺感染肝片吸虫幼虫的重要季节,也是羊感染肝片吸虫的季节。北方以8~9月,南方以9~11月感染最为严重。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对牛羊危害十分严重。在我国该病分布甚广,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区深受其害。黑龙江省1998年洪灾地区感染率达80%~100%。毕节市牧垦场地处我国西南,该批羊只发现大批死亡时间是11月底、12月初,与肝片吸虫的流行特点相吻合。
5.临床症状。病羊轻度感染而体况又较好时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对于幼羊,即使寄生很少虫体也能呈现有害作用。一般来说绵羊体内寄生有50条以上的虫体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发生于秋季(10~11月),病羊有轻度发热,被毛粗乱,食欲下降,腹胀,有时腹泻,精神沉郁,黄疸,贫血,常常引起大批羊特别是羔羊死亡。粪检时查不到虫卵;慢性型虽终年可见,但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病羊食欲不振,此时虫体已寄居于胆管内,表现为贫血,黏膜苍白,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精神沉郁,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粪便呈黑褐色,眼睑、颌下水肿。怀孕母羊往往发生瘫痪,甚至流产,母羊泌乳量显著下降。最后常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6.病理变化。急性病例主要变化为可视黏膜苍白,剖检可见腹腔中充满血水,其中含有幼小虫体;肝脏肿大和充血,呈急性肝炎病变,由于虫体移行破坏微血管,引起出血,有时可见到正在钻入肝脏的幼虫。绵羊往往在此时期发生急性死亡。
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病变,肝脏变硬,体积缩小,胆管壁由于结缔组织增生而变得肥厚、坚硬、钙化等,这些坚硬的胆管形成走向不同的索状物,突出于肝脏的表面。剖开可见肝脏、胆管和胆囊中充满大量成熟的肝片吸虫;胆管内壁粗糙而坚实,内含有大量血性黏液及黑褐色块状、磷酸盐结石;肌肉松软而多水;胸腹腔及心脏包含有大量的透明渗出液。
对该批羊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该批羊只所感染的寄生虫都和肝片吸虫病的症状基本一致,并且按照肝片吸虫病的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