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学具,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实效之初探

2014-04-13葛霏霏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反馈学具使用

葛霏霏

摘 要:学具的使用对于农村小学来说至关重要,但不加注意,随意滥用却适得其反。通过教学实践,觉得应该合理选材,适时运用,收放自如,及时反馈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巧;学具;选材;使用;收放;反馈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自己的约束能力差,习惯直观思维。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起学生的注意。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学具的使用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学具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然而,在我们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具的演示以及学生在学具的使用上,往往会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在很多的听课活动中,我也发现这样那样的类似情形,教具是演示了,但效果怎样?学生也进行操作了,学生真正的解决问题了吗?学生都在动手操作,但真正动脑筋尝试创造的又有几个?学生和教师的操作真的有效果吗?

一、巧选材,让学具更具针对性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吸引人的学具,

当这些学具被拿出来时,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住了。但仔细观察,这些学具真的有效地帮助孩子学好数学知识了吗?

曾有一节概念课《克与千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克和千克的重量,让学生带了糖、牛奶、盐。课始,我拿出教科书和一枝笔,让学生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接着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课很顺利地进行着。谁知,到了学生准备的东西展示时,有些学生抵不住诱惑,竟偷偷地尝了尝。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效果。导致这次学具操作失败的原因是学具的内在引力太大,不够单纯。

曾有一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课,教师也带来了许多学具,有:薯片桶、火柴盒、小球、魔方、饮料罐……以便让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合作交流等形式,摸索物体的基本特征。没想到,当这些学具分到孩子们手中时,教室立即像炸开了锅一样。学生根本不再关注老师刚提到的要求:观察物体,根据形状给他们分分类。而是一味地抢夺自己所钟爱的学具。教室里响起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使整个课堂变得杂乱无章,教师也显得很尴尬。而之后教师也没能在课堂环节的转换之际及时提醒学生整理学具,转移注意力,以至于因孩子们的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而使操作、交流流于形式,与教师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合理选材,才能使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课前准备了两个纸箱,通过男女生比赛摸球,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到“可能”“不可能”“一定”。

在认识100以内数时,我没让学生准备黄豆、玉米这些贴合生活的物品。因为低年级学生对这些小物品的管理还不强,反而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因此,我只让学生准备好了10根一捆的小棒和计数器。这样更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学生对数的认识也很直观,数的组成一目了然。

如,在教学《周长》《面积》时,让学生指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和面积;又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圆柱形物体。学生在无形中自觉找学具来丰富、巩固自己的认识。

因此,我们要精心的选择学具才能辅助课堂,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巧使用,让学具更富实效性

学具的运用不是滥用,何时使用比较有效果呢?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能看到学具操作的影子。在教学8、7、6加几时,先让学生回顾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在教学8、7、6加几的计算方法时,我接着上节课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摆小棒再次体验凑十法。这个教学过程看似顺利,但回过头细想,课中的小棒操作有必要吗?课后我问他们还有别的解题思路吗?没有学生想到另外方法。这次使用学具限制了他们的思路。所学具使用不是滥用,何时使用比较合理呢?我有以下两点感触。

1.探索新知时使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对什么事都感兴趣,必须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方能满足。我们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新知教学中运用学具,让学生在“把玩”学具的过程中探索新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分数》一课时,在认识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二分之一,我提供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出二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法,逐一展示他们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折法,学生更巩固了对二分之一的认识,对平均分也体验更深刻了。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操作是必要的:简单的一张小正方形在这节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复习巩固时使用

在教学《锐角、直角、钝角》这一课,最后的实践操作,巩固新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先摆一个直角,再变成一个锐角,你们变成的锐角都一样吗?接着变成一个钝角,你们能变几个钝角?通过操作,学生知道锐角、钝角有无数个。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想自己动手创造角来总结结论比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效果要显著吧!

三、巧收放,让学具更具思考性

学具收放自如才能加深学生的思考,这需要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该放手时就放手,该收手时就收手。

1.学会大胆放手

二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我先通过第一次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学会表达。然后换位观察,要求学生按顺时针变换座位,再对玩具进行观察。最后,我允许小朋友进行自由活动,随意地观察玩具的每一个面,同时验证刚才得到的结论是否属实。在这一系列的观察中,我让学生体验一个从静态到动态,从片面到全面的观察方法。在活动的同时,我不断地引导、设疑,让孩子进行比较本质的探讨,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2.懂得及时收手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直接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老师设计了让男女生比赛摸球的环节。但由于男生摸到的都是白球,输了比赛,他们个个不服气,要求重新比。这让人措手不及,但被经验丰富的郭老师完美地收住了。(师:刚才的比赛都是老师设计的,现在让你们自己设计一场比赛,如何?)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孩子们小组合作、讨论、涂色,及时地巩固了知识。

所以,学具使用的收与放是相辅相成的。放是为了更好的收,收是为了更好的放。只有教师心中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灵活处理操作结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四、巧反馈,让学具更具条理性

学具操作不是为活跃课堂的气氛而设计的,而是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进行认真的总结、准确的归纳,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让学生能够有序地、有条理地运用学具,有条理地认识知识。

愿我的一点感受能带给广大教师一些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也能变得生动、精彩。

参考文献:

[1]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2]戴国军.“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小学数学学具缺失引发的思考.小学教学参考,2008(07-08).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越城区彩虹庄小学)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反馈学具使用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妙用“表扬”和“忽视”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