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2014-04-13刘芳菲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传承教学方式

刘芳菲

摘 要:在这样一个以信息为核心的急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做什么?教育可以怎么做?网络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它不仅从数字技术上引起了教育的变革,而且在教育理念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属性。就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方式;传承;创新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新的技术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更是如此。担负文化传承任务的教育,不仅要使前人的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要不断创造人类新的文化。在这样一个以信息为核心的急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做什么?教育可以怎么做?网络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它不仅从数字技术上引起了教育的变革,而且在教育理念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属性。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问题。因此,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意义界定

网络环境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等构成的,与广域网(Internet)连接的,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服务的,能实现远距离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集成应用系统。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是指在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活动,也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创新,探索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综合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1.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以网络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网络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2.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3.现代传播理论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传播的主体,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对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学手段网络化、教学媒体数字化、教学管理电脑化和教学资料电子化。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分析

1.有利于扩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情境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丰富了信息的储存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检索手段。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及聊天室、留言板等聚集一体的多媒体教材代替抽象、枯燥的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的,一下就跃在学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了教学的情境。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将从以往教学中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角色的转换将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网络环境下,教师应有更高的素质水准,不仅应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应有熟练的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能力、信息组织能力和网络教学的组织与控制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

网络环境教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了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初步形成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并且促使其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习更有兴趣,会选择学习内容,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能掌握学习的技巧、规律,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社会的变化与需求,并从中受到启发,萌生出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心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有利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合理化

网络教学中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有利于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有利于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合理化及多元化。

四、努力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环境教学优势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别,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知识、钻研问题的过程,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互活动,通过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教师通过网络创设教与学的环境,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中,重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创新的研究,并逐步创建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和网络学习的新型模式。

1.讲授型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它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地点、时间的限制。在网络上讲授,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而且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时间的限制。其最大缺点是缺乏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氛围,学习情景的真实性不强。

2.情境式教学模式

情境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完成教学目标以获取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依据课文内容,从网上搜集资源,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构建。在情境式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情境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和探讨,使学生在平等中相信自我,树立自信,并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探究性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提出相关学习主题,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学生围绕问题,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互动型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互动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机互动,学习各种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学习主体,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客体,教师是指导者、协助者,计算机网络是载体和手段。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则是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教与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培养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5.协作式教学模式

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一般而言,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将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这种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网络环境进行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和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能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

网络环境教学的目标不是重复传统教育,而应是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校教育带来某种变革,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教育教学的观念、人才培养的结构、学习知识的模式等方面形成一种全新的方式,走出一条教育创新的道路。网络环境下唯有通过全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自主、开放、交互的平台,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激起更浓厚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际的本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当然,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研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家庭的要求都比较高,必须有较完善的信息环境和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其中网络开发的合理性、课程的整合创新等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我们需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最好的发挥网络的优势与作用,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胡礼和.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育应用.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

[5][美]Beverly Abbey.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Priscilla Norton,Karin M.Wiburg.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07.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传承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