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重的AMI直接PTCA术的应用总结
2014-04-13刘刚
刘刚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阿克苏 843000)
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重的AMI直接PTCA术的应用总结
刘刚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阿克苏 843000)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血栓负荷重的AMI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所有患者均给予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PTC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导管进行血栓抽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变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肌呈3级血流、ST段下降>50%的例数明显增多,且CK-MB达峰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随访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DED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均<0.05),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以有效提高血栓负荷重的AMI患者直接PTCA的疗效,改善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血栓抽吸导管;血栓负荷重;AMI;PTCA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后心肌严重缺血坏死而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具有病情急,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迅速恢复血流灌注,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目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an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已经成为AMI的重要治疗手段[1]。然而,研究认为,血栓负荷重是引起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微血管功能障碍容易导致PTCA过程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2]。因此,减少冠脉血栓对PTCA的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中旨在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重的AMI直接PTCA中的应用效果,以期进一步提供相关临床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AMI患者共100例,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入选标准:(1)符合ST抬高型AMI诊断标准;(2)血栓负荷重,即血栓积分[3]>2分;(3)发病至开始介入治疗时间<12h;(4)排除术中死亡、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随访不配合患者;(5)患者或授权者对具体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5-70岁,平均(64.3±7.9)岁;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54-68岁,平均(65.1±7.1)岁。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大体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各300mg嚼服等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PTCA治疗,操作步骤:冠脉造影结束后,采用球囊颈进行扩张,当血流≥2级后,根据情况选用合适大小的支架进行支架植入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导管血栓抽吸术,首选将导丝通过血管闭塞部位,将冲洗好的血栓抽吸导管沿着导丝送至闭塞血管近端,保持最大负压缓慢将导管送至闭塞血管远端,并缓慢撤回至近端,重复数次,直至造影提示无明显血栓影像。其后操作同PTCA。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无复流、心肌血流、ST段下降情况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峰时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LVDED)、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分析,以P<0.05为标准,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肌呈3级血流、ST段下降>50%的例数明显增多,且CK-MB达峰时间明显缩短,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2.2 两组心功能改变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LVDED和LVEF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DED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2.3 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随访6个月,对照组共7例(14.0%)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再次血运重建3例,观察组共3例(6.0%)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再次血运重建2例。组间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78,P=0.1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表2 两组心功能改变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改变比较(±s)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相比,*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术前术后6个月术前术后6个月LVDED(mm)59.7±5.4 52.9±4.7#59.4±5.8 43.2±4.1#*LVEF(%)43.2±6.7 56.4±7.1#43.7±6.2 66.1±6.5#*
3 讨论
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PTCA术日趋成熟,可以显著降低AMI的病死率,改善预后。但是,其治疗效果仍然受到梗死部位、心功能状况、年龄、血栓负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研究显示,PTCA无法消除冠状动脉内已经形成的血栓,这种血栓负荷重的状态可以引起血管的无复流、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良,从而大大降低直接PTCA术的治疗效果[5]。因此,纠正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重状态是提高PTCA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进行PTCA术之前采用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可以有效地吸出血栓及斑块脱落的碎片,预防PTCA过程中血栓被挤压而发生慢复流或者无复流现象,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达到真正恢复冠脉有效血流的目的[6]。本研究中,与单纯PTCA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肌呈3级血流、ST段下降>50%的例数明显增多,且CK-MB达峰时间明显缩短。随访6个月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DED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PTCA术前进行血栓抽吸可以明显提高血栓负荷重AMI患者PTCA的疗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原因,可能为:(1)血栓抽吸可以明显减少血栓、破裂斑块等导致微血管栓塞的物质,有效避免植入支架时上述物质被挤压进入微血管,减少闭塞病变血管远端的栓塞,从而缩小濒临死亡心肌的面积;(2)进行血栓抽吸后,可以充分暴露病变,有利于合适大小支架的选择,有助于降低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对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血栓抽吸可以有效提高血栓负荷重的AMI患者直接PTCA的疗效,改善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1]吴爱梅.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急诊PTCA术后的护理[J].山东医药,2011,51(4):5.
[2]曹海涛,许力舒,武刚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效果的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30(6):619-620.
[3]BurzottaF,TraniC,RomaqnoliE,etal.Apilotstudywith anewraped exchange thrombus aspirating device in patients with thrombus containinglesion[J].CatheterCardiovascInterv,2006,67(6):887-93.
[4]刘伶,徐广马,林虹等.血栓抽吸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 (12):945-947.
[5]李东宝,华琦,刘志等.血栓负荷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9,17(3): 157-159.
[6]洪云飞,宋丽娟,陈苗等.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的临床使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415-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