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涎腺腺泡细胞癌的CT表现分析

2014-04-13江明祥邵国良陈波

浙江医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涎腺腮腺低密度

江明祥 邵国良 陈波

涎腺腺泡细胞癌的CT表现分析

江明祥 邵国良 陈波

腺泡细胞癌(ACC)是一种少见的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占所有涎腺肿瘤的3.4%,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2%~17%[1]。ACC生物学行为上属于低度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超过80%,预后较好,但临床上易误诊为涎腺良性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有关该肿瘤临床和病理方面的报道较多,而国内外有关影像学方面的系统报道较少,提高ACC的影像诊断水平,对临床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和术前评估意义重大。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涎腺ACC患者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术前评估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4-01—2012-12资料完整,并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涎腺腺泡细胞癌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2~75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40~60岁16例。病程3个月~14年不等,中位病程9个月。因无痛性肿块而就诊18例(包括2例复发患者),因颌面部疼痛而就诊1例,因涕中带血而就诊1例。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

1.2 方法

1.2.1 影像检查及分析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16 CT,平扫后均行CT增强扫描,经前臂肘静脉团注碘普胺80~100 ml(320mg I/ml,1.5 ml/kg),注射流率2.5ml/s,延迟40s增强扫描,扫描螺距为1.0,层厚3~5mm,层距3~5mm。由2位放射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影像资料共同进行分析,诊断不一致时由1位放射科主任医师裁定。分析内容包括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强化方式、淋巴结转移情况等。CT增强扫描根据CT值增加情况将强化程度分为:(1)轻度:0~20 HU;(2)中度:21~40 HU;(3)明显:40 HU以上。

1.2.2 病理检查 采用大体、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

2 结果

2.1 部位、大小和形态 20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腮腺14例,右侧颌下腺、左侧咽旁间隙、左侧颞下窝、右侧鼻腔、左侧上颌窦、左硬腭各1例。病灶最大径为0.7~6.2cm,其中16例肿瘤最大径≤3.0cm,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图1),最大径>3.0cm4例,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图2)。

图1 左侧硬腭ACC的影像学所见(左侧硬腭见最大径约2.4cm的椭圆形、边缘光整的结节灶)

图2 左侧颞下窝ACC的影像学所见(CT平扫示左侧颞下窝不规则、分叶状占位灶,边缘不光整,部分边缘模糊,最大径约4.7cm)

2.2 密度 病灶呈稍低密度17例,等密度3例(图3)。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15例,其中病灶内见裂隙状低密度区5例(图4)。小囊状低密度区8例,大片状囊性低密度区2例(图5)。2例肿瘤病灶中心见砂砾状钙化。

2.3 边缘和肿瘤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情况 病灶边缘光整16例(图6);边缘不光整4例,其中右侧腮腺病灶侵犯耳前皮肤1例(图7);咽旁间隙病灶破坏上颌窦后壁骨质,累及翼外肌1例,左侧上颌窦病灶破坏上颌窦内侧壁骨质,侵犯左侧鼻腔1例。

2.4 强化 增强检查病灶呈明显强化17例(图8),其中2例呈明显不规则环形强化;中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所有病例均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线状强化(图9、10)。

2.5 淋巴结转移情况 2例伴有颈部肿大淋巴结,均为同侧,共7枚肿大淋巴结,大小1.2~2.5cm不等,其中5枚肿大的淋巴结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无强化区(图11),2枚肿大淋巴结呈明显均匀强化。

2.6 病理检查结果 肉眼观,肿瘤多呈结节状,2例有分叶,20例均有包膜,其中包膜完整16例,包膜不完整4例;肿瘤质地较硬,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可见陈旧性出血、囊性变及坏死。显微镜下见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实性、滤泡状,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核小而深染,偏位,核仁不明显,无明显异型及核分裂象,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图12)。间质中含有少量血管和淋巴样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CK、EMA、α1-AT呈阳性表达,而Vimentin、S-100、Sy呈阴性表达。另外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显示,瘤细胞胞质内酶原颗粒呈阳性。

3 讨论

ACC临床常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类似混合瘤,偶尔产生疼痛症状或神经受累。病程较长,从几个月到数十年不等。所以,对于涎腺的ACC而言,临床上不能因为病史相对较长而将其误诊为良性肿瘤。ACC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40~60岁最多见,男女发病率约2∶3[2]。中老年女性好发为涎腺ACC的一大特点。本组20例患者中,女性稍多于男性(男8例,女12例),40~60岁者16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ACC的治疗原则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局部切除可导致肿瘤复发,同时恶性度亦因手术次数增加有增高趋势,所以治疗上应采取广泛切除。术后一般不需配合其他治疗,除非病变较广泛而有可疑残留时,考虑做放射治疗。

多数学者认为ACC来源于涎腺的闰管细胞或“多潜能”储备细胞。ACC组织类型和细胞类型的多样性是该肿瘤的另外一个特征[3],该肿瘤有4种生长类型:实体型、微囊型、乳头囊状型及滤泡型。光镜下肿瘤有5种特征性细胞:腺泡样细胞、闰管样细胞、空泡样细胞、透明样细胞及非特异腺样细胞,上述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同一肿瘤中可以同时存在,或以某一种类型的细胞为主。大体病理上肿瘤多数为单发,病灶常有包膜,但部分肿瘤包膜不完整;质地较硬,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可见陈旧性出血、囊性变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CK、EMA、α1-AT呈阳性表达,而Vimentin、S-100、Sy呈阴性表达。另外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显示,瘤细胞胞质内酶原颗粒呈阳性。

图3 左侧腮腺ACC的影像学所见 [C T平扫示左侧腮腺浅叶类圆形等密度结节灶(与颈部肌肉相比,最大径约0.9cm,边缘光整)]

图4 左侧咽旁间隙ACC的影像学所见(CT平扫示左侧咽旁间隙不规则分叶状的占位灶,最大径约5.8cm,内见裂隙状低密度区,边缘可见不完整的肿瘤包膜,病灶破坏左侧上颌窦后壁,累及翼外肌)

图5 右侧腮腺ACC的影像学所见(CT平扫右侧腮腺深叶见边缘光整的椭圆形囊实性占位灶,最大径约2.6 cm,内见大片状囊性低密度区)

图6 右侧颌下腺ACC的影像学所见(CT增强扫描示右侧颌下腺类圆形囊实性占位灶,边缘光整,最大径约2.5cm,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规则环形强化及分隔强化,增强后CT值约84Hu,并可见完整线状强化的肿瘤包膜)

图7 右侧腮腺ACC的影像学所见(增强扫描示右侧腮腺病灶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约81Hu,内见裂隙状低密度无强化区,并可见线状强化不完整的肿瘤包膜,病灶侵犯右侧耳前皮肤)

图8 左侧颞下窝ACC的影像学所见(与图2为同一患者,CT增强扫描示左侧颞下窝不规则、分叶状占位灶,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达103Hu,内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无强化区,边缘见不完整的包膜)

图9 右侧腮腺ACC的影像学所见(与图5为同一患者,增强扫描示右侧腮腺深叶病灶明显环形强化及壁结节强化,其内囊性不强化区域超过病灶的50%,并可见完整的肿瘤包膜)

图10 右侧腮腺ACC的影像学所见(CT增强扫描示右侧腮腺类圆形的占位灶,直径约1.5cm,边缘光整,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并见不完整线状强化的肿瘤包膜)

文献报道ACC约83%发生在腮腺[4],其次多见于腭部、鼻腔、副鼻窦、咽旁间隙等小涎腺分布的部位,而颌下腺和舌下腺少见。本研究中肿瘤位于腮腺14例,发生于小涎腺5例,而颌下腺仅1例,与文献报道相似。肿瘤大小差异较大,最大径在1.0~7.0cm[5],本组病例肿瘤最大径为0.7~6.2cm,与文献报道相似。另外,本组病例中,发生于腮腺、腭部、鼻腔、颌下腺的肿瘤较小(≤3cm),这与其生长的位置相对较表浅,容易早期被发现有关,而发生于副鼻窦、咽旁间隙、颞下窝等部位的肿瘤体积相对较大(>3cm),则是由于病灶位置深在,生长空间大,症状出现晚,从而就医较晚造成。

ACC生物学行为上属低度恶性肿瘤,常呈膨胀性生长,且常有包膜,因此病灶边缘常较光整,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较为清晰。少数体积较大的肿瘤(>3cm)包膜不完整,肿瘤常突破包膜向外生长,可侵犯邻近的组织结构[6]。本研究中16例肿瘤边缘较光整,4例肿瘤最大径>3cm,边缘不光整,形态呈不规则、分叶状,其中1例右侧腮腺病灶侵犯右耳前皮肤;1例左侧咽旁间隙病灶破坏上颌窦后壁骨质,累及翼外肌,1例左侧上颌窦病灶破坏上颌窦内侧壁骨质,侵犯左侧鼻腔,与文献报道相似。

图11 左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所见(与图2为同一患者,增强扫描示左侧颈鞘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呈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约91HU,内见多个囊状无强化区)

图12 腺泡细胞癌病理图片[显微镜下见多角形肿瘤细胞呈实性生长,有非常纤细的血管穿过,胞浆泡沫状表现,内含非常细的嗜碱性颗粒。(HE染色,× 200)]

病灶密度(与颈部肌肉相比)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密度多不均匀,容易发生囊变、坏死,个别肿瘤的囊变区域可达50%以上[7]。本研究中,病灶呈低密度17例,等密度3例;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15例,其中病灶内见裂隙状低密度区5例,小囊状低密度区8例,大片状囊性低密度区2例,与文献报道相似。本研究中病灶呈明显强化17例(其中不规则环形强化2例),中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肿瘤见线状强化完整的包膜结构16例,见线状强化不完整的包膜结构4例,以上研究表明ACC增强扫描病灶常呈明显强化,且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线状强化的包膜,具有相对的特征性。

ACC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约为3%~9%[8]。本研究20例患者中,有2例体积较大的肿瘤(>3.0cm)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均为同侧(Ⅲ区)。共7枚肿大淋巴结,其中5枚肿大的淋巴结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区,与原发肿瘤病灶内易发生囊性变、坏死表现类似,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别于其他肿瘤(特别是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环形强化的影像表现。Suh等[6]报道了12例ACC的影像学表现,均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本研究与其不符,考虑与本组2例肿瘤病灶体积较大,突破包膜向外生长,侵犯了周围的组织结构并形成了脉管瘤栓,造成淋巴结转移有关,因此笔者认为ACC虽然为涎腺低度恶性肿瘤,但可以伴发颈部淋巴结转移,只是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低,且常发生于肿瘤体积较大的病例。

ACC是一种涎腺少见恶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主要需与如下疾病进行鉴别。(1)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中青年女性多发,因有较多的腺管结构、黏液和软骨成分,增强扫描大多为轻中度强化、延时强化,具有相对特征性[9-10]。而ACC属涎腺低度恶性肿瘤,肿瘤较小时虽然边缘光整,但增强扫描多数呈早期明显强化,有别于多形性腺瘤。另外,ACC生长到一定程度常突破包膜向外生长,则表现其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可侵犯周围的组织结构,而多形性腺瘤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邻近骨质呈压迫吸收改变,即使肿瘤较大也较少侵犯周围的组织结构。(2)涎腺肌上皮瘤也是一类少见的涎腺肿瘤,以青壮年好发,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灶常呈椭圆形,边缘清晰锐利,增强扫描病灶呈显著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11]。而涎腺ACC以40~60岁中老年女性最多见。肿瘤较小时,病灶边缘光整,与肌上皮瘤表现类似,但前者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增强幅度低于肌上皮瘤,两者表现有所不同。另外,ACC肿瘤较大时,病灶呈侵袭性生长,可造成相邻骨质的破坏,而涎腺肌上皮瘤病灶相邻骨质常呈压迫吸收改变。(3)淋巴样乳头状囊腺瘤以50岁以上男性好发,常发生于腮腺浅叶后下极,发生于小涎腺较为少见,该肿瘤与吸烟有一定的关系,可双侧发病,较易发生囊变,多呈早期轻中度强化,边缘光滑,即使较大,也较少侵犯周围组织结构。(4)涎腺其他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较为常见,老年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大于ACC,病程短,肿瘤生长较快,病灶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特别是腺样囊性癌易沿着神经广泛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相对高。而ACC病程多较长,肿瘤较小时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缘光整,只有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3.0cm),才表现其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另外AC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涎腺AC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影像上多数表现边缘光整、明显强化,具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线状强化的包膜结构,易囊变、坏死的占位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Spiro R H,Huvos A G,Strong E W.Acinic cell carcinoma of sali-vary origin.A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67 cases[J].Cancer,1978, 41(6):924-935.

[2]Thompson L D.Salivary gland acinic cell carcinoma[J].Ear Nose Throat J,2010,89(11):530-532.

[3] Omlie J E,Koutlas I G.Acinic cell Carcinoma of minor salivary gland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1 cases[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0,68(7):2053-2057.

[4] LaskawiR,RodelR,Zirk A,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5 patients with acinic cell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J].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8,56(8):440-443.

[5]赵文华,张中仪,黄向红,等.涎腺腺泡细胞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0,4(2):114-115.

[6] Suh S I,SeolH Y,Kim TK,et al.Acinic cell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5,29(1):121-126.

[7] SakaiO,Nakashima N,Takata Y,et al.Acinic cellcarcinoma ofthe parotid gland:CTand MRI[J].Neuroradiology,1996,38(7):675-679.

[8] Ellis G L,Corio R L.Acinic cell adencarcinom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es of294 cases[J].Cancer,1983,52(6):542-545.

[9] 李威,张云亭,许强,等.腭部小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339-341.

[10] ChoiD S,Na D G,Byun H S,et al.Salivary gland tumors:Evaluation with two-phase helical CT[J].Radiology,2000,21(4):231-236.

[11] 陈祖华,余日胜,徐雷鸣.涎腺肌上皮瘤的CT、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2):1330-1333.

2013-05-24)

(本文编辑:杨丽)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浙财社2013-189)

310022 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科(汪明祥、邵国良),病理科(陈波)

邵国良,E-mail:shaogl1666@yahoo.com.cn

猜你喜欢

涎腺腮腺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涎腺干细胞在放射性口干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