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剥脱性皮炎一例报道

2014-04-12秦志仁

中成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性皮炎过敏皮肤

游 毅, 秦志仁

(1.上海市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93; 2.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

中医治疗剥脱性皮炎一例报道

游 毅1, 秦志仁2

(1.上海市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93; 2.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

目的 介绍中医治疗剥脱性皮炎验案一例。方法 主要运用四妙散、六一散、五味消毒饮加减,清热燥湿解毒, 根据西医 “过敏” 的病因, 益以脱敏效方抗过敏治疗。 结果 经过两次治疗后,患者皮肤基本正常,瘙痒消失。结论 正确的中医辨证论治对剥脱性皮炎有效。

剥脱性皮炎;中医;清热解毒;清利湿热;成方加减

剥脱 性皮炎 ( exfoliative dermatitis, ED) 又称 红皮病,是一种严重变态反应性药疹,起病较急,呈进行性加重。初期多为麻疹,猩红热样表现,继而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呈鲜红色或棕红色,大量脱屑,重者毛发、指甲都可脱落。如不及时治疗可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衰竭而危及生命。有作者统计,抗感染类和中枢神经系统类仍然是引起剥脱性皮炎最多的 2 类药物, 其次是抗痛风类药[1]。 不合理治疗是加重此病的主要因素[2]。 其相关病理是表皮更新速度显著增快,细胞有丝分裂速度和皮肤生发层细胞绝对数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细胞成熟及通过表皮的时间明显缩短,从而促使大量鳞屑形成、 脱落[3]。

西医治疗,多早期使用足量激素、抗组胺药、抗生素、维生素 C加以治疗[4]; 对于糖皮质激素不能耐受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5]。 但静脉注射 IVIG的使用目前仍存在争议, 且国内曾有过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致剥脱性皮炎 1 例的报道[6],使用须谨慎。其发病机制是迟发型超敏反应,即使首次应用的药物也可发生临床反应[7]。

1 临床案例分析

患者高某, 男, 35 岁, 2013 年 6 月 15 日初诊。

主诉:全身皮癣瘙痒2月。

现病史:患者2月前食用羊肉后皮肤出现红点,遂于外院治疗 (具体不详), 效果不显, 后又饮酒, 遂出现皮藓, 弥漫潮红, 瘙痒, 搔后皮脱落, 范围扩散,, 外院诊断为剥脱性皮炎,于多家医院诊治无效,近日加重,遂求诊于中医。刻下,全身皮癣,大量糠皮状脱屑,弥漫潮红,不肿胀;瘙痒,搔后皮脱落,胃纳一般,二便可,夜寐可,舌淡胖, 苔黄腻, 舌根尤甚,脉弦。 见图1。

图1 治疗前皮肤表面状况

四诊合参,秦师诊断此为皮疹,湿热蕴结证。当治以清热燥湿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2 治疗方法

用五味消毒饮、四妙丸合六一散、过敏煎加减。主要药物:金银花、地丁、蒲公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苍术、黄柏、川牛膝、生米仁、炒川断、滑石、甘草、鸡血藤、石斛、地肤子、白鲜皮、银柴胡、防风、蝉蜕、乌梅、五味子。

煎服汁 400 mL, 早晚各服 200 mL, 日服一剂。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腥冷、油腻煎炸食物。

患者服用后全身皮藓脱落,瘙痒症状明显好转。舌淡胖苔白腻,气虚之证较为明显现象。缓则治其本。予四君子汤合四妙丸、过敏煎为方以加减,二诊后皮肤基本正常,瘙痒消失。 见图 2。 再予以补益脾胃, 调养之方以巩固疗效。

图2 治疗后皮肤表面状况

3 讨论与小结

中医没有剥脱性皮炎直接对应的病名,依照发病原因或症状,与中药毒、蛇风、溻皮疮等病相似。关于服用药物而出现皮炎, 早在 《诸病源候论》 即有记载: “小儿有疹患服汤药,其肠胃脆嫩,不胜药气,便致烦毒也,故谓之中毒。” 《外科启玄》 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浑身无皮.如汤烫去.或半体.或头面.皆有之。”

此病病机其标是湿热毒邪蕴结,其本是机体禀赋不足。药物邪毒内侵,湿热毒邪蕴蒸,郁于肌肤,发为皮肤潮红;湿热蕴蒸,风邪内侵,发为瘙痒难耐。湿热郁久化燥伤血,以致血燥凝滞,血不养荣,肌肤失养而脱落。故拟方遵循以下原则:

3.1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出自 《医宗金鉴》, 本是用以治疗火毒结聚之痈疖疔疮。 《医宗金鉴》 有云: “夫疔疮者,乃火证也……以上诸证,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势不尽, 情寒壮热仍作者, 宜服五味消毒饮汗之。” 此方中银花清轻芳香,善清气血之毒热,透肌表之邪以外出,蒲公英清热解毒, 《本草正义》 言其能 “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痛诸证”, 地丁凉血散瘀。 魏氏曾报道临床上用此方清热解毒以治疗药疹[8]。 杨氏运用此方治疗以脱屑、 瘙痒反复发作的婴儿湿疹 348 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9];

此患者虽有热象,然热势不甚,故未用全方,去佐药以防清热太过。

3.2 清利湿热 患者弥漫潮红, 苔黄腻, 脉弦, 有湿热之象。 四妙丸出自 《成方便读》, 由二妙丸加牛膝、 米仁,是治湿热妙方。 《成方便读》 对湿热之邪的原因及治疗有精辟的见解: “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 故治病者必求其本, 清流者必洁其源。” 患者舌淡胖,湿热兼有脾虚之证,且舌根苔腻尤甚。故方中取辛苦而温,芳香而躁之苍术,直达中州,燥湿强脾;米仁清热利湿,而兼顾阳明胃肠;苦寒下降之品黄柏,牛膝补虚且载药下行,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四药相配,以凑清热燥湿之功。 张氏常以此方加减治疗湿热内蕴证之皮疹[10]。

柴氏以四妙丸联合西药治疗湿疹,对改善湿疹的瘙痒和皮疹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11]。

另加六一散, 清热而不留湿, 利水而不伤正。 《成方便读》 谓其 “滑石气清能解肌, 质重能清降, 寒能胜热,滑能通窍,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缓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 得以彻表彻里。”

3.3 治风治血、 用药兼顾 《妇人大全良方》 有云: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张氏从三点进行阐述: 一是养血,血液充足则气血津液运行正常,肤有所养;二是清热凉血,急救阴津,使热退风熄,三是行气活血使气行血行,风熄痒止, 以此达到 “血行风自灭” 的目的[12]。

于祛风止痒药物地肤子、白鲜皮中加鸡血藤一味即是此意。皮肤病伴以瘙痒症者多见,瘙痒以风邪为患居多。正如 《诸病源候论》 所言: “凡瘙痒者是体虚受风, 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 鸡血藤, 《本草纲目拾遗》 谓其 “大补气血”, 《饮片新参》 谓其 “去瘀血, 生新血, 流利经脉……”。

秦师使用此药用意有二:一则活血化瘀,防止使热清而血憩, 留瘀于肌肤;二则补血养血, 所谓 “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 治之先宜养血, 然后祛风, 无不愈者”。使风邪去,湿热除,血脉和,瘙痒止。

通方多清热祛湿,渗湿利水药物,恐有伤阴之弊,予石斛一味,有养阴清热之功,防燥湿太过以致伤阴。

3.4 审证求因, 借鉴病理 审证求因是中医的另一特色。如 《伤寒论》 而言: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前文所述,西医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由过敏而来。秦师予过敏煎 (银柴胡、五味子、 乌梅、 防风、 生甘草) 以脱敏止痒。此方系施今墨所创,祝湛予发扬。马赛等人曾用此方治疗由氨苄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皮疹[13]。 方中防风辛温解表,疏风胜湿;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该方药味虽平淡,但立方精巧,诸药组合,有敛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盖过敏性疾患,虽症情不同, 但其机理则, 皆由过敏所致, 皆可用本方治之[14]。 刘岩松[15]等人通过实验证明: 过敏煎能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与效应器官以解除效应器官反应来减少过敏反应,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

以上为方药特色,而治疗原则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秦师治疗此病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两个特点:1、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患者虽然有舌淡胖的虚象,但是主要矛盾在于湿热蕴结风邪浸淫的皮肤瘙痒,当先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为主。患者服用后急症渐消,而气虚湿滞的本质显露,当标本兼施。故予健脾益气为主,兼清利湿热,脱敏。二诊后急症消失,本虚证为主,故予以补益脾胃,调养之方以巩固疗效。2、 古方治今病, 药物过敏致剥脱性皮炎的中医病名未见有于中医古籍,但是通过辨证论治,用古方加减组合,同样可以取得疗效。

[ 1 ] 叶玲梅, 徐 翔.240 例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文献分析[ J].中国药房, 2009, 20(8):614-616.

[ 2 ] 赵万润, 刘 玲.红皮病 108 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23(12):813-814.

[ 3 ] 李 凯, 张 平.红皮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35(4):266-268.

[ 4 ] 曹兴梅.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 1(4):67-68.

[ 5 ] 曹艳云, 徐顺明.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疗[J].世界临床药物, 2013, 34(6);328-330.

[6] 兰安杰, 罗 静,刘丽宏, 等.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致剥脱性皮炎 1 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11): 906-906.

[ 7 ] 潘春雷.药源性剥脱性皮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13):73-74.

[ 8 ] 魏荣乐.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药物性皮炎 2 例[J].江西中医药, 2007, 38(3):55-55.

[ 9 ] 杨会堂.五味消毒饮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 2010, 2(5):50-50.

[10] 武欢欢.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 2011, 7(5):3-5.

[11] 柴维汉, 王英杰, 王海瑞.四妙丸联合眯唑斯汀治疗湿疹57 例临床观察[ 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 44 (2): 53-54.

[12] 张玉芳, 王 鹏, 王新宏.治风先治血在皮肤科的运用心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23):118-119.

[13] 马 赛, 刘晓虹, 张其鹏.过敏煎临床应用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 2001, 17(4):45-45.

[14] 张贵春.过敏煎验案四则[J].山东中医杂志, 2011, 30(2):33-34.

[15] 刘岩松, 孙东健, 郭玉成.过敏煎对 DNCB所致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 27(1): 99-100.

R287

:B

1001-1528(2014)12-2664-03

10.3969/j.issn.1001-1528.2014.12.054

2014-02-14

游 毅 (1985—), 男, 硕士, 研究方向: 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 Tel:13564579857, E-mail:767876934@qq.com

猜你喜欢

性皮炎过敏皮肤
第二层皮肤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过敏8问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远离季节性过敏
人为什么会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