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分离焦虑倾向的幼儿案例分析
2014-04-10欧阳毅红
欧阳毅红
一、案例背景
每年小班新生入园时,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都会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的确,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陌生的环境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机,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能力而感到不安。这种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身体症状就是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们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躁不安、紧张和恐惧。幼儿期的分离性焦虑则是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时,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环境,感到不安全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它会造成人的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和加重许多疾病。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幼儿的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运用多种缓解策略去调整和改变幼儿焦虑的情绪,让幼儿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幼儿情况
呈呈,男,3岁又1个月,一个腼腆、乖巧、胆小的男孩子。家中“四对一”的绝对比例,使得呈呈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呈呈便由爷爷奶奶照看。两位老人对呈呈关怀备至,从吃饭、睡觉到玩,他的一切日常生活全由两位老人一手包办。两位老人的溺爱造成了呈呈自理能力欠佳,时时事事依赖家人,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
为了让呈呈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呈呈的父母特地带呈呈参观了许多不同的幼儿园,并事先做了呈呈的思想工作,还在暑假里将呈呈送至私立幼儿园的小小班就读。入园后呈呈表现出入园分离焦虑现象,而且更不幸的是,在入园第一天里呈呈所遇到的张老师采取了简单粗暴的训斥、恐吓的方法,以强制呈呈终止发泄心中的不满与紧张不安的情绪。最后,还是厨房的王阿姨抱了他,他才象抓到救命草一样,停止了哭闹。在之后的一周里,呈呈每天上学都哭着喊道:“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见到张老师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害怕得直叫:“不要,不要。”直至厨房的王阿姨出现,呈呈才跟随王阿姨到到厨房“报到”。也就是这一周,呈呈每天回家都变得神情恍惚,常常目光呆滞地望着天花板,晚上睡眠也不好,常常做恶梦说梦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于心不忍,常常一起落泪,最后不得不终止了仅为5天的暑假班。
三、焦虑表现
开学第一天早上,我正在动手区和早来的几位小朋友玩“串珠珠”,突然一句女声问候:“欧阳老师好!”飞入我的耳中,这一成人的声音使我好奇地回过头,原来是呈呈妈妈。她满头大汗地抱着呈呈,无奈地笑着说:“欧阳老师,呈呈来上学了。”我急忙迎上前,和风细雨地和呈呈问候并说了几句话,然而呈呈双手紧紧地扣住妈妈的脖子,脸埋在妈妈的后背上,丝毫没有下来的意思。呈呈妈求助地看着我并对着呈呈说:“到新班级了,下来吧,妈妈要上班去了,快迟到了。”我伸手要抱呈呈,可他连头也没抬一下,脸上挂着泪水,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呈呈妈不忍但又不得不说:“妈妈真的要迟到了,幼儿园小朋友那么多,有人和你一起玩多好啊。”我见状伸过手硬是要把呈呈抱过来,这下呈呈突然有劲似地反抗起来,不停地喊道:“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双手抓住妈妈的衣领、双腿夹住妈妈的腰就是不肯放。我一边伸手抱呈呈,一边说:“呈呈最乖了,老师这有许多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玩吧。”终于,在呈呈妈的协助下,呈呈“落入”我的怀抱。呈呈妈见脱手了,急忙和呈呈说了句“再见”,便一步三回头地往教室外走了。呈呈猛地意识到自己在我的怀里,便使足了劲挣脱我的怀抱,歇斯底里地叫道:“不要、不要……”这时,阿姨正巧室外打扫卫生回来,呈呈一看到阿姨,发疯似的冲向阿姨,抱着阿姨的腰叫道:“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
四、焦虑分析
呈呈从小所经历的生活环境是其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孩子的发展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呈呈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隔辈亲,所以爷爷奶奶把呈呈捧在手里、抱在怀里,一步不离地跟在后面,使呈呈失去了独立的机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情绪。一旦离开父母的环抱,就出现了焦虑的情绪。加之张老师简单、粗暴的训斥恐吓又加深了呈呈的焦虑情绪。
面对新的环境,孩子常常会出现焦燥不安的情绪。此时出于本能的反应,孩子往往会寻找“安全港湾”,而教师无疑是孩子“安全港湾”的首选。但由于张老师对呈呈这一需求的不理睬,对呈呈的哭闹采取了简单粗暴地训斥,使呈呈不仅失去了依靠的对象,而且加剧了焦虑情绪,甚至对教师产生恐惧的心理,总觉得所有的老师都像“张老师”一样“可怕”。所以,当我抱起他时,他由一开始的微弱反抗变成了强烈的抵触与反抗。此时,呈呈开始寻找新的“安全的港湾”,而阿姨的出现适时地满足了他的需求,成为呈呈的“避难所”。由于呈呈从小由奶奶带大,对于年长的人有一种潜意识的亲近感,加上暑假班里的王阿姨对他格外呵护,使得他产生了幼儿园里阿姨都是“好人”的体验。因此,当班级阿姨出现时,他就会发疯似的冲向阿姨,抱着阿姨的腰叫道:“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
五、措施干预
1.“支持疗法”。支持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早开始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患儿的解释、安慰、鼓励、指导、疏通感情、调整环境等处理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家庭里,我请呈呈妈妈和奶奶作为我的协助人,通过个别交谈,使呈呈妈妈和奶奶均详细地了解呈呈的心理状况,并逐一解释支持疗法中措施的使用技巧。她们听了后甚感欣慰,对呈呈现阶段心理发育障碍的排除有了极大的信心,并配合教师在家中对孩子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在幼儿园里,我选择了本班阿姨作为协助人。每天晨间由阿姨负责接待呈呈入园,并请阿姨引导他观察老师是如何接待晨间入园的小朋友、如何与小朋友游戏的……渐渐地,呈呈扭转了“老师”都是坏人的想法。
2.“系统脱敏法”。俗话说“解除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面对恐惧”,只有面对引起焦虑的事物,才能发现导致自己恐惧的危险是否存在,才能找到对付恐惧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系统脱敏法”。于是,我选择了每天离园作为训练时间,让呈呈在奶奶或妈妈的陪同下,坐在幼儿园活动室内玩串珠子、钓鱼、搭积木等游戏。与此同时,我和班级的另一位配班老师则把握住距离由远到近、时间由长到短的原则,逐步实施“脱敏”的计划。
第一阶段:一开始,我们远远地观望着他。呈呈总是不安地边玩边转头四下张望,生怕老师靠近他。当老师慢慢靠近他时,他会下意识地将椅子挪向陪伴的成人身边,警觉地回头张望。经过约一周的训练,我们发觉呈呈虽将椅子靠近了陪伴的成人,但当老师靠近时他只是回头看完后若无其事地玩自己的玩具了。他的表现已明显不像入园第一天时那样恐惧老师了,但当陪伴的成人离开时紧张感仍存在。
第二阶段:每次老师由远处移至呈呈身边后,有意识地请陪伴人不时地假装接电话并若无其事地走到室外听电话。第一次,呈呈看到妈妈走出去,先是一愣,接着放下玩具就跟着走出去了。反复了几次后,呈呈不再跟出去了,只是停下玩,眼光跟随着妈妈的身影移到室外。但单独游戏的时间最长也没有超过7分钟。
第三阶段:这阶段里,我有意识地将呈呈、老师、陪伴人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即老师和呈呈坐在一起,陪伴人轮流坐到呈呈视线以外的背后、室外等位置上,同时我增添了许多呈呈最喜欢的玩具车。一开始,呈呈显得有些紧张,和陪伴人讨价还价,要求坐在自己的身边,但陪伴人执意坚持了自己的做法,无奈,原本就较无主见的呈呈只好让步了。每当呈呈转头张望时,我便及时地拿起他喜欢的玩具车介入他的思考,转移他的注意力,呈呈果真被车吸引过来了。多天以后,在家长离园的30分钟内,他也能颇有兴致地玩着心爱的车,只是偶尔地回头张望,对老师的恐惧已明显消退,入园时的焦虑情绪也明显好转。
第四阶段:从这阶段起,我撤销了先前成人陪伴的措施,将以往离园训练的时间段调整为晨间入园阶段,每天请家长提早送呈呈入园,坚持单独陪呈呈玩玩具。同时,我采用情绪转移的方法,有意地在晨间接待时间段里播放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使呈呈及其他幼儿的紧张神经得到放松。有时,当我发现呈呈眼睛中流露出焦虑的神情时,会及时帮助他排解。“想妈妈呀?给妈妈打个电话吧”。这个方法使呈呈知道老师了解并且赞同他的想法,以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另外,当呈呈在游戏时,我总是用平缓、温和的语调以及鼓励的眼神减轻呈呈的紧张程度,尽量多地传达爱的信息,并经常用身体语言与他交流,如抚摸他的手、脸、耳朵、头发等部位,拥抱并亲吻他。有一次,当我将呈呈抱坐在自己大腿上时,呈呈居然对我笑,也许是他从老师身上找到母亲一般的温暖感觉吧。从那以后,呈呈开始不再怕老师了,良好的师幼依恋关系建立了,每天早上虽依依不舍地与妈妈道别,但再也没哭过。
3.“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主要是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产生的,即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正强化(奖赏),可以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阳性强化法强调,行为重现的可能性依赖于它的结果。因此,当幼儿在学习一种新的适应性行为时,或者当要求幼儿巩固刚习得的新行为时,或者让幼儿通过巩固某种行为而使另一种相抵抗的不良行为减弱时,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运用适当的方法有利于使幼儿建立期望的行为。
从家长那里我了解到呈呈最喜欢的玩具是车,最喜欢的爱抚是拥抱。首先,我们同意呈呈刚入园时因想想妈妈而哭泣,但哭泣的时间由10分钟慢慢缩短,只要达到要求就奖励玩具车(玩具车每天不同,以激发其兴趣)。其次,入园和离园时要求呈呈向老师问好或道别,只要达到要求就奖励妈妈或老师的拥抱和吻。最后,鼓励呈呈和小伙伴一起玩,只要当天能达到要求,就在离园时奖励一朵红花、一颗红五星或在额头上点上一个小红点等。这些阳性强化措施在入园的一整个月里持续执行着。果然,呈呈被这些小东西所吸引,渐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了。
六、行动反思
一个健康的幼儿,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转变了只把身体健康作为标准的健康概念。幼儿分离焦虑本身就是幼儿心理发育的一个障碍,只有尽可能地排除幼儿成长中的每一个心理发育障碍,幼儿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幼儿的教育方法、技巧,而且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参与和配合并联合行动,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三位一体的大幼儿健康教育系统。
(责任编辑 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