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匏尊壶”窥见紫砂壶的线韵与文化典故
2014-04-10沙茜萍
沙茜萍
(宜兴 214221)
紫砂壶的线韵之美精简至极,有的壶器体现“高古”的雄浑大度,势如行云流水、气势磅礴而不乏空灵之象;有的壶器造型繁缛,出奇制胜。在陶艺家多角度、多层次地热衷于壶器表面关系的微妙处理下,紫砂壶呈现出精雕细琢、引人入微的特色。紫砂“匏尊壶”(见图1)有一种自然舒展的线韵之美,此外,它还具有超然于风尘之表的内蕴。
图1 匏尊壶
1 紫砂“匏尊壶”的线韵
紫砂“匏尊壶”的线韵之美,以形体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线随着气韵任意流走。此壶在技术性的节律中发展、延伸着,着力追求线的舒展、线的神韵和线的生命气息。紫砂“匏尊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空间地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全方位打造出线条艺术的无穷魅力。
紫砂“匏尊壶”的壶身呈椭圆形,光洁圆润、色泽古朴。由壶身腹部向下包拢为底,扁圆顶压盖,壶钮为一圆珠点缀于壶盖之上,灵动而有生气;壶盖与壶口各自有线,壶盖合上后上下又浑圆一体,无繁复之虑,充分体现了这把紫砂壶的妙用;耳形壶柄上大下小,在整壶比例中大小适中,易于持握,有一种舒心的随意之感;壶嘴微曲,短而饱满的曲线向上延伸。“匏尊壶”整器线条流畅,壶身挺括饱满、丰润敦厚,简单线条的收敛体现出一种淡然之态。即便是需要承担整个壶体之重的壶钮、流香茶之源的壶嘴,处处显示出自然而出、毫不张扬的精神风貌。壶流、壶钮、壶把的整体比例协调,易于泡养,手感舒适。“匏尊壶”整体显得和谐统一、大气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之感,线条洗练,小中见大,端庄丰满。
2 紫砂“匏尊壶”的文化
(1)文化渊源
“匏尊”的文化由来已久。匏尊是匏瓜做的饮具,匏瓜俗称“瓢葫芦”,多不供食用,成熟后可做水瓢、饮具。匏瓜在古代用于男人无妻的象征。曹植的《洛神赋》:“叹匏瓜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勤。”阮瑀《止欲赋》:“伤匏瓜之无偶,悲织女之独勤。”具有此意。匏瓜,瓜不供食仅于做水瓢,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论语阳货》:“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以不食,得系滞一处。”陆游《别曾学士》诗有“匏系不得从,瞻望抱悁悁”的佳句。《史记·天官书》说“匏瓜”是星名:“匏瓜,有青黑星守之。”《尔雅翼》解释道:“天之匏瓜星,一名天鸡,在河鼓东。”清代文人陈曼生曾在一件“匏瓜壶”上留有壶铭:“饮之吉,匏瓜无匹。”这是一句用典的铭文,陈曼生的这句切茶切壶的铭文,其意就是:饮茶享受,没有比用这“匏瓜壶”更好的了。
(2)“匏尊”的历史典故
相传,紫砂“匏尊壶”的典故与宋代文豪苏东坡有关。提及苏翁,多知提梁,却鲜有人知道“匏尊壶”。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匏有苦叶,孤独无助。历史上的苏东坡正是历经了孤独无助、不受重用的命运历程。他还蒙冤入狱,险些掉了脑袋,他从监狱出来以一个流放罪犯的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抵黄州,住进一座寺庙,环顾四周一片寂静,举目远近无一个亲戚,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孤单得像匏尊,凄楚得似匏瓜。这时,他喝水、饮酒,用的也只有那匏瓜做的水瓢。匏尊,难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在这个时侯走进了苏翁的生活,化入了他的辞赋。匏瓜帮助苏东坡度过了苦涩生活,也度化了苏东坡自己,苏东坡也因此成就了“匏尊”的千载诗话。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凄苦生活在黄州的苏东坡,他从“乌台诗狱”的灾难中成熟了。他成熟在穷乡僻壤的黄州,成熟于无亲无友的匏尊一旁。苏东坡和他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一起成熟了。在苏东坡心中,匏瓜的命运和他自己何等相像、何等和谐、何等默契。匏瓜孤寂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紫砂“匏尊壶”的形象也是这种神色。而今,紫砂“匏尊壶”既有对文豪苏东坡的怀念,也蕴含着“真金不怕火炼”的生命意义。
紫砂“匏尊壶”线条简洁明晰,没有复杂的层次,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突出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此壶不仅有着流畅的线韵、充沛的线气与高雅的线体风貌,还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以及历史典故,使人一见此壶便能怀念苏翁成才的艰辛历史,一种书卷气扑面而来,如此壶器如何不让人心动。
[1]逄飞.“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J].中华儿女.2012(1):95.
[2](宋)陆游撰,王增斌,解评.陆游集[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