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故里考辨

2014-04-10李可亭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蒙城东明县民权县

李可亭

庄子故里考辨

李可亭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的一代文哲大师。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为公元前286年。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留有《庄子》一书,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世人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生平材料保存下来的很少。在《庄子·秋水》中记及楚威王用重礼聘请他为相,被他拒绝一事,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庄子所写的传也有这一记载,当是根据《庄子》采入。但《庄子》中有不少是寓言,楚王聘他为相的事是否是事实,很难确定。《辞源》等关于这件事的说明都是用“相传”、“传说”开头。

正是由于资料的匮乏,所以庄子故里究在何处,众说纷纭。河南“商丘市梁园区说”、“民权县说”、山东“曹县说”、“东明县说”、安徽“蒙城说”争持不下。

最早记载庄子籍贯的是《史记》。《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以后历代典籍也都以庄子为蒙人。

庄子生活时代的蒙属于宋国,宋国于公元前286年即庄子卒年亡于齐。《国语·楚语》云:“宋有萧、蒙。”韦昭注曰:“萧、蒙,宋公子鲍之邑。”这说明,宋国之蒙是宋公子鲍的采邑(封地)。因此,必须强调,研究庄子故里问题,不能偏离庄子为“宋国蒙人”这条主线。

司马迁之后,历代不少学者也一致认为庄子是宋国蒙人。此举几例:

刘向《别录》:“庄子,宋之蒙人也。”

《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庄子名周,宋蒙县人。”

《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句,班固自注:“名周,宋人。”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庄子者,姓庄,名周,梁国蒙县人也。”

唐代成玄英《庄子疏序》:“其人姓庄,名周,字子修,生宋国睢阳蒙县。”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宋州·人物”条:“庄周,宋蒙人。”

清代段长基《历代疆域表》卷上:“今归德府东北四十里即庄周故里。”

宋国之蒙在何处?《辞海》“庄子”条:“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地名大辞典》“蒙泽”条:“春秋宋邑。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是。在故汳水(指古汴水)之南。乃庄周之本邑。”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蒙故城在县北二十二里。”

以上材料说明:蒙故城在原商丘县正北或东北部。商丘在1997年撤地建市,原商丘县一分为二,并分别命名为睢阳区和梁园区,“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应在今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村一带(蒙墙寺距商丘县城18公里)。宋国之蒙,秦置蒙县,汉因之,属梁国八县之一,北齐废。

关于蒙地问题,还有另外一些资料足可参考。《左传·庄公十二年》:“宋万弑闵公子蒙泽。”《后汉书·郡国志》:“蒙有蒙泽。”关于蒙泽,《水经注》说得很具体:“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今开封西北)北,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获水又东迳于乐固北己氏县(今山东曹县东南)南,东南流经于蒙泽。《十三州志》曰:‘蒙泽在县(指蒙县)东’。”

这些材料表明:第一,汉代蒙县城位于古汴水与获水的分界点西南侧;第二,蒙泽在蒙县以东,其北岸为古汴水注入之处,东南岸似应为获水之出口,然后东南流向古虞城(今虞城县利民镇西)境。《水经注》又载:“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俗谓之小蒙城也。《西征记》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又说:“获水又东迳虞城县故城北,古虞国也。”这就更明确地表明,汉代蒙县位于古汴水南十五六里,虞城古城西北。

唐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宋州·宋城县”条:“大蒙城在县北四十一里。”清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蒙城在归德府东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三亳”条:“今河南归德商丘县北四十里有大蒙城。”以上诸说,虽略有出入,但大致距离、方位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商丘地区文物部门曾在商丘县北18公里李庄乡蒙墙寺村发现有古城遗址。此后该村村民在打机井时也多次发现17米以下有砖、铁器、陶瓦碎片等物。1982年商丘县人民政府将蒙墙寺村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在保护区先后出土了不少文物,有龙纹琉璃大脊、砖雕神佛、宋代陶瓷、明代宣德铜炉、明成化四年石碑等。在整理文物时发现地下有古城墙角和隋唐以前的一口枯井。从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蒙墙寺在隋唐以前应有过一定规模的古建筑。

由此上可知,从距离和方位来看,宋国之蒙应在今蒙墙寺一带,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今安徽蒙城,汉代开始置县,称山桑,属沛郡。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始更名蒙城,在此之前无“蒙城”之名。很显然,安徽蒙城与庄周“为蒙漆园吏”之“蒙”毫无关联。所以,庄子故里在安徽“蒙城说”,只能被视为是空穴来风,不攻自破。

庄子故里山东“东明县说”的主要依据有:一是认为《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周尝为漆园吏”之“漆园”在今东明县;二是认为《庄子·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之“濮水”在今东明县境。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转引《括地志》说:“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冤句县本汉旧县也……漆园城在县北五十里,庄周为吏之所,旧置监,今漆园城北有庄周钓台。”“曹州冤句县北”之地域在今东明县境。

《水经注》有“濮城之侧,有漆城”语。东明县北部与河南濮阳县接壤,“濮阳”因“濮水”而得名。《水经注》卷八“济水”条中转引杜预的话:“长垣而南,近濮水也。”《山东通志》、明代《长垣县志》、清修《东明县志》、《濮阳县志》等地方志中也都有关于濮水方位走向的记载和地图标示。“东明县说”利用这些材料,试图说明庄子垂钓的濮水流经了古东明境内。

但上述两条理由也有问题:第一,《史记》说庄子为“蒙”人,为“蒙漆园吏”,刘向说庄子为“宋蒙”人,今东明地当时是否确属于宋之蒙地,证据还不够有力;第二,战国时期宋国蒙地到底有多大,其辖区是否包括今之东明,亦需重新考证;第三,即便漆园和濮水均在今东明境内,但也只是庄子的为官之处,而非出生之地。因此,依据上述两条理由说庄子的故里在东明,是非常牵强的,因此也是不可取的。

今民权县东北32公里顺河乡青莲寺村有庄周墓,墓前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庄周之墓”碑。据此,“民权县说”认为青莲寺村就是庄子故里,并进一步推论蒙就在考城(今民权)。

民权县设置较晚,顺河乡青莲寺村原属于考城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执政河南期间,析睢县北七里,杞县北五社置民权县。1945年兰封、考城合并为兰考县。1956年7月,又将原考城的顺河、老颜集、北关、褚庙等乡划归民权县。青莲寺村属顺河乡,故有庄周故里“民权说”(也叫“考城说”)。

考城在秦、西汉时名菑县。《中州杂俎》说:“菑,戴也。今拱之考城,有故戴城。”戴是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为郑所灭。秦取古戴地义,置菑县,西汉因之。东汉章帝巡行到县,因菑与甾(灾)通,地名不嘉,遂取发扬“列考武皇”业绩之义,改为考城。考城县治在汳水北,取水北为阳义,北魏改名为考阳, 隋复置考城县。

《春秋·隐公十年》:“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公羊传》、《谷梁传》“戴”作“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而稍北四十五里,离宋都六十余里,当即古载国之地。”可以看出,春秋时载与宋是两个并立的诸侯国,只是强弱大小不同。

考城在战国时属魏。《史记·赵世家》:“八年(公元前378年),拔魏黄城”,“十七年,围魏黄,不克”。“黄”在何处?《大清一统志》注:“黄,在曹州考城县东。”

这些资料表明:春秋之戴即秦、西汉之菑,即东汉考城,与宋之蒙毗邻,但不是一个概念。且考城在汳水之北,而蒙在汳水之南。这个问题在谭其骧等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十分清楚,互不混淆。

“民权说”的主要史料根据是南宋罗泌的《路史》。《路史》说:“蒙即考城,为庄子生处,庄周故里必有所据。”又在“蒙”条下注:“六国,楚为蒙县。蒙,泽也。生庄子,为漆园吏,乃庄周故里也。”但是必须指出:第一,“楚为蒙县”句,不通。如果解释为蒙为楚县,更不通,当时既未设县,庄子亦非楚人;第二,《路史》记三皇至夏桀事,多舛谬,即如上引文应是春秋鲁庄公十二年,而《路史》误为十五年;第三,《辞源》“路史”条说罗泌《路史》“多不经之谈,喜出新意,好用僻辟古语”。以“不经之谈”为依据,其可信程度令人置疑。由此看来,民权县青莲寺村至多是庄子的葬处,但绝非庄子的出生之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第一,由于庄子生平史料较少,由于民权县顺河乡青莲寺村和山东曹县梁堤头乡毗邻宋之蒙,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疆界多变,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淤积严重,庄子故里究在何处,看来目前仍很难确指。如果牵强一点,可以说西起青莲寺、中经蒙墙寺、东到曹县东南部这一区域都是庄子的故乡。

第二,从《左传》、《史记》等价值较高的史料记载出发,加上蒙墙寺地下出土的隋唐以后的文物推测,从方向和距离看,今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一带应为宋之蒙所在地。

第三,据现有资料看,庄周祠最早建在小蒙城,为北宋宋城县秘书丞王兢所建。苏轼曾应邀于元丰元年(1078年)11月19日写了一篇碑文,标题为《庄子祠堂记》(见《东坡七集》卷32)。由此看来,青莲寺村的庄周墓建于清朝,比小蒙城的庄周祠要晚得多。

第四,考证庄周故里,不能轻信“传说”和后起之地上建筑。庄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即便有些“传说”,恐怕也很难作为凭据。而地下发掘的文物,也应进一步考证。上世纪70年代初在蒙墙寺发现的古城遗址,专家疑为汉代文化遗址,果真如此,倒可以解除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第五,宋国的疆域在公元前481年灭掉北邻曹国后为最大,东面包括彭城(今徐州)、宿(今安徽宿县),南面包括铚(今宿县西南)、酂(今河南永城西)、柘(今河南柘城),西部与魏的宁邑(今河南宁陵)相邻,北部包括今山东定陶,与鲁国的郓(今山东郓城)相接。进入战国以后,形势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七雄”控制的战国时期,宋国在政治舞台上渐趋销声匿迹,辖地也逐渐减少,就在庄子卒年,宋国灭亡。可以看出,庄子生活在宋国的衰弱至灭亡期,这种形势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庄子是学者、名人,所以,楚威王曾派人到濮水请庄子做楚相,但被庄子拒绝。进入战国时期,梁国是宋国的西邻,齐国是宋国的东邻,庄子与梁惠王和齐宣王生活同时,并且见过面,庄子还到过梁国、赵国和鲁国。但应注意,足迹所到之处可能会留下历史的印痕,况且庄子是名人,但其出生之地与其足迹所到之处并无必然关系。

最后,庄子可能生在蒙城,也可能生在蒙辖地的某一村庄,在目前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有关庄子故里的研究应该以蒙墙寺为核心,庄子故里问题也应该以“商丘市梁园区说”最有学术价值。

本文原载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蒙城东明县民权县
民权县机械深施条件下的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
河南民权县:基层巡察紧盯民生解民忧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安徽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谯城至涡阳段施工图设计获批复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安徽蒙城:秸秆收储利用“四方共赢”
民权县
蒙城路径
东明县绿色通道建设方案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