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的生活美学思想略论

2014-06-05万志全万丽婷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真人圣人庄子

万志全,万丽婷

(1.南昌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99; 2.中国地质大学 长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庄子的生活美学思想略论

万志全1,万丽婷2

(1.南昌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99; 2.中国地质大学 长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庄子不但是道家逍遥思想大师,而且是生活美学大师。他倡导以无为本的“无知、无欲、无为、无用”生活美学准则,鼓励人们抛弃贪得无厌的世俗生活观念,坚持“无美无丑、勿迷真性”的审美生活信条,追求“身心自由、健康快乐、近似神人”的美好生活目标,从而得以成为先秦生活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

庄子;生活美学思想;以无为本;摒弃世俗;健康自由;理想人生

庄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之热门,学者们多将目光专注于其艺术审美精神、生存美学思想、生命美学思想等方面,对其生活美学思想的研究略显不足。然而有几篇文章之论点颇值一提:有的认为庄子的伦理生活主张是“自然地生活”[1];有的认为庄子美学体现为人生理想和人生自由的追求,亦即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2];有的仅从《庄子·秋水》中就领悟到庄子思想能够指导人类以有限应对无限,以平和应对变化,以真性应对生活[3]。这些观点以及诸多研究庄子生命美学、生存美学之成果,对于探究庄子生活美学思想之奥秘颇能有所启迪。

所谓的生活美学就是探讨如何让生活过得幸福美好的思想观念。在庄子看来,要让生活过得幸福美好,就必须悟得道之真谛:“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志乎丘首。”(《庄子.让王》,一下简写篇名)古代的得道之人,他穷困的时候是快乐的,通达的时候也是快乐的,因为他所快乐的并非穷困与显达,而是终于得道了。至于穷困通达,就像寒暑和风雨一样,任由它循序变化去吧。所以,许由能够自娱于颍阳水边,共伯能够自乐于丘首山上。而得道即为领悟道家思想真谛,恪守道家生活准则。在庄子心中,倘能遵循以无为本的思想准则,做到无知、无欲、无为、无用,去除一切审美活动,追求身心自由,通过养气健身而成为圣人、真人、至人乃至神人,就能过上世间最美好的生活。本文从分析庄子的生活美学指导思想入手,纵览他关于抛弃有害的世俗生活陋习之建议,归纳他倡议的自由美好的生活准则,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其生活美学思想之全貌。

一、以“无”为本的生活美学指导思想

人的知识、欲望、作为、作用在常人看来非常有吸引力,而在庄子看来,这些东西根本就不能有。换言之,有了知识,有了欲望,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才,就会让人走上不归之路。因此,应该以“无”为本,什么都不要,让自己乐得一身轻松,无所牵挂,这样才有资格去探寻美好生活之道。

(一)无知

现代人对知识有一种狂热崇拜,很多人不惜花费十几二十年的光阴去读书学知识,他们信奉“知识就是力量”之名言;可在清心寡欲的庄子看来,知识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只不过是引发你争我夺的“凶器”而已:“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他反对用宝贵的生命来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

(二)无欲

不但是知识,对待一切引诱人的东西,庄子认为都不应起欲,而应以无欲之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这样才不会受情绪的干扰,进而乐得一心清净;倘若有任何感觉进入内心,则应及时“心斋”,把它们清除掉,以使心灵彻底虚空,从而不受任何思想和欲念之干扰,渐至忘掉一切,甚至连自己(即“我”)都忘掉,这样才能没有一丝烦恼,获得最为美好的心态,也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1.不起任何情绪,不受任何影响

《养生主》曰:“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不管生于哪个时代、碰到何种境遇,都应顺应它,不要生出一丝喜怒哀乐之情绪,要像古人一样彻底解除情绪的牵累。具体而言,应解除二十四种外界事物和内心欲望的诱惑:“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消解错乱的意志,解除心灵的束缚,去掉德性的负累,去除大道的障碍,要明白荣华富贵、威严显赫、功名利禄是错乱意志的元凶,容貌、举动、颜色、辞理、气息、情意是束缚心灵的枷锁,憎恶、爱意和喜怒哀乐是牵累德性的罪魁,舍弃、从就、获取、给予、知识、能力是阻塞大道的祸首,不让这二十四种东西在胸中扰乱,就能使得内心平正、安静、光明、空虚,什么都不做,但却能成就一切。

2.时时心斋

倘若有了情绪和欲念,应该怎么办?庄子的答案是“心斋”。《人间世》里虚拟了孔子和弟子颜回关于如何心斋的一段话: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要斋戒多欲的心,就应该统一自己的心志,即先统一于心,再统一于气,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心斋。

3.让心灵彻底虚空

通过排除情绪干扰、时时心斋的积极防御,庄子构拟了一个心灵彻底虚空的美好境界。《德充符》曰: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其自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土也。”

考察以上对话,我们发现,庄子借孔子与弟子常季的对话,塑造了王骀这位道家高人的形象。王骀看待万物都是同一的,他从不关心自己失去了什么,甚至把失去一条腿当成失落一块泥土那样的无所谓。由此可见,在庄子看来,残废了一条腿,或者身体有什么残缺都无所谓,甚至是生还是死都无所谓,或者天翻地覆也无所谓。因为身体健康与残缺、生与死、天地坏了与没坏都一样,都是道的变化,无需有任何心动或忧虑,应无所牵挂,保持一颗永不沾惹的心,这样才真正称得上得道之士。

4.忘却一切,心境宁静

除了心斋与虚空之法外,庄子还提出了另一种去除欲望之术,此即为“坐忘”。《大宗师》有一则对话: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这则对话编造了一个忘却一切的颜回,他通过逐渐练习,渐渐能够消除各种意念,不但忘却了儒家的仁义礼乐,而且忘却了身体和聪明智慧,孔子夸赞弟子能够运用等同的眼光看待万物,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一切皆在流变的无常,在纷繁复杂和变动不安的世界中,求得心灵的宁静,达到“忘却”这一终南捷径。所以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想获得宁静的心境,唯有忘却,即忘掉“天下、万物、生死”等一切现象与各种对比,达到一朝醒悟、与道合一的地步,这样便能消泯时间,进入无死无生的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作“撄宁”,亦即在纷乱的世界中保持宁静心境的意思: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万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大宗师》)

在庄子看来,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忘却仁义礼乐,无为无欲,那将是一个最为美好的时代。《马蹄》曰:“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在赫胥氏那个时代,人民安居快乐,不知所为,不知所往,口里含着饭嬉戏,挺胸腆肚地快乐遨游,人民能快乐到这般地步,真是令人羡慕啊!可是,圣人却用礼乐周旋来匡正天下人的形体,用仁义标榜来安慰天下人的心灵,人民竞相用智识来汲取利益,这种情况已经无法制止,这便是圣人的过错啊!

(三)无为

在常人看来,有所作为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而在庄子看来,除了日常生命的维系,其它事情最好是什么也不要去做,因为做了也是损伤元气的胡作非为,是不能保全性命的妄为。《在宥》虚构了鸿蒙传授云将“心养”之术的一段话: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黜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要修养心境,只需纯任自然,无所作为,让万物自生自化。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呢?就是要忘掉形体,抛弃聪明,物我两忘,混同于自然元气之中,完全释放自己的心神,不让灵魂有任何牵挂。这个时候,纷纭的万物会各自返回其本根状态,在无所用心中浑然不离元气;而若运用心智的话,则元气将离开本根。因此,对待纷繁复杂的万物,无需追问它的名称,无需探究它的真相,这样才能放手让万物自然生长。

庄子不但在理论上倡导无为,即便在对待自己的仕途时,也是在舍弃虚名中无为养生、颐养天年的。《秋水》有一段庄子与楚国两位大夫的对话: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在旁人看来,能够被楚王委以重任实乃莫大的福分;而在庄子看来,这种蝇头微利不足挂齿。他没有正面回答两位使者的请求,而是用举例的方式,通过乌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来昭示邀名逐利就像庙堂里被杀死后用作祭奠神骨的乌龟一样,是戕害性命的妄举;只有不为世俗功利所动心,在无为之中恬然养生,才能保住性命,长久生存。

(四)无用

世俗之人总是希望成为有用之才,从而不懈地追求知识,积极实践,以求知行合一;而在庄子看来,这些做法是可笑的。这些汲汲于功名利禄之徒根本就不明白,人和万物一样,一旦有用了,就会面临灭绝之灾;只有毫无用处,才能保全生命,得以长寿。

庄子喜欢以树木为例,说明有用之材会招致灾祸的缘由。《人间世》曰:“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斤斧,此材之患也。”因此,庄子归纳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同样是树木,因为无用,则能保全生命,得以长寿:

栎社树因为什么都做不得,所以没有木匠会看中它,它也因此免遭砍伐之灾。所以说,在人类眼中无用的东西,就树木自身而言,其实是免遭砍伐的最好保障:“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人间世》)身为追求绝对自由的道家人物,庄子认为,只有不为社会所用,才能保全性命,逍遥自在,快乐无比。

二、抛弃有害的世俗审美观

在庄子看来,常人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心觉”方面的审美享乐会导致本性的丧失和生命的伤害。《天地》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因此,追求世人所羡慕的审美享乐,实乃是非常愚昧的心态。《至乐》曰:“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在庄子心中,正确的审美理念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就是泯灭物种之间的审美标准与美丑分别。《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蒂,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认为,像人类这样在平地上生活的动物,与水生动物、在树上生活的动物之间是没有共同的审美标准的。这也暗示着,在道家人物眼里,世俗的美丑区分实在是错误透顶的,因为道家人物从不关注外在的美丑,你拿这些东西来引诱他,只会让他跑得离你远远的。庄子进一步奉劝人们,不要被各种诱人的颜色和声音而迷惑真性:“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骈拇》)像离朱、师旷那种纵情于华丽的色彩和悦耳的声音的人,都是迷乱于审美享乐之人,他们违背人的本性需求,最终走向伤害纯真性情的不归之途。

三、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美学目标

由于恪守以无为本的生活准则,加上鄙弃世俗的审美观念,所以,在老子“虚静无为、简单自然、贵生知足”的生活主张之启发下,庄子提出了更为彻底、更为大气、更为神奇的生活美学目标,那就是追求彻底的身心自由,时时养气健身,向着圣人、真人、至人、神人等理想人物迈进。

(一)追求彻底的身心自由

要获得彻底的身心自由,除了抛弃功名利禄、抵御各种诱惑以外,还应抛弃各种忧虑,甚至包括担心生命消失(即“死”)的忧虑统统都要抛弃,如此思与为,不但不会痛苦、死亡,反而能够清除思想障碍,一生悠游自得,从而为彻底的身心自由铺平奋进之途。

1.抛弃功名利禄

《逍遥游》中提到,当斥鷃取笑鲲鹏飞腾青天是瞎折腾时,庄子引出“宋荣子、列子”的非凡定力和神力,意欲告知世人,超凡脱俗的人是怎么处世和追求的:“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宋荣子对待德行从不主动去追求,列子用大部分精力去学习乘风而飞行,但最高的境界却是抛弃一切追求,包括“我”的思想观念是否高洁之追求,把“我”也一同抛弃掉,让“我”与天地正气融为一体,从而获得身心自由。

2.抵御各种诱惑

外界的诱惑形形色色,要想获得身心自由,就应主动抵御各种诱惑。《逍遥游》虚构了尧与许由的对话: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在许由眼中,那种为了虚名的国君是不值一顾的,应该予以抛弃。

3.解开生死之虑的束缚。

有的人虽然能够抵御功名利禄和各种外在诱惑,但当面对死亡时,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为此,庄子劝导这种人士,生死之虑的束缚同样应该挣脱。《知北游》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袠,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白驹过隙,在生生死死之中,生物感到哀伤,人类感到悲痛,其实这是不必要的,生命由无形变为有形,又由有形归于无形,这些都是自然的造化,我们没有必要为自然的造化无常而悲哀,要解开这种观念束缚,不要听从任何谬论,坚持这种正道,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得道。

庄子不但倡导看淡生死,而且也身体力行。在妻子死后,他竟然能够无忧无虑地唱歌,因为他觉得人的生命本来是无中生有的现象,是自然之气衍化的结果,死亡就是元气归于天地之间的状态,因此,死是安息,生者是不该哭哭啼啼来打扰死者的安宁的。庄子有时甚至认为,死亡是永恒快乐的获得,如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所以,庄子在死前吩咐弟子们不要厚葬他,任由尸体成为动物的美餐。

(二)时时养气健身

庄子认为,要尊重自己的生命,首先不能因为富贵或贫贱而伤害到宝贵的生命。《让王》曰:“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能尊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滥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会刻意追求利禄而牵累形体。其次,还应懂得一些养气健身之方。《养生主》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要守住督脉,以督脉为主线,让元气顺畅,这样便可保全身体,寿尽天年。另外,不要损伤精、气、神。在《在宥》篇中,黄帝向广成子请教长生之方:“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想要求得长生,就应守住至高无上的道,亦即不视不听,保持宁静,不劳形体,不费精神,持守清净,弃绝纷扰,不用智巧,乃至于守一至和,长生不老。这样一来,在形不劳、精不亏的前提下,人便可与天合一。《达生》曰:“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这种与天合一的修为其实就是一种涵养元气的静功,即一种高级气功境界,它不但让人身心自由,而且让人身体健康,获得了“性命双修”的效果。这也帮助庄子树立了信心,觉得自己可以脱离常人的生活轨迹,迈向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

(三)向着理想目标迈进

为让世人坚定道家生活信念,庄子构拟了由低到高的四种理想生活人物,他们便是圣人、真人、至人和神人。

1.圣人

在庄子的思想语汇中,圣人与儒家的涵义不同,圣人应该是不关心俗世生活、摆脱各种情绪困扰之人:“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圣人也能对万物一视同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北游》)有时,圣人还能审视天地之间最美好的事物,并由此明了万物之规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由此可见,圣人是脱离儒家功利之心、趋向于道家思想的圣明之人。通过圣人的修炼,可以成为真人。

2.真人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真人是不汲汲于人世之事业,不洋洋自得,不沮丧懊悔的人。真人没有任何忧虑,吃得甜,睡得香,而且还能让呼吸直达脚跟,亦即达到一种气功状态:“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真人不但无忧无虑,而且不贪生怕死,对生死欣然接受,无拘无束,不用心智,无所追求:“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相比于圣人,真人已经远离了世俗,在离群索居中积极修炼气功,为迈向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做准备。

3.至人

至人是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至人具有某些神奇的能力,比如大火烧不到他,大寒冻不着他,大风大雷吓不到他,他可以乘着云气,骑在日月之上,遨游四海之外,让生死不对自己起作用。《齐物论》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震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至人为什么有如此神力?关键在于他能悟道。《天道》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至人能够体会到真正的道,不会被仁义礼乐和权力争夺所困扰内心,从而坚守虚静无待的本根,做到无视天地,忘怀万物,让精神获得绝对自由。比起圣人、真人来,至人已经达到了修炼的最高境界,但是,至人还是有所不足的,因为至人还会死。在这方面,至人只能对神人高山仰止。

4.神人

在庄子心中,神人属于天神之列。在《逍遥游》中,庄子想象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神人非常神奇,而且不食人间烟火,以天上的风和露水为食,乘着龙在天上飞,十分自得。他凝神静虑的时候,能让万物健康,让谷物成熟。虽然神人是人类无法达到的,但他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作用还是很大的,他鼓励人们超脱凡俗,成为圣人、真人与至人;也警示着人们不要太得意忘形,在人类之上,还有神人存在着!因此,人类不能胡作非为,而应老老实实,恪守其正,少思寡欲,与天合一,从而乐以忘忧,尽享天年。

综上所述,对待生活,庄子在什么都不追求的心态中,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态度,从而与世俗之人的生活理念全然迥异。他热恋着心的自由,以求在天人合一的心境中,元气充沛地获得健康长寿,从而在日积月累之余,实现由常人向圣人,又由圣人向真人,再由真人向至人的蜕变。这种向往似乎启发了道教长生成仙思想,而其“心斋”与“坐忘”之描述,似乎又启发了禅宗的勤修派与顿悟派。因此,在老子虚静生活美学思想的先导基础之上,庄子创造了类似佛教空无极乐的生活美学理想,从而为后世道家与道教生活美学拓宽了路面,指引着汉代道教的成仙追求、魏晋六朝道家的狂放自由与唐代禅宗的勤修与顿悟。由此可见,在生活美学园地里,庄子不愧为集大成者,而且功莫大焉。

[1]叶方兴.自然地生活——犬儒学派与庄子学派伦理思想的一个共同点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史红.道·美·人生——庄子美学思想探析[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3]王鑫.如何应用《庄子·秋水》思想指导现代人类生活[J].价值工程,2011(28).

者简介:万志全(1970-),男,江西东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道家美学在汉魏六朝的传承与衍变研究》(编号:11YJA720024)

猜你喜欢

真人圣人庄子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官场圣人范仲淹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官场圣人范仲淹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四)
《庄子说》(十五)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