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儒家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2014-04-10张志伟
张志伟
马克思主义是近现代旧中国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下引入进来的,它的出现无异于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道路。在它的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可见它的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是无与伦比的。而它的许多理论思想至今也能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僵硬不变的理论,而是与时俱进的。如果它与中国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那对中国的发展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孝文化的意义
那首先,在我们中国认为最大的是孝,百事孝为先,那么关于孝道,儒家《论语》中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说的孝只是说能做到供养父母。(然而)就是(家里的)狗与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敬重父母,那么赡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关于这个问题,则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矛盾的理论来分析。这段话实际上是把孝作为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它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养父母,另一方面是敬父母。而这个问题可以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考虑。那么这个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养父母,犬与马都能养,呼之则来,挥之则去。那么养父母与养犬马是一样的,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孝的这个矛盾的特殊性便是敬父母,这是这个矛盾区别于其它矛盾的特点,我们不但要能养父母还得要尊敬父母,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所以要做到孝,便一定要做到敬,不然与养犬马无异。而这个孝的问题也可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与精神上谁是主要决定因素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决定精神,而精神也反作用与物质。那么通过这个理论的论述,那么在孝的方面,只能是养父母为决定方面,因为这是物质性的,是物质上的帮助父母,这是基础。如果父母都不愿意养,那么这便是不孝。也就是养父母是孝敬父母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养,那么孝便无从谈起。那么敬父母是从精神方面孝敬的,它可以使父母心情舒坦愉悦,也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孔子所说的认为不敬光养父母也是不孝,多少带点唯心主义的色彩,多少从心里感受上来决定孝与否,虽然态度有些绝对坚决,但也是可以理解的。打个比喻,养父母好比是龙的整个身体,那么敬父母便是这条龙的眼睛。只有龙有眼睛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完美无缺的状态。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儒学内涵的启示
在儒学中主要讲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它所追求的境界,而这些又都统称为修身,而修身则是注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即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因,因而整个儒家的学说是对人的发展内因的强调,因为内因是人们自己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是可以改变的,而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主要是外部环境,一般是人们无法掌控的,而要做成一件事或者在理想上的成功,这都需要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协调,最后才能办成,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些主要的决定因素都是由内因即人的素质、知识、修养来决定的。而一般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外因一般都是恶劣的,这都要求人们有超强的内因,才能克服外因上的恶劣因素,便不利为有利,这样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而儒家与马克思主义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儒家主要讲方法,告诉你怎样提高内因,马克思主义则更加抽象的从实质上告诉你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让你从理论上的高度去认识它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不管我们大到治国理政,还是小到齐家修身,都离不开儒家的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因与外因说,两者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了内因的重要性。如我们身处官位,治理国家,管理一方政务,如果我们不注重内因即自身修养,贪污受贿、违纪渎职。如《论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宁可不享受。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就宁可不摆脱。如果官员能够知足常乐,在对待财富与地位的态度上能够坦然处之,以正确的方法对待之;那么便不会贪污受贿违法违纪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如果官员能够以这种态度做官,始终把仁放在心上,始终想着人民,想着老百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财富与地位“以其道得之”,那么他便是一个好官,是胜任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官,这样才能成为国之栋梁,造福人民,富强国家,如果官员们都这样做,那么国家便能昌盛,就算碰上国际形势严峻恶劣,也能发展国家;反之,则成了国家的蛀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贪得无厌,徇私枉法,只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人民利益,那么国家一旦遇到灾祸,便会导致瓦解崩溃,人心涣散,甚至被别国侵略,晚清政府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才能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做出贡献。在商业领域,我们同样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即内因,要做到诚信待人,童叟无欺,质量第一,取信于民。只有这样,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反观当今社会上商业领域的一些弊端,为了敛财,不顾产品质量,如毒奶粉,地沟油这都是不正当的商业行为,是严重失掉道德底线的违法行为。如果这种情况泛滥,那么国民健康便无从谈起,到时我们恐怕又要背起“东亚病夫”的绰号,到时也不能单纯的怪怨外国敌对势力,是我们自己搞垮了自己,怨不得别人,即自己内因不行,没有把富与贵,贫与贱,以其道得之,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那么内因的强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什么呢?《论语》中给出了答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就是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没有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这三个方面可谓是内因强大的外在表现。如果国民做到这三个方面,那么全国人民在致富国家在强大的过程中,始终能按正确的方向走,不疑惑,不困惑。而自己的品德完备,在遇到困难时有坚强不屈、刚毅不害怕的精神时,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时,都能坚强克服,想出办法。如在晚清的时候,由于统治阶级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被打的手无足措,不知该干什么,依旧醉生梦死,不懂得发奋图强,进行改革,这可以说是不智。而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剥削,供其享乐,可谓不仁。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一无对策,二无勇气,割地赔款,可谓不勇。所以这三点优秀的品德,当时统治阶级都不具备,因而会导致百年屈辱。而马克思主义的内因说,则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又如在革命岁月时期,我们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方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指出推翻三座大山,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路线并坚决执行它,则做到了智者不惑。在革命领导人中,他们的思想品德始终照耀在人民心中,从而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以个人得失而忧愁的仁者不忧。在推翻三座大山的过程中,始终不畏艰险,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可谓勇者不惧,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见,并不是儒家文化落后了,过时了,而是不同时代人怎样学习它,是朗朗上口不去实践,还是通过注入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挖掘出儒家文化的宝贵价值,并去实践它,这样才能使祖国强大,人民富裕。可见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结合的必要性。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也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思想上的进化。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结合的现实意义
可见,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在接近真理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话语,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或者两者相互配合,使同一个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也要继承我国传统的优秀儒家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既能吸收外来新鲜血液使祖国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能保留住自己的文化基因,使我们世世代代永远是炎黄子孙,永远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大环境中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遭遇多大的挫折,我们依然是最优秀的。我们不害怕失败,也不惧怕未来,在经历了百年屈辱之后,我们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带给我们勇气,带给我们自信,带给我们力量,我们的热血在澎湃,精神也分外坚强,我们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走入世界第二的新中国,并继续在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前行,在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的共同沐浴下,我们会走的更好、更远,两者的结合也为我们的发展保驾护航,撑起中国文化的一片蓝天。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的意识形态,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中国当代影响悠久深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就无疑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取得的,当今之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核心儒学的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也是当前意识形态论争的前沿问题之一,两者如何能更好有效的结合,促进社会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有识之士都应思考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而儒家文化也不能墨守成规,两者的结合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开创性。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但也要传统儒家文化点缀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生命力之所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看清形势,既不能只讲马克思主义,而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只讲中国传统文化,实行复古而舍弃马克思主义,这两点是必须特别注意的。毛泽东主席在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带领全国人民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诗词传统文化底蕴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阶级观、革命观结合起来之后,成功指导了中国的革命运动,可见其威力的震撼效果。所以,我们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结合的道路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从战略性的高度指导了现阶段中国文化的走向,因而是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及前瞻性。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儒家文化才能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句符合历史规律的名言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也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以要取得中国现代化全面胜利,文化上不能掉队,不能拉后腿,而要更加优秀更加强大。
总之,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当今的文化创新,尤其要万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丢掉自己的东西,是最没有出息,也是最没有前途的。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生命力和不竭动力之所在,而继承又往往是创新的基础。所以,我们今天提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创新结合,并不是丢掉哪一方,更不是摒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准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创新很好运用,继续发挥鼓舞人民,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有助于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借此发掘和吸收其中合理成分,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式下,深入研究和科学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学,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综合创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对于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凝聚人心,践行“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方法,儒家文化是宝贵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两者都能帮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1]温梦.论语通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张应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世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4]吴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5]张雷声,李玉峰.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