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个性化理念

2014-04-10丁念金

关键词:个性化素质评价

丁念金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素质发展。所谓素质,是指个体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创造力、实践能力、身体素质等,与“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含义接近。怎样才能判断、认可、引导、推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呢?基本手段之一是实施素质发展评价。所谓素质发展评价,是指借助于科学的手段,收集全面的信息,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特征和进程进行评判,是为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依据的过程。当前中国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进,首先是因为整个学校教育受学业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而这又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评价以学业考试为主,尚未构建出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一在于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素质;而要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素质,就需要构建一个合理而可行的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因此学生评价的重心应该是素质发展评价。较长时间以来,将学业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重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迫切需要实现学生评价重心的转移,即从以学业考试为重心转向以素质发展评价为重心。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核心是素质发展评价的理念,其中重要的理念之一是个性化理念,即素质发展评价要注重、认可和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个性化特点的理念。本文着重探讨这一理念,主要探讨其基本依据、基本体现和实现的关键途径。

为什么要将个性化理念作为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基本理念之一呢?其依据可以分别从个人发展规律与和谐社会的理想两个角度来论述。

1.个人发展的规律

学生素质发展评价面对的是人,目的也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而人总是要落实到每个个人。从个人发展规律来看,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应该注重个性化的理念。

首先,人性是多样化的,基于多样化的人性,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应该个性化。

素质发展评价直接涉及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应该依据人性。古今中外,人们在研究人的问题时,都注重依据人性。确实,对人的评价与人性是密切相关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和社会好的评价,每个人都要通过评价来认识自己并推动自己的行动。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契说:“评价能推动人们去行动,去发挥认识的能动性,使人的行动和认识有一定的方向……在评价中,自我意识就越来越明确起来,成为自觉的‘我’。”[1](P69)人的行动需要评价去指引和推动,人都希望得到好的评价,这都基于人性。因此,我们应该基于人性来探索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理念问题。

人性是多样化的。人不同于机器,同一类型的机械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是各个物种中最具有多样性的一个物种。正如哈耶克所说:“人性有着无限的多样性——个人的能力及潜力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乃是人类最具独特性的事实之一。人种的进化,很可能使他成了所有造物中最具多样性的一种。”[2](P103)密尔也说:“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3](P63)素质发展评价应该遵循人性的多样性规律,基于人性的多样性,并促进人性发展的进一步多样化进程。因此,应该贯彻个性化理念。

其次,现实中的学生身心发展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由于其先天遗传基础和后天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特征、性格、气质、认知风格、生活目标、学习兴趣、学习速度、知识和技能发展侧重点等都各不相同,素质发展评价应该适应这些差异。这既是正视现实,又是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必要途径。例如,研究表明,在认知发展方面,不同个体在发展速度、认知能力类型及水平、专门知识领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4](P26~29)只有当教育及教育评价充分考虑人的个性时,这种教育及评价才是真正合理且充分有效的。注重个别差异,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共识,这也应该在评价中贯彻。

我们在此也可以用科举考试为例来说明个性化的问题。中国隋唐时期到清末实施的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定的素质发展评价的成分。例如,中国著名的科举学研究专家刘海峰就认为它具有智力测验的性质。[5]然而,这种评价制度忽视人的个性,对所有人的要求都是单一化而且刻板的,因此,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素质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人的素质的个性化的、充分的发展。龚自珍慨叹的“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的形成,是与科举制度有关的。科举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受到批判,最后不得不于1905年废除。可以说,缺乏个性化理念是科举制度最根本的缺陷之一。当然,这也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致。但是,在人类已经发展到自觉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我们就应该而且可以自觉地在素质发展评价中贯彻个性化理念了。

2.和谐社会的理想

近年来,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那么,和谐社会如何才能建成呢?或许有人认为,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消除或压制人的个性。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如果按照这种严重误解去做,就会南辕北辙。其实,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为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就需要在素质发展的评价上贯彻个性化理念。

首先,在评价上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并促进个性发展,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意味着每个人的素质的充分而具有独特性的发展。我们知道,人是世界上最高的存在,那么,人凭什么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存在?当然是凭人的素质。人的内涵是什么?当然是人的素质。可见,人的素质是这个世界上非常高贵、美好而神奇的存在,是很值得尊重和欣赏的。如果一个人充分而个性化地发展了他的素质,那么他是值得欣赏的。而且,个性化的素质发展意味着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这更加能够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欣赏。相反,如果我们取消每个人的个性,即每个人向着同样的目标、沿着同样的道路发展,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容易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容易导致争夺和斗争,即导致社会不和谐。

其次,在评价上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并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使每个人达到一种满意和平和的心态,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而自我表现中的一个核心的存在是一个人的“自我”。当一个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时,他就能形成积极而丰满的自我,从而消除了自我表现与外在压制之间的紧张感和冲突,达到个人内心的平和、满足及和谐。个人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之一。

再次,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要求之一,而在教育评价上认可和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当前,公平已经成为一个特别受人注重的理念,如何才能在教育上促进公平呢?为此,要为每个人提供适合这个人的发展机会,并认可每个人的发展。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的,要使教育评价适合每个不同的个人,就必须个性化。这是当代教育深层发展的要义之一。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6](P105)

第四,在评价上认可和促进每个人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的活力。每个人本来就是各具个性的,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如果我们鼓励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每个人都会充满活力,而每个人的活力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活力,并且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极大的丰富性,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而如果忽视和压制人的个性,那么个人就会缺乏活力,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缺乏活力,并导致社会发展的贫乏,导致社会停滞不前。正如密尔所说:“一族人民是会在一定长的时期里前进一段而随后停止下来。在什么时候停止下来呢?在不复保有个性的时候。”[3](P76)为了鼓励和促进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就要在评价上加以保证。

第五,在评价上认可和促进每个人个性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中国,人们早就开始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孔子就看到了个性化在和谐人格(君子)从而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他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7](P199)与此相应,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每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整个社会运行体制没有相应的进步,一直忽视和压制人的个性,这导致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充满冲突和斗争的、动荡不安的社会,即很不和谐的社会。然而,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要向前进化的,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走向注重人的个性。马克思揭示出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个人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8](P104)人类社会发展总进程的第二阶段,即商品经济社会,就开始特别注重人的独立性,即开始注重个性化发展。到第三阶段,将进一步充分地注重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在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一直比较注重每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因此相对来说,社会一直在比较稳定地向前发展。

人的素质发展及其评价是极其复杂的,其个性化理念也是比较复杂的,体现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基本的体现有如下几点:

1.注重评估个体的素质发展潜能

我们开展素质发展评价,目的在于促进个体之素质的充分发展,亦即让其素质发展的潜能充分地转化为现实。怎样才算是实现了充分发展,这要以充分实现潜能为基本依据。而且,我们要确定个体素质发展的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都要以潜能为基本依据。无疑,要评估个体的素质发展潜能是存在较大困难的,但这是大力提升整个学生评价水平的必经途径之一。

人类潜能一直是很受重视的,并且是人类知识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潜能’概念之所以是一个核心概念,是因为一般说来它在教师、父母以及规划人员的思想中占有绝对突出的位置。”[9](P1)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认识到,作为漫长的物种进化历程的结果,人生来具有许多潜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人的天赋潜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是一例。[10](P186)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探讨人的潜能、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马克思更是强调: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潜能素质,在人自身的自然中作为“蕴藏着”的力量存在着。[11](P208)整个社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各种精神和身体的力量得以自由而充分地发展。

为了评价现实中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就需要将其与其素质发展的潜能做比较,为此就要评估学生的素质发展潜能。为此,首先需要了解人类的素质发展潜能,得到人类素质潜能的框架,并对人类在一定年龄阶段的素质发展能够达到的高度做一个估计;接着,判断一个个体在人类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进而评估这个个体素质发展的潜能;然后,对照这个个体的潜能,来评价这个个体现实的素质发展。在此,重要手段之一是,基于历史上身心素质发展达到顶峰的那些人的发展水平和当代脑科学研究揭示出来的人的发展潜能,开展个体潜能测试和评估。

2.注重评估个性化素质发展目标的达成程度

评价的经典要义之一是评判现实结果对预期目标的达成程度。而就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来说,预期目标即是学生的个性化的素质发展目标。学生的素质发展应该是个性化的,为引导和激励学生个性化的素质发展进程,就需要基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兴趣、性格特征、智力、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确定个性化的素质发展目标,包括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要在满足国家、学校规定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有各不相同的拓展和提高,即达到个性化。也就是说,学生的素质发展目标一般来说应该包含三个层级:国家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其中,国家目标反映对个体素质发展的最基本的、共通的要求;学校目标是在国家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校的条件、理念和需求而提出的因校而异的目标;个人目标内在地包含了国家目标和学校目标,在三个层次中是最丰富和水平最高的,但不同学生之间的目标各不相同。无疑,素质发展的各个层次目标的确定,都要基于人的素质发展潜能、社会发展需求、个人兴趣和个人素质发展所具备的条件。例如,个人兴趣,既应该是民主社会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导向,[12](P8)也是个人素质发展的基础和导向,因此应该成为确定个人素质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

按照著名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的看法,“评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研究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13](P6)这已经揭示出,评价要确定学生的实际变化及其程度;从素质的概念来看,就是要评价学生的实际的素质发展。进而,基于后来多数人赞同的观点,对学生实际的素质发展的评价,一般要对照预期的教育目标(此为个性化的素质发展目标),判断实际的素质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之后,要分析达成或者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寻求相关的对策。在必要的情况下,如果素质发展目标不合适(例如太高或太低),那么还应该调适后继的素质发展目标。这整个过程都应该个性化。

3.注重评估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进程

素质发展评价不仅要评价素质本身,而且应该评价素质发展进程。而对这种发展进程的评价,应该贯彻个性化的理念。

人的素质发展有一个过程,总是一步一步地推向前进的。首先,在宏观层次上,人的素质发展大体上随着年龄的推进而推进,显示出年龄特征。尤其是在性格、情感、意志力、思维活动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年龄特征较为明显。其次,在中观层次上,人的素质发展都有一个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从较小范围到较大范围、从较简单到较复杂的过程。例如,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开始时是发展较低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接着发展较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在微观层次上,人的素质发展是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实现的,每一次素质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递进过程。无论是宏观层次、中观层次还是微观层次上的素质发展进程,都存在个别差异性。

应该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进程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素质发展进程的速度是偏快还是偏慢,其偏快或偏慢的程度如何,其原因有哪些;其二,在学生素质发展进程中,各种相关因素起作用的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例如,学校教学对学生品德发展起作用的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其三,学生个体素质发展中出现的进步情况,例如,第二个阶段比第一阶段存在哪些进步,进步大小如何,其原因有哪些;其四,是否对学生素质发展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人为干预,例如,许多儿童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创造力,从早期就开始培养可以使创造力达到更高的程度,[14](P486)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评价在学生的创造力素质发展进程中是否包含了有效的人为努力。

4.注重评估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素质发展必定存在个别差异,素质发展评价应该关注这种差异。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是复杂的,其中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个体间素质发展状况的差异。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间素质发展水平的差异,即个体的总体素质和各个方面素质水平上存在的差异。例如,张三学生的素质发展总体水平比李四高,这是差异的一种表现;张三学生的创造力素质发展水平高于李四,这是差异的另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是个体间素质发展特征的差异。例如,张三强于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李四则强于知识。其二是个体间素质发展进程的差异,即不同学生在素质发展的进程中是不同的。例如,在创造力发展上,有些人早慧,而有些人则可能是大器晚成。其三是素质发展的个体内差异,即同一个学生个体内部在素质发展上也存在差异。这又包含两种具体情况:一方面横向的个体内差异,即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发展上存在优势,而在另一个或另几个方面存在劣势;另一方面是纵向的个体内差异,即个体在各个阶段的素质发展上可能存在不平衡,例如,一个个体在童年期可能素质发展较慢,而在少年期则较快。

在素质评价上,要对素质发展的上述个别差异情况加以合理评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重评价每个学生素质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以下两点提供依据:其一,为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中发挥优势,在优势方面发展特长;同时弥补劣势,即对于特别薄弱之处应该适当地加以弥补,以避免素质发展上的严重缺陷。这是促进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内涵。其二,为教育选拔和分流提供依据。教育上总是有一定的选拔和分流,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关于教育分流,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教育分流体制已经相当成熟。[15](P55)其实,中国教育选拔和分流体系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教育选拔和分流在宗旨上都应该体现基本的教育正义,而教育正义应该集中于保护人类的自然权利所赋予的教育成长的利益,包括保证每个人获得全面而个性化的素质发展的机会和资源等条件。[16](P11)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起一个较完善的素质发展评价体系。选拔应该主要依据个人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例如,被评为优秀学生的人应该是素质发展整体水平较高的人;分流应该主要依据素质发展上的个性化特征,即在素质发展指向上能够扬长避短。可见,无论是选拔还是分流,要合乎正义,即要达到根本的合理性,都应该基于体现个性化理念的素质发展评价。

如何才能实现素质发展评价的个性化理念呢?这需要通过多条途径,其中特别关键的有如下三条:

1.加强素质的个性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要真正合理而有效地开展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评价,就需要加强素质的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否则就会陷入盲目行动、“瞎折腾”的局面。通过研究而达到“知”,是高水平的、有效的“行”的基本条件。正如孙中山所说:“当今科学昌明之世,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后乃敢从事于行。所以然者,盖欲免错误而防费时失事,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17](P43)当前,中国整个教育评价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

就实现素质发展评价的个性化理念而言,特别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下几点:其一是研究人类素质发展潜能及其多样性。关于这个方面,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其二是研究人类素质结构的多样性。虽然人类的素质发展有较普遍的总体素质框架,但不同个体的素质结构是不同的,即个体在不同的素质要素所占的比重和各个素质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形成一个独特的素质结构综合体。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其三是研究人类素质发展进程的多样性。即个体在素质发展的进展、速度、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等方面是存在个别差异的,对此,研究还很缺乏。我们需要基于这些相关的研究制定素质发展评价的基本框架。

2.建立自主评价机制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素质发展评价的个性化是非常复杂的,要真正实现个性化,关键之一是达到评价上的学生自主,即建立自主评价机制。这是因为:第一,建立学生自主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在评价中的作用,从而使复杂的评价变得可行。因为如何评价都靠为数有限的教师来开展的话,那么,太复杂的评价是实施不了的。第二,建立学生自主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指导和促进作用,因为这能够引起学生自主的心理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建立学生自主的评价机制,还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而这是满足人的自主需要这种基本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18](P78)也是教育本身的一个公认的重要目的,[19](P75)同时也是人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就是说,这具有综合性的积极效应。

自主评价机制的建立,在操作思路上特别要注意三点:其一,在素质发展评价的执行者方面,处理好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尤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是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的,中小学都具备了执行自我评价的能力,许多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戈兰特·威金斯的研究就是一例。[20](P3)不仅如此,研究表明,与他人评价一样,自我评价具有普遍性、非私人性和可靠性。[21](P131)其二,要将他人评价也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自主性结合起来,即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做主,调动学生自己的、被他人评价的意愿,尤其是调动学生自主地利用评价结果去解决自己素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自己的素质发展,而避免让学生陷入被动、消极和茫然。其三,要建立一种评价指导机制。虽然素质发展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应该为学生在自主评价上提供合理而有效的指导,包括专家的指导和教师的指导。通过这种指导,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发挥。

3.建设注重素质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文化

文化对人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素质发展评价而言,直接起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价文化。什么是评价文化呢?这里,我们要基于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概念,人们的看法极不一致。整合各种相关的看法,笔者认为,文化是积淀了人类精神的社会生活及其产物的总和。[22](P9~10)由于文化中的人类精神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因此而形成各个具体领域的文化,包括在评价领域形成的评价文化,因此,评价文化可以界定为:积淀了人类精神的评价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这里,人类精神是指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精神(因为文化一般属于人类生活共同体),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建设注重素质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文化,将有力地推动体现个性化理念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合理而有效地开展。

这种评价文化的建设,特别要注重如下三点:其一,形成和强化追求素质的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观。人们已经较一致地认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张岱年就是一例。[23](P8)更明确地说,文化的最本质的层面是人类精神,而人类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类的行为都受价值观的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价值评判的素质发展评价,更加受价值观的影响。如果我们形成和加强追求素质的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观,那么这种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就会推动相关人们在评价活动中自觉地注重素质的个性化发展,并有力地推动相关人们通过评价而促进素质的个性化发展。其二,创造和运用追求素质的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形式,这是评价文化的第二个层面。文化不仅包含人类精神,而且包含渗透了人类精神的各种相关的文化形式,评价文化也是如此。人们已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诸如各种评价程序、评价方式和方法等,我们还可以继续创造新的评价形式,并在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时渗透注重素质的个性化发展的人类精神,以体现这种人类精神,并增强这种评价形式的吸引力。其三,适时地构建注重素质的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情境,这是评价文化的第三个层面。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指出,情境是文化的积木块,[24](P114~124)基于此,可以进一步认为:就评价而言,评价情境是评价文化的一个综合而现实地起作用的一个层面,其最关键的方面是评价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驱动着人们在现实的行动中从事一定的行为。我们适时地构建注重素质的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情境,将得以使素质发展评价中的个性化理念转化为文化心理的现实。

[1]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 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人的发展[Z].易进,译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刘海峰.论科举的智力测验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112.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 孔子.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 伊斯雷尔·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石中英,涂元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第2版.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 B·S·布卢姆,等.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 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第五版.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5] 许庆豫,卢乃桂.教育分流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6] 金生鈜.教育与正义——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17] 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18] 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莹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9] 詹姆斯·D·马歇尔,米歇尔·福柯.个人自主与教育[M].于伟,李姗姗,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 Grant Wiggins.教育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1] 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2] 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3]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4] 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个性化素质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